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环境导报》2002,(12):11-11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最近收集、培养、配制成功一个微生物菌群,它能有效地把城市生活垃圾降解转化成有机肥料。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三种有机磷杀虫剂(杀螟松、甲基1605、乐果)废水生物处理模拟试验和微生物呼吸耗氧特性试验,表明三者均可被微生物降解;三者对未驯化活性污泥微生物的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对驯化培养后的微生物菌群的生长、代谢有促进作用。有机磷杀虫剂的浓度,pH值,菌种培养条件等因素对微生物菌群的生态演替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都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胜利油田的高盐油污土壤中富集到1个高效降解BTEX(苯、甲苯、乙苯、二甲苯)的嗜盐菌群,分析了菌群在甲苯降解过程中的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该菌群在5%盐度下可完全降解200mg/L甲苯.PCR-DGGE图谱显示,随着甲苯的加入,该菌群的优势种属由Bacillus sp.和Bacillus aquimaris转变为Thalassospira xiamenensis、Pseudomonas stutzeri、Virgibacillus sp.和Bacillus sp..这4种微生物在整个降解过程中稳定存在,且在降解完成后24h内没有衰亡的迹象.另外,该菌群可以降解菲,显示了降解多种芳香族化合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环球扫描     
正《危险材料》 2021年5月18日可以降解塑料的海洋微生物塑料废弃物正成为最常见的一种海洋垃圾,带来日益严重的全球污染。近日《危险材料》报道了一项最新的研究成果,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孙超岷科研团队经过5年攻关,首次发现能有效降解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和聚乙烯两种塑料的海洋微生物菌群和酶,为获得塑料降解微生物和功能酶、发展降解塑料垃圾生物制品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候选材料,并有望突破难降解塑料聚乙烯的降解瓶颈。  相似文献   

5.
高效复合菌群JHD降解苯酚的特性及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获得能降解苯酚的高效微生物菌群,研究了不同条件(温度、pH、接种量、振荡速率及初始苯酚浓度等)对复合菌群JHD降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2℃、pH=7.0、接种量为10%和振荡速率为150 r·min-1,初始苯酚浓度为1000 mg·L-1时降解苯酚16 h,降酚率高达99.97%,残余苯酚浓度低于0.28 mg-L-1,远低于国家一级排放标准.采用Andrews方程对复合菌群JHD降解苯酚的过程进行拟合,其动力学参数为qmax=0.41 h-1,K=55.44 mg·L-1,Ki=970.06 mg·L-1,复合菌群JHD降解苯酚的最佳初始苯酚浓度为231.90 mg·L-1,实验数据与该动力学方程拟合较好.  相似文献   

6.
洁净生态微生物(CleanNatureMicrobion简称CNM)是一组具有特殊生物降解功能的高效微生物群落,包括光合菌群、乳酸菌群、放线菌群、发酵系的丝状菌群以及醋酸杆菌等。它是由自然界中不同功能的五大类数十种微生物经独特的驯化工艺驯化培养、逐步筛选、优化而成。这些微生物以适当的比例共存于同一体系,借助于相互间的良性共生增殖关系,形成复杂而稳定的高效微生物生态系统。由于CNM对大分子有机物具有高效降解功能,因而在环保以及生态农业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CNM对大分子有机物的降解众所周知,大分子物质,特别是人工合…  相似文献   

