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沼泽红假单胞菌去除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N菌株进行了去除铅的研究。考查pH、温度、接种量、供氧光照条件等因素对其生长及去除铅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生长及去除Pb2+的最优条件是pH为7、厌氧光照、温度为30℃,接种量为0.6g·L-1,Pb2+的去除率可达95%以上;模拟了N菌株去除不同浓度Pb2+的动力学方程。进一步研究不同浓度Pb2+对N菌株细胞中半胱氨酸脱巯基酶比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Pb2+浓度分别为50,100,150mg·L-1时,可提高半胱氨酸脱巯基酶的活力,而当Pb2+浓度提高到200mg·L-1时则抑制其活力。  相似文献   

2.
粉煤灰静电脱炭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粉煤灰静电脱炭资源化利用技术的试验研究.利用YNDF-I型立式电场粉煤灰脱炭装置进行优化试验,提出电压、极板间距、摩擦分散器材料、粉尘浓度及气体流量等运行工艺特性参数与静电脱炭率的相关关系.试验结果表明,该立式电场脱炭装置在最优工艺参数条件下运行时,可使粉煤灰脱炭后的精灰含炭量降低到1.20%,脱炭率达86.74%,能够直接代替水泥用作建筑材料或修筑公路路面,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粉煤灰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含油污泥中不同族组分的脱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含油污泥的热水脱附处理方法,在优化脱附工艺条件下,研究不同单组分脱附剂对含油污泥中各族组分的脱附特性,并据此复配脱附剂,研究各复配脱附剂对含油污泥中不同族组分的脱附特性.结果表明,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含油污泥的脱附效率优于多元醇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各脱附剂对饱和烃、芳烃的脱附效率高于对胶质沥青质的脱附效率; 带脂肪链的脱附剂对饱和烃的脱附效率较高,带苯环的脱附剂对芳烃的脱附效率较高; 脱附剂亲油基与族组分的亲和性越强,脱附剂对该族组分的脱附效率越高.研究表明,根据各单组分脱附剂对不同族组分的脱附特性复配高效脱附剂的方法可行,复配脱附剂NP-8 5 & AEO-8 5对含油污泥的脱附效率可达89.40%.  相似文献   

4.
火力发电厂是我国最主要的烟气排放源, 期间微量元素汞将以不同的形式排放到大气中,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汞控制技术一般分为燃烧前脱汞,燃烧中脱汞及燃烧后脱汞.燃烧后脱汞是汞控制技术的主要方式,近些年研究异常活跃,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加强了各种吸收剂的研究,另一方面加强利用现有的脱硫装置脱汞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不同产地、不同煤质、不同工艺生产的煤质气相吸附用活性炭,进行了丁烷吸附脱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丁烷工作容量(脱附容量)是评价活性炭气相吸附脱附应用的重要参数;丁烷活性与四氯化碳吸附率具有线性对应关系;文章指出我国应建立丁烷工作容量试验方法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6.
改性活性焦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制出了以普通煤为主要原料的活性焦,并对其机械强度和碘吸附率进行了测试.为了考察活性焦对烟气中SO2和NOx的脱除性能,在自行设计组装的吸附塔上,进行了模拟烟气脱硫脱氮的实验.结果表明: 1) 改性活性焦碘吸附率能达到59%,转鼓强度达到98%; 2) 在一定条件下,脱硫率达到98%,脱氮率达到86%; 3) 改性活性焦可用水蒸气进行再生,且再生效果较好.4) 金属氧化物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活性焦的脱硫脱氮性能及再生性能.  相似文献   

7.
铅(Lead)Pb 一.理化性质 铅为柔软灰白色重金属,原子量207.2,熔点327.5℃,沸点740℃,铅尘遇热或明火会着火、爆炸.加热至400℃以上时,即有大量铅蒸气逸出,并迅速氧化为铅的各种氧化物.铅具有较好的延展性,不溶于水,但溶于稀盐酸、碳酸和有机酸.  相似文献   

