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0 毫秒
1.
<正>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应对气候变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关乎人类前途命运。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2.
<正>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迄今为止所面对的最大的可持续发展挑战,需要国际层面与中国层面的双重努力来应对。中国针对气候变化这一可持续发展挑战的应对分为国际与国内两方面。一、国际层面在国际层面,中国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协议》(UNFCCC)的缔约方,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提交国家自主贡献,推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积极  相似文献   

3.
<正>非政府组织(NGOs)在气候治理领导体系的构建和推进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2012年9月,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CANGO)启动中国气候变化教育项目(图1),该项目推动气候变化教育走进学校课堂,并小额资助中国教师和地方社会组织开展气候变化项目,中国600多所学校的1110名教师接受了该项目气候变化教学方式的培训。2018年11月,包括CANGO在内的32家成员机构  相似文献   

4.
全球气候变化下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保障粮食安全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论文基于粮食系统视角,从全球气候变化对粮食系统的作用、保障粮食安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粮食安全适应性策略出发,揭示粮食安全与全球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系统梳理全球气候变化下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粮食系统不确定性增加,且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加剧;2)粮食需求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粮食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3)多尺度有机结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粮食安全需在微观上“藏粮于技”实现提质增效,在中观上“藏粮于地”注重生态建设,在宏观上坚持市场为主导完善粮食政策体系。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保障粮食安全研究呈现从单一学科、单一维度、单一手段向依靠多学科开展多尺度、多要素、系统综合集成研究保障粮食安全转变,从高碳粮食系统向低碳高效粮食系统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环境》2015,(12)
<正>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给我们思考和探索未来全球治理模式、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宝贵启示。我们要创造一个各尽所能、合作共赢、奉行法治、公平正义、包容互鉴、共同发展的未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气候大会上的讲话中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首批缔约方之一,也是联合国最主要的气候变化科研机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发起国之一。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经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已建立起由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国务院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各地方、各行业广泛参与的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再次把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体制问题提到重要位置,系统总结梳理气候变化治理相关国际经验,对于推进国内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法治化、制度化、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一、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体制纳入立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12月7日透露,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总体战略即将制定完成。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中国角”举行的一场边会上,解振华说,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开局之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也迈入新的阶段。未来五年,中国将加快转变增长方式,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8.
简讯     
《环境工程》2012,(3):75+104
<正>中国将稳步推进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发展。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19日在北京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在未来五年,将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节能、积极发展低碳能源以及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等措施,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当天,中国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和全球碳捕集和封存研究院在北京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加大在该领域技术研发、政策研究、项目示范等合作,并将努力实现碳捕集和封存技术在中国的商业化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2009年7月23日, "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发展媒体高层论坛--2009气候变化中国声音"在北京地坛举行.论坛旨在为中国媒体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促进其与国内能源及气候变化领域的谈判人员、决策者和研究者之间的对话,增进国内外对中国能源与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的了解,为中国媒体争取国际舆论的话语权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0.
<正>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第24次缔约方大会(COP24)于2018年12月3日至15日在波兰卡托维兹召开。2018年12月11日下午,主题为"应对气候变化,青年人在行动"的青年边会在第二十四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中国角举办。此次边会旨在介绍和宣传中国青年在环境保护工作中为应对气候变化展开的各种行动,同时探讨如何将青年人的气候意识转化为切身实践。来自中国、日本、马来西亚、肯尼亚、意大利、瑞士、美国等国家的青年代表分别针对青年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6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玫瑰花园宣布美国将退出《巴黎协定》,这将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谈判进程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产生一定影响,中国需予以高度关注,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一、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联合国新一轮的气候变化会议刚刚在墨西哥坎昆闭幕。会议之前,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0年11月23日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0年度报告》。《报告》概述了2009年以来中国减缓及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并阐述了中国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立场和主张。可喜的是,  相似文献   

13.
“为联合国各国使团和非政府机构而举行的关于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的讨论会”于1992年4月14~15日在纽约举行。有20名专家报告了最新的研究结果。我国中山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谭冠日应邀作了报告“气候变化对中国死亡率的影响”。 学术报告讨论分五部分:①气候变化对世界农业的影响;②气候对水资源的影响;③联合国环境计划中关于气候影响的研究;④气候变化对海岸的可能影响;⑤气候变化对健康和生态的可能影响。报告内容将以文集发表。  相似文献   

14.
正当地时间2015年12月1日,"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在行动"主题边会在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举行,来自中国、美国、法国、新加坡、新西兰、印度和喀麦隆的青年代表齐聚中国角,共同展示了青年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行动和成果。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徐华清、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何家振出席边会并致辞。何家振指出: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民的意识提高和共同参与,面对气候挑战,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青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作为世界工业中心,是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也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参与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为此中国实施了富有成效的法制建设。一、国际层面1992年11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自1994年3月21日起对中国生效。2002年8月,国务院核准《京都议定书》。2016年9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加入《巴黎协定》。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作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不仅需要单个国家和地区采取行动,更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合作。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现状如何,中国又将做出何种外交应对,成为世人关心的重大国际问题之一。本文阐述了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现状,总结了主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及措施,最后分析了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遇到的挑战以及给出了将来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结了气候融资的国际发展进程、中国在气候融资方面的工作,并针对现阶段中国进一步发展气候融资应对气候变化提出政策建议。建议中国坚持气候资金受助国立场,推动发达国家兑现气候资金出资承诺;重视国际气候资金的示范效应,学习气候治理国际经验;设定气候项目标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重;大力推动市场化碳交易,适度推进碳金融工作;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构建气候融资统计体系。  相似文献   

18.
2007年的开局是喧嚷热闹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组织(IPCC)的《气候变化2007:自然科学基础》(Climate Change 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的《决策者摘要》(Summary for Policymakers),即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发布,让世界震惊。其能量之大超过了上年度,英国御用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出台的《斯特恩报告》(Stern Review)所引起的全球震动。5月4日,IPCC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第三部分《气候变化2007:减缓气候变化》在泰国曼谷发布。报告指出,各国必须采取措施,扭转全球气温升高的趋势。报告认为,各国只要拿出每年GDP的0.12%.就可以从2015年起遏制全球变暖趋势,从而实现将全球气温控制在仅比工业革命之前升高2摄氏度的目标。全球变暖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有哪些影响?我们能做什么?本期封面故事着重介绍《气候变化2007:科学基础》的《决策者摘要》,中国《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摘要),以及美国加州的气候变化政策,同时专门就气候变化等问题,采访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中国代表团主要成员吕学都博士、北京奥委会环境官员余小萱,中国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林而达等,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这组文章,向读者全面介绍世界以及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杨莹 《环境》2007,(9):56-57
8月14日,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全球气候变化"媒体沙龙在广州举行.西门子中国副总裁、广东省总经理潘志明先生做了"抗击气候变化"的发言,着重介绍了西门子几项有关减缓气候变化的节能创新技术.  相似文献   

20.
适应气候变化作为一项现实紧迫的任务,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国际谈判方面,近几年的UNFCCC缔约方大会已将其列为重要议题,而且也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最容易达成共识的议题;在国家和区域层面,现阶段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制定相应的适应战略、计划或行动方案在不断加强自身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在管理手段或政策工具上,一些国家和地区机关和多边开发银行已经检验了把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纳入EIA的内容中的可能性。在中国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适应仍处于边缘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