7.
寒冷地区石油泄漏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低温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降解石油烃已成为生物修复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微生物修复在土壤污染修复中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许多学者对土壤石油烃的微生物降解机理和限制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通过研究低温条件下微生物土壤石油烃降解的影响因素可以明晰土壤生物修复的应用方向。微生物修复低温石油烃污染土壤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石油组分和性质、微生物菌群组成和性质以及其他相关的环境条件。在应用方向上,目前低温土壤石油烃生物修复应用技术主要包括生物刺激和生物强化等。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技术在修复石油污染土壤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重复接种是提高外部菌群在实际环境中的竞争力和适应性的潜在而有力的手段,是保证高效修复的关键.该研究选择了从石油污染环境中分离获得的2株烃降解菌(SW-1、SW-4)及2株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F、F2),按不同比例复配,构建高效烃降解菌群,研究了重复接种该菌群强化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效果,监测了修复过程中石油降解率、细菌数量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 表明,由4株菌等比例组成的菌群在7d内降解率最高;与单次接种相比,重复接种显著提高了土壤中烃的降解率,GC-MS分析表明菌群对C15~C30烷烃有较好的降解效果,相关性分析表明降解率与土壤中细菌数量和酶活性的增加显著相关.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微生物修复技术在石油污染环境中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水稻土中五氯酚的降解转化动态及其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培养实验,研究厌氧条件下水稻土中五氯酚(Pentachlorophenol,PCP)的还原转化与微生物群落组成变化。结果表明,室内培养实验条件下,PCP在水稻土样品中降解比较迅速,在反应17 d时,实验添加的PCP能够完全被还原转化。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PCP的添加明显改变了水稻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其微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在PCP降解完之后逐渐恢复。原始土壤以及添加PCP的土壤样品中其优势微生物主要分布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PCP添加刺激了水稻土中伯克氏菌科(Burkholderiaceae)、丛毛单胞菌科(Comamonadaceae)、地杆菌科(Geobacteraceae)、红环菌科(Rhodocyclaceae)和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等脱氯相关的微生物菌群繁殖,成为PCP降解过程中的优势菌群,有利于PCP还原降解。本研究结果可为水稻土中有机氯农药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脱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微塑料对近岸多环芳烃降解菌群结构及其降解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海岸微塑料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微塑料研究主要集中于微塑料在生物体内的积累,而有关微塑料对微生物生态的影响研究还很少.本文针对受微塑料影响较严重的近岸环境,从受石油污染的近岸水体中富集驯化得到功能菌群菲降解菌群MB1,探究微塑料对近岸菲降解菌群结构及降解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塑料的添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菲的降解;SEM扫描电镜分析进一步显示微生物附着在微塑料上并分泌丝状物质;采用Illumina序列分析添加微塑料后菌群结构的变化,发现培养6 d后在有添加微塑料的体系中优势菌属以Glaciecola为主,而未添加的对照组中优势菌属是Rhdovulum,说明微塑料的添加可明显改变降解多环芳烃的菌群结构,进而影响污染物的降解能力.  相似文献   

11.
四氯化碳浓度对其自身厌氧生物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饱和(含APL与DNAPL两相)与非饱和(只含APL一相)四氯化碳污染中,初始浓度对其自身生物降解的影响及其对微生物的影响。富集培养的高效降解菌是从污染源区土壤钻孔中筛选到的。研究表明,在实验浓度(v/v)范围内,随初始浓度升高,四氯化碳降解效率降低,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增加。>0.1%~0.2%的四氯化碳(APL与DNAPL两相)对微生物生长有明显的抑制延滞作用。该降解菌群对<0.005(%APL)的四氯化碳污染降解效率很高;经驯化后,能降解初始浓度更高的四氯化碳污染。在降解产物中检测到氯仿,分离纯化的降解菌初步鉴定为链状杆菌、革兰氏阳性。  相似文献   

12.
氯酚的生物降解特性及其微生物的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受氯代有机物污染的土壤中富集分离到对2、4-二氯酚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的微生物混合菌群。实验表明,降解1mol二氯酚可以定量释放出2mol的氯离子,在生物流化床反应器中,以聚胺酯泡沫块为固定化载体吸附固定化微生物,进行了连续降解氯酚的实验研究,当水力停留时间为24h,二氯酚的初始浓度为30μmol/L时,二氯酚的去除率均在90%以上,利用平板划线法从混合微生物菌群中分离到可以利用二氯酚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纯种微生物,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微生物为Rhodococcus属。  相似文献   

13.
固定化微生物法处理含甲硫醇恶臭气体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液相曝气方式驯化培养污水厂活性污泥,获得具有降解甲硫醇能力的优势微生物菌群。同时用海藻酸钠包埋固定化微生物,研究固定化微生物颗粒填充床去除甲硫醇恶臭气体的工艺过程。液相曝气培养研究表明:降解甲硫醇的微生物菌群适宜的pH值为5.2~9.0,最佳pH条件为弱碱性。已驯化微生物的离心浓缩回收率为71.2%,颗粒填充床生物脱臭塔运行实验表明:在空塔停留时间不大于13s,对低浓度甲硫醇气体(〈12.9m  相似文献   

