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日,重庆市交巡警推出的"智能斑马线"系统正式通入运行,这种斑马线可感应50米外驶来的车辆并通过语音提醒路人,并在斑马线两侧形成舞台追光效果保护行人,警示车辆,对不让行行人的车辆自动启动违章拍照功能。记者在重庆渝中区中山四路求精中学附近看到了这条"智能斑马线"。据观察,从行人站上斑马线等候区开始,斑马线两侧的地灯就会亮起提醒车辆注意礼让行人。行人通过时,地灯开  相似文献   

2.
我国自2017年开展“车让人”活动以来,斑马线事故得到有效控制。但本文经统计发现,近两年交通事故量并未明显降低,即“车让人”虽有效控制了斑马线事故,但并未明显影响整体交通安全形势。为此论文设计了3种人车博弈仿真实验,分析不同典型情况下的礼让司机心态:在没有规定车让人时,积极礼让率约20%;在规定车让人时,积极礼让率约50%;当给予司机正向反馈时,积极礼让率约70%,仿真结果验证了:如果没有很好地兼顾司机情绪,“车让人”并不能实现本质安全,即大量交通事故只不过是从斑马线推移到了公路的其他地方(事故外溢)。论文最后建议在斑马线处分别设计给司机和行人阅读的2套标语,综合调控司机心境,有效防控“斑马线事故外溢”。  相似文献   

3.
北京日前正式出台礼让斑马线制度。今后,只要行人与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无论行人是否存在违章行为,肇事车辆都必须承担责任。行人属于弱势群体,礼让斑马线制度是为了保护行人的权益。 规定指出,肇事人及所在单位或者是肇事人需预付医疗费,对于拒绝预付或者暂时无法预付的,公安机关可以暂时扣留交通事故车辆;肇事人有单位的,其单位还将  相似文献   

4.
<正>斑马线秩序关乎生命安全。剖析汽车社会斑马线失守原因,与大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中长期存在的"车本位"思想有很大关系,整治行动必须持之以恒。公安部交通管理局近日召开全国视频会,通报各地开展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治理工作情况,交流整治经验做法,对深化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  相似文献   

5.
2010年伊始,中央文明办、公安部发起为期三年的全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旨在倡导传播文明交通理念,创造城乡安全顺畅的文明交通秩序。这个计划的内容十分简单明了,没有什么高深的内容,相信每一个识字的公民,都能看得明白,也都能做到!就说倡导"六大文明交通行为"吧,不就是要机动车礼让斑马线,按序通行,有序停放,文明使用车灯,行人与机动车各行其道,过街遵守交通信号,这都是交通法规中最基本的东西,简单吧。  相似文献   

6.
杭州飙车案的发生并非偶然。 走在上下班高峰期的街头,常常看到在没有设置红绿灯的斑马线上.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挤成一团,谁也不肯有一丁点的礼让。即使在非高峰期,有的车辆途经斑马线。遇到过街行人非但不减速,反而一踩油门“嗖”地抢先而过:有的车辆甚至加速逼进,把行人逼回人行道。  相似文献   

7.
《安全与健康》2012,(20):25
2012年以来,深圳市对在没有信号灯的斑马线上不避让行人的机动车,已开出一万多张罚单:在一些学校门口,有的学生站在斑马线一边,而一辆接一辆的小汽车就是不礼让;在雨天,有的老人打着伞,还有的抱着孩子,站在斑马线一边,一些司机眼看着车轮溅起水花,也不停车……面对这些情况,在深圳市,这样的司机将面临500元的罚款。  相似文献   

8.
斑马线上交通事故高发,我们何时能够放心过马路?连日来,笔者带着这个问题走上福州街头,我们在福州市的华林路、鼓屏路、白马路、杨桥路、仓山学生街等街道,就斑马线安全问题展开调查采访,受访的过半行人认为过斑马线没有安全感。斑马线上,当行人遭遇机动车时,究竟是车让人还是人让车?  相似文献   

9.
现实生活中,道路上的斑马线是一条横行在马路上的“横行线”,但笔者认为,斑马线尽管可以“横行”,却不允许“霸道”。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斑马线是现实生活中的一条拷问驾驶人文明素质的文明线.  相似文献   