8.
采用热空气吹脱和化学吸收的方法对合成革厂DMF蒸馏废水中的二甲胺进行回收,优化出碱液加入量、加热的温度、喷淋强度、气液比的最佳工艺条件.该工艺可使废水中二甲胺的质量分数低于5×10-5以下,去除率达95%以上,同时得到了二甲胺盐酸盐的有用产品.  相似文献   

9.
为了调查煤层气生产区采出地层水中的重金属在露天排放下对生产区地表土壤的影响,采集生产监测区煤层气井产出地层水样、蓄水池积水样、蓄水池底泥样和井场周围地表土样进行重金属含量的测试分析,应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地表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程度和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煤层气生产区井场蓄水池底泥受到As、Cd、Sn的中度污染,周围地表土壤受到Cd、Sn的中度污染和As、Cr、Pb、Cu、Co的轻度污染,各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为Sn、Cd、As、Pb、Cr、Co、Cu、Mn、Ni、Zn。煤层气生产区土壤中重金属存在中度的潜在生态风险,对煤层气生产区地表土壤生态环境产生潜在生态风险的最主要重金属是Cd。  相似文献   

10.
在工业生产中,对人体有毒害作用的物质,叫工业毒物。 一、工业毒物及其危害 (一)工业毒物的来源及分类 工业生产的原料、工艺过程、产品种类繁多。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 原料、辅助材料或夹杂物──工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原料本身就是有毒物质。例如,金属热处理中的表面氰化处理所用的氰化物;油漆中的溶剂(苯及其同系物);压铸铅字时用的铅等。 2.成品、半成品或副产品──在冶炼工业及化学工业中尤为多见。例如铅、汞的开采和冶炼、氯、氨、二氧化碳、二硫化碳、敌敌畏等的生产。它们的产品或者随之而来的副产品具有毒性。 3.废气、…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城市二级污水中重金属在回用时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二级污水在回用作为循环冷却水补充水的过程中,有6种重金属,汞、铅、银、镉、铜、砷含量会发生变化,经过石灰处理后,汞升高了约180倍,银上升了约20倍,这种出水补充到循环冷却水系统、浓缩2.1倍后,循环水中汞却了下降了60%左右,银下降了80%左右,但铜升高了9倍;二级污水平均污染指数为0.044,尚不至于发生因直接回用而产生的重金属污染问题,经过石灰处理后,平均污染指数为3.644,循环水平均污染指数为1.494这两种水最好不要使用在与人体直接接触的场所.  相似文献   

12.
铜冶炼高砷烟尘浸出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为浸取剂,浸出铜冶炼过程中产生的高砷烟尘(砷质量分数为15.06%),研究了反应温度(T)、反应时间(t)、液固比(L/S)、pH值等因素对As、Pb、Zn浸出率的影响,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表征方法分析了原料及浸出渣的微观结构,揭示了高砷烟尘中As、Pb、Zn物相的溶解机理。结果表明,以Pb_2As_2O_7和(Fe,Zn)_3(AsO_4)_2·8H_2O存在形态为主的高砷烟尘浸出特性受液固比、pH值的影响十分显著,而受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的影响很小。在T=50℃、t=30 min、L/S质量比=10∶1、pH=1.0、搅拌速度300 r/min的条件下,Pb浸出率小于0.5%,As浸出率为93%,Zn浸出率为95%。XRD和SEM结果表明,在强酸性条件下,烟尘中的Pb_2As_2O_7物相可溶解释放Pb~(2+)和AsO_4~(3-),而生成的Pb~(2+)可与液相SO_4~(2-)反应生成PbSO_4沉淀,进而降低Pb的浸出率;(Fe,Zn)_3(AsO_4)_2·8H_2O溶解释放出Zn~(2+)和AsO_4~(3-),可进一步提高As和Zn的浸出率。  相似文献   