14.
两种N源对石油烃降解菌群降解柴油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酵母膏作为有机N源,(NH4)2SO4作为无机N源,在含N量相同(70 mmol/L)的条件下,按接种量2%,柴油1%,25℃,150 r/min摇床恒温培养,对海洋石油烃降解菌群进行了为期30 d 的液体摇瓶降解实验,通过GC-MS测定和分析,对柴油中正烷烃的降解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对柴油含量为1%的培养液,应用这两种不同N源,降解菌群对正烷烃的最终降解效果相同,均能完全降解,但有机N源只需3 d 时间就能完全降解正烷烃,比无机N源的降解时间短10倍多.因此,酵母膏对柴油的微生物降解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聚合酶链式反应一变形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作为一种分子指纹图谱能够较准确地反应污水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而广泛应用于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的研究中。PCR—DGGE技术不仅能对样品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种群演替进行分析,还能用于污水处理中优势菌群的分离与鉴定,克服了传统方法费时费力、培养条件苛刻等局限性,进而运用该技术构建高效的污染物降解工程菌,提高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效率,调节实际工艺参数,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16.
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及其降解硝基苯的活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电站  周立祥 《环境科学》2010,31(1):147-152
采用三角瓶在摇床上好氧振荡的方法,用硝基苯(nitrobenzene,NB)废水处理厂的好氧污泥驯化培养能够降解NB的混合菌群,发现在此培养过程中,微生物菌群形成颗粒化(颗粒污泥),采用此颗粒污泥(混合菌群)进行降解NB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混合菌群在以NB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的情况下降解NB的效果最好,该混合菌群降解NB时最适宜的温度为28℃,能够适宜于pH 9.0以下的弱碱性环境,且最佳的pH值为7.0,当NB的起始浓度为600 mg.L-1时,混合菌群适应期较短,在6 h以下,混合菌群在24 h内能够完全降解NB,降解速率最大,达到28.8 mg.(L.h)-1,由此表明,好氧颗粒污泥法用于含硝基苯类化工废水的处理是一种新的尝试,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华东师大翁稣颖副教授等在多年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编写了“环境微生物学”一书,现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微生物生态学为基础,就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环境中各种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及其生态学意义、微生物菌群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8.
利用微生物菌剂净化城市河道水质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无外加碳源的静态试验条件下,用4种微生物菌剂进行水质净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4种微生物菌剂对水中氮磷的降解效果明显,但对COD的降解效果不甚理想;对TN及NH3-N的去除效果,脱氮菌显著大于复合芽孢杆菌和硝化细菌;4种微生物茵剂投至水体中其微生物菌群均在7d左右开始进入衰亡期。  相似文献   

19.
降解微囊藻毒素菌种的筛选和活性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研究了滇池底泥和表层水体中的微生物菌群降解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 MCs)的能力差异,发现底泥中的微生物菌群对MCs有更强的生物降解能力.采用从滇池水华蓝藻细胞中提取提纯的微囊藻毒素作为微生物生长的唯一碳源和氮源,先后经过液体和固体培养基培养后,通过挑取单克隆菌落,分别从底泥中筛选出了能够降解MC-RR和LR的5种不同微生物菌种.其中筛选的菌种D降解MCs的能力最强,在3 d内可将初始浓度分别为60.1 mg·L-1和38.7 mg·L-1的MC-RR和LR全部降解,日均降解MC-RR和LR的速率分别高达20.0 mg·L-1和12.9 mg·L-1.  相似文献   

20.
烟草制品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且含有尼古丁等多种复杂的有毒难降解污染物,如不合理处置,将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并危害人类健康,因而有效处理该类废水是烟草行业中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利用梯度筛选驯化法从环境中获得3组高效处理烟草加工废水的菌群,其中高效菌群C对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达83.1%,且其他各项指标如色度、氨氮(NH_4~+-N)及磷酸盐(PO_4~(3-)-P)等均明显降低.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结果显示,菌群的香农-威纳指数(Shannon-Wiener Index)、辛普森多样性指数(Simpson Index)和菌群丰富度指数(ACE)分别为3.645、0.978、106,表明菌群多样性高,物种构成复杂,分布均匀.菌群C中变形菌门占有最大比例为48.7%,其次为放线菌门,比例为11.5%,并在菌群中检测出多种具有降解杂环芳香化合物、芳烃及酚类等物质的菌种.污染物检测结果证明,菌群处理后污染物整体去除率近90%,其中尼古丁被完全降解,去除率为100%.本研究获得的菌群不仅可以针对性的降解主要污染物尼古丁,且能够全面去除其他污染物,在烟草废水处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