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0 毫秒
1.
结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与国外标准(美国环保署的《美国饮用水水质标准》、欧盟的《饮用水水质指令》、世界卫生组织的《饮用水水质准则》及其他某些国家的饮用水标准)中的微生物指标进行了分析比较。综合评价了各水质标准的特点,并对我国的水质标准的微生物指标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饮用水水质标准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参考国内外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了饮用水水质综合评价体系,通过专家咨询法获得判断矩阵,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水质指标的权重,结合国内外饮用水水质标准的指标进行层次总排序,根据总排序结果对国内外饮用水水质标准的特点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3.
4.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7,19(1):30-30
由国家环保总局制定颁布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将于2007年2月1日起实施。这一标准规定了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的基本方法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文件的编制要求,是防治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保证饮用水安全的指导性标准。 相似文献
5.
陆卫国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1999,11(5):23-23
通过对长江下游崇明岛附近中氯化物的监测,阐述了长江三峡截流后引起的海水倒灌对崇明岛饮用水水源的影响,并提出了改善饮用水水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7,19(6):27-27
《江苏省无锡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办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近日公布,征求社会各界人士意见。《草案》对违法排污行为的处罚力度全面加大,并明确了保护区内排污口封堵时间。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邻苯二甲酸酯类对水质的污染情况,采用LLE—GC方法对合肥市的两个重点饮用水水源董铺水库和巢湖以及饮用水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在所有采样点位均有检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最高值为7.25μg/L,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最高值为6.47μg/L,未检出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和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合肥市饮用水及水源水不同程度地受到邻苯二酸酯污染。 相似文献
8.
采用Waters-C18固相萃取柱预处理水样,建立了7种痕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固相萃取-气相色谱-电子捕获(SPE-GC-ECD)分析测试方法。方法的回收率均在82.0%~105.4%的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5.5%。采用该方法对湘江长沙段饮用水水源保护区5个监测断面的水样进行分析和调查。研究发现,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下游断面六氯苯和o’,p’-DDT未检出外;其它断面所测的POPs均有检出,且浓度在0.27~2.27 ng/L范围内。针对POPs的污染现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应用鼠伤寒沙门氏菌致突变试验对江苏油田主要饮用水及饮用水源水的致突变物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本检测条件下,江苏油田饮用水及饮用水源水无致突变性。 相似文献
10.
岸边污染带计算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重庆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工作的体会,通过计算饮用水源地上游污染源形成的岸边污染带长度,推导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长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比较了中美两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制定依据、功能区划分、标准级别、污染物项目、取值时间和污染物质量浓度限值等内容。指出美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频次高于我国;污染物控制项目较我国少;标准级别的制定和污染物质量浓度限值总体上较我国宽松。但是,美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注重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的污染物如PM2.5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采用渔网及土工布挂片双层材料以及填充的水花生构建了生态围隔,对藻类进行拦截,降低取水口藻类密度,同时通过水花生的吸收和拦截,以及土工布挂片形成的附着生物群落的降解和吸收作用,降低颗粒态以及溶解态营养盐,达到取水口水质的改善效果.生态工程实施后,取水口内悬浮颗粒物显著降低了29.8%,同时透明度提高了27.5%.对藻类的拦截效果研究表明,围隔对叶绿素a的去除率为23.0%,对总藻类数量的去除率为20.7%.通过对围隔内外蓝藻数量在藻类数量的比例分析,生态围隔对蓝藻的去除率高于总藻类的去除率,说明了对于藻类拦截的效果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对营养盐的改善效果主要体现在颗粒态物质上,其中颗粒态氮磷的去除率分别为48.4%和31.3%. 相似文献
13.
在线生物毒性监测系统在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汞、镉、铬、铅和砷的生物毒性剂量效应分析,评估生物毒性监测方法在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中的预警作用,结果显示,几种元素的生物毒性大小依次为:汞〉砷〉铅〉镉〉铬。结合南京上坝饮用水源地的生物毒性监测数据,建立动态报警限,用于评价水质安全。 相似文献
14.
Hydro-chemical Survey of Groundwater of Hisar City and Assessment of Defluoridation Methods Used in Indi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round water quality of Hisar city was assessed for its suitability for drinking purposes.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Bore-wells
(forms a part of municipal water supply) and handpumps (direct consumption) were analyzed for the various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including pH,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total dissolved salts, total hardness, total alkalinity, sodium, potassium,
calcium, magnesium, carbonate, bicarbonate, chloride and sulfate. The concentrations of magnesium, sodium, potassium, sulfate
and especially of chloride were found moderately higher than the WHO standards for the drinking water. Further a comparison
of fluoride (F−) levels in groundwater of various cities and towns of Haryana state was performed. The relatively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F− in groundwater of Haryana raise the risk of fluorosis and hence groundwater must be used with proper treatment. Promising
defluoridation methods using locally available materials and technologies are discussed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fluorosis. Data were assessed statistically to find the suitable markers of ground water quality as an aid to monitoring groundwater
quality.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中国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网的建设运行与应用现状,分析了水站目前在运行管理、数据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就今后利用水质自动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以及保障水质自动监测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淮安市区饮用水源水质状况,江苏省水环境监测中心淮宿分中心于1998年—2002年对淮安市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二河闸水质达Ⅱ类水标准,五毒项目未检出;杨庄闸上游废黄河水质除1999年达Ⅲ类水标准外,其他年份水质均达Ⅱ类水标准,五毒项目未检出;京杭大运河淮安市区段及里运河水质较差,主要是氨氮超标严重,近5年水质基本都是劣于V类水标准。指出,淮河污染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沿淮上游积蓄的污水,时常以小流量下泄,并不时有所增大,经常发生水污染事故;淮阴第二抽水站抽水流量超过40m^3/s时,京杭大运河及里运河污水对淮安市区北京路地面水厂、淮阴区地面水厂两取水口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部分饮用水源地水中总α和总β放射性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广东省不同地区饮用水源地水中总α、总β放射性水平,分丰水期和枯水期2次各采集20个不同水样,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放射性指标》(GB/T 5750.13—2006),利用BH1227型低本底α、β测量仪测定样品。结果表明,40个水样中总α、总β放射性水平分别为0.017 Bq/L~0.286 Bq/L和0.027 Bq/L~0.397 Bq/L,测量值均在正常本底波动范围之内,放射性指标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水质预警的概念,介绍了水环境模型、生物毒性监测和数理统计方法在地表水水质预警中的应用,总结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了水质预警方法目前面临的挑战,并从融合多种预警方法、关联多维多元数据、建立一体化智能模型等3个方面,对水质预警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