10.
新学期即将开始,广西玉林市一环东路的几条斑马线冒出了一颗颗鲜红的"爱心",一个个心形图案温馨可爱,让过往司机行人眼前一亮,成为玉林市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这是玉林市首次推出"爱心斑马线",以提醒过往行人、司机注意安全。在玉林市一环东路茂林路口,一颗颗红色醒目的爱心点缀在四条人行道  相似文献   

11.
前段时间,央视曾经连续播出过专题片<直击斑马线>,针对斑马线上的文明和不文明行为作了报道.在杭州就流行起"拇指感谢法",不管是车让人还是人让车,对谦让的一方伸出拇指予以夸奖、感谢.对此"感谢法",笔者很有感触.  相似文献   

12.
斑马线是行人的过街通道,是受法律保护的安全线和生命线。曾几何时,在这条保护行人生命的安全通道上,人车争抢的对抗愈演愈烈。作为弱者的行人,在强悍的汽车面前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礼让规则和出口切分对瓶颈处行人微观行为及通行效率的影响,充分调研并设计行人动力学规律实验,使用图像识别技术从采集的实验视频中获取行人运动轨迹与坐标数据。研究表明:行人平均速度与视野内行人平均最近距离呈正相关、与视野内平均人数、相对角度呈负相关;同向从众、反向避让的行人行为特征导致行人在通过瓶颈时会出现明显分层现象,平均层间距150 mm。考虑礼让规则时,通行效率与初始人员数量呈负相关,但行人反应时间间隔的不确定性导致瓶颈整体通行效率下降,适当瓶颈宽度可避免“成拱”现象发生并提高瓶颈空间利用率,进而提高通行效率;非拥挤状态下竞争规则比礼让规则的通行效率更高;将宽2 m的瓶颈划分多个出口瓶颈整体通行效率变化不大,但单个出口通行效率明显提高,且面对多出口选择时行人表现出右侧出口选择倾向性。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城市第一次施画人行横道"斑马线"1978年5月,北京先行改革人行横道线,将三角形人行横道线改为条纹式人行横道线,俗称人行横道"斑马线"。中国第一个单项交通违章处罚规定民国二年(1913年),北洋政府京师警察厅颁布第一个单项交通违章的处罚规定,即《车辆夜不燃灯处罚章程》。  相似文献   

15.
德国汽车虽多,道路交通却总是秩序井然。德国交通法没有汽车应礼让行人的规定,但德国司机总是充分尊重行人的路权。前方路上如有行人,司机不会按喇叭催促,而是耐心等待行人觉察身后有车并主动闪开,或者先慢慢跟在后面,再想办法绕开行人。  相似文献   

16.
前段时间,央视曾经连续播出过专题片《直击斑马线》,针对斑马线上的文明和不文明行为作了报道。在杭州就流行起拇指感谢法,不管是车让人  相似文献   

17.
斑马线是行人的过街通道,是受法律保护的“安全线”和“生命线”。曾几何时,在这条保护行人生命的安全通道上,人车争抢的对抗愈演愈烈。作为弱者的行人,在强悍的汽车面前纷纷败北,以至留下一场场流血丧命的马路悲剧。  相似文献   

18.
红灯停,绿灯行,行人要走人行道,过马路走斑马线。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是我们从小所受到的交通安全的教育。那时的人车各行其道,相安无事,行人走在人行道上可以悠闲自得.有绝对的安全感。  相似文献   

19.
天天 《安全与健康》2008,(10):49-49
红灯停,绿灯行,行人要走人行道,过马路走斑马线。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是我们从小所受到的交通安全的教育。那时的人车各行其道,相安无事,行人走在人行道上可以悠闲自得.有绝对的安全感。  相似文献   

20.
读者之声     
编辑同志: 今年上半年,福州市公交车发生167起事故,有15人命丧车轮下。继而,8月8日公交车闯上护栏,造成车门脱落,一名乘客被甩出车外葬身轮下。8月11日,公交车竟然在斑马线上撞倒过路老人。“ 斑马线”就是“安全线”,在安全线上都不能给行人安全保障,请问这“斑马线”设而何用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