13.
炼厂液化石油气成分复杂,主体成分包含大量的烯烃,且含有硫、水及其他杂质.将其直接作为汽车燃料,对车辆以及燃料供给系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危害.通过试验研究除杂等精制工艺过程,得到了高含烯烃精制液化石油气,消除了杂质对燃料供给系统和发动机的影响.并研究了高含烯烃液化石油气在车辆上的使用性能.试验表明,高含烯烃液化石油气可使车辆的动力性有所提高,排放性能与标准车用液化石油气接近.由于炼厂液化石油气价格相对较低,因此车辆燃料费用大大降低,得到了包括出租车辆在内的广大用户的认可,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玉米对土壤中重金属铅的吸收特性及污染防治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通过山东五莲玉米盆栽试验,研究作物对土壤中铅的吸收效应,探讨环境土壤重金属元素对作物和人类健康的影响.玉米盆栽试验表明,当土壤中加入不同比例的铅时(0~4 000 mg/kg),基本没有观察到铅对玉米的毒害病症,铅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没有明显的宏观影响.但微区调查揭示,玉米对土壤中的铅具有强烈的吸收性,并可残留在作物的各个部位,且吸收量随土壤中铅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其中根系的吸收性最强,是秸杆、籽实的几十至几千倍,表明作物根系为秸杆、籽实对铅的吸收提供了良好的屏障.不同铅化合物对作物吸收铅的影响不尽相同,用Pb(NO3)2处理的铅吸收量比用PbCl2处理的明显偏高,特别是当土壤中铅添加量较高时,该特征更为显著;而用PbCl2处理的作物,当铅添加量达到一定程度后,除根系外,作物对铅的吸收趋于饱和.运用根系对土壤中铅的特殊吸收性,可以在铅污染的土壤区通过自然作物栽培,并将作物根系从土壤中清除,来逐渐达到环境土壤修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矿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和煤矿开采中环境系统的演化规律.从资源循环与资源损失正反两个方面构建了煤矿区环境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指标类别层和单项指标层3个层次,单项指标层是具体舒化指标.由它直接计算指标类别层的值,进而计算目标层的评估结果.将此指标体系运用到重庆市某县煤矿,对该县近年来煤矿资源开发中环境可持续能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揭示了该县煤矿开发中环境可持续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进一步探讨了煤矿开发中环境能力提高和循环经济理念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6.
对云南个旧市乍甸镇农田土壤和农作物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了野外调查及评价。结果表明:农田土壤Pb、Zn、Cu、Cd、As质量比均超出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Hg未检出,该地区农田呈现以As、Cd为主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Pb、Zn、Cu、Cd、As土壤有效态质量比与土壤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农作物中Cu、As质量比与土壤有效态Cu、As质量比无显著相关,Zn质量比与土壤有效态Zn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Cd、Pb质量比与土壤有效态Cd、Pb呈显著正相关(p<0.05)。89%的农作物As超标,油菜籽(Brassica napusL.)As质量比最高,均值达(23.04±14.33)mg/kg(鲜重,下同)。Pb超标率达72%,油菜籽Pb质量比最高,平均为(5.55±2.53)mg/kg。Zn、Cd超标率均为11.11%,超标最严重的油菜籽Zn质量比为(46.65±13.61)mg/kg,Cd质量比为(0.24±0.10)mg/kg。Cu超标率为5.55%,油菜籽Cu质量比最高,达(16.02±2.75)mg/kg。油菜籽对As、Pb、Zn、Cu、Cd的转移系数(农作物可食部分重金属质量比(鲜重)与土壤重金属质量比的比值)远高于其他作物。农作物对Pb、Zn、Cd、As的转移顺序依次为果实类、叶菜类、根茎类,对Cu的转移顺序为果实类、根茎类、叶菜类。农作物以As、Pb污染为主,总体属重度污染。聚类分析得出:油菜籽、青蒜(Allium ampeloprasumL.)和生菜(Lactuca sativaL.var.ramosaHort.)重金属污染严重,不适合在该地区继续种植和食用。  相似文献   

17.
植物体内重金属的大量聚集将造成植被叶面反射光谱在特定波段内的特征性变化。以陕西潼关矿区葎草、玉米、苦菜、梧桐典型植被为研究对象,利用ASD Field Spec 4光谱仪采集植物光谱曲线,采用导数光谱、连续统去除法等信息提取方法,分析植物红边位置、红边斜率、植被指数等光谱特征参数与植物样本重金属相关性。选择蓝谷、红边位置等相关性较高的敏感波段,构建矿区两种葎草和梧桐的镉(Cd)、铅(Pb)质量比与其光谱参数定量反演模型。结果表明,葎草、梧桐的Cd、Pb与一阶微分光谱特征相关程度更好,多数符合二次多项式函数关系,然而葎草的Cd符合反函数关系,均方根误差在0.03~0.07。室内试验验证两种植物叶绿素含量与Cd含量负相关,在Pb低浓度时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减少得不明显,随Pb浓度升高,叶绿素含量降低明显。因而植物高光谱特征间接反映植物重金属的含量。  相似文献   

18.
长江铜陵段表层水中重金属含量及存在形态分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测定长江铜陵段枯、丰水期江水中cu、Pb、Zn和cd不同形态的含量,分析了4种金属在江水中的存在形态分布,不同水期含量变化,水中悬浮物对金属吸附能力大小,以及近20年来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长江铜陵段江水中各重金属总量丰水期时大于枯水期,重金属各形态含量之间均有差异:丰水期时,各金属会被悬浮物以不同的方式携带进入水体中,cu、zn、Pb以活跃态和稳定态为主,Cd以活跃态为主;枯水期时,Zn主要以溶解态和稳定态为主,Pb以稳定态方式被携带,而80%的Cu、Cd是以溶解态形式存于水中。悬浮物(丰水期)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大小顺序为Pb>Cu>Zn>Cd。与近20年江水中的重金属背景值比较,长江铜陵段重金属含量有普遍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厦门岛内不同功能区土壤与灰尘重金属污染的特征及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厦门岛内城市表层灰尘和土壤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不同功能区(商业区、风景区、工业区、居住区)表层灰尘和土壤中典型重金属Cr、Cu、Cd和Zn的质量比水平和分布情况,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其污染程度,并分析它们的相关性及可能来源。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得出土壤重金属污染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工业区(7.8)、商业区(4.9)、风景区(3.8)、居住区(3.5),灰尘的污染强度顺序为工业区(4.5)、商业区(3.9)、居住区(2.2)、风景区(2.1)。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结果表明,各功能区土壤及灰尘都受到了重金属污染(Pi1),且与综合污染指数法得到的污染强度顺序类似,在土壤方面,商业区所有元素,风景区除Cr外,工业区除Pb、Cd外,居住区的Cu、Pb、Zn都达到了重度污染(Pi3);对于灰尘,商业区和工业区的Cu、Zn均达到了重度污染。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功能区的元素间无负相关关系,表明各元素间没有显著的抑制关系。从总量上看,土壤比灰尘中重金属质量比更高。最后对比分析了我国其他城市与厦门市的土壤重金属质量比。  相似文献   

20.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vapour explosions, droplet impingement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with the binary system Pb–Sn and the pseudo-binary system PbS–Cu2S. The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with a melt at 600 °C (Pb–Sn) or 700 °C (PbS–Cu2S) and a water bath at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A hydrophone and a high-speed camera were used to study the interaction and from this data, the explosion probability and intensity were determined.The explosion probability had a single minimum around 70 wt% Sn, close to the eutectic composition. Moreover, the explosion probability increased approximately linearly with changing composition towards the pure melts, and was similar for pure tin and pure lead. On the other hand, the explosion intensity was comparable for tin and the eutectic alloy while clearly lower for lead. Almost all intermediate alloys had a reduced explosion intensity.Based on the variation in composition, the effects of the liquidus or solidus temperature and the liquidus-solidus gap on the explosion behaviour were also investigated. The explosion probability in both system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liquidus temperature. Also, the maximum explosion intensity in the Pb–Sn system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liquidus temperature. Both could be related to easier triggering due to (partial) solidifi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explosion intensity was found to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gap between liquidus and solidus temperature, as was also found in literature. No significant trends for the explosion intensity were found for experiments with PbS–Cu2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