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汶川地震与唐山地震损失与救助之对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温玉婷  李宁  刘雪琴  吴吉东  张鹏  解伟 《灾害学》2010,25(2):68-72,111
1976年发生的唐山7.8级地震与2008年发生的汶川8.0级地震,是近年来破坏程度深、影响范围广的两次特大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都是惨重与巨大的。但是,不同时代背景下,参数相近的两次地震在灾后救援与救助方面却相差甚远,表现在军队人数调动、受伤人口抢救、恢复重建资金投入、国内外援助、保险再保险分担等方面。着重对比了以上几方面后得出结论:在各项应急预案颁布并实施后,我国灾害救援工作更加有序,提高了救援效率;同时,保险与再保险的参与也减轻了政府负担,为灾民自主开展家园的恢复重建提供了便捷与保障。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地震灾害特点及减灾对策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致灾因子强度和承灾体的脆弱性共同决定了灾情的大小.中国农村乡镇发生地震的概率远远高于大中城市,西藏、新疆、云南、宁夏、青海、甘肃等西部农村乡镇是我国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地震灾害对农村乡镇造成的损失,主要是农村居民住房的破坏,约占总损失的80%以上;其它的20%损失中,又以农村水利工程的破坏损失为主.目前我国农村乡镇居民的住房仍以抗震性能较差的土木、砖木结构为主,开展农村住房地震保险、农村低息住房贷款并加强农村建房的监督管理,是降低农村地震风险、减轻农村地震灾害损失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3.
世界地震灾害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灾害系统理论为基础对世界地震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包括人口死亡风险和经济—社会财富损失风险。以50a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作为世界致灾因子强度的指标,利用各个国家的地震灾害建筑物易损性和建筑倒塌造成人口死亡的可能性,构建了各个国家的地震灾害人口死亡易损性表,并以人口密度作为承灾体暴露度,进行人口死亡的风险评估。将GDP数据通过投资率转化为社会财富,以此代替GDP作为社会经济承灾体,计算不同致灾因子强度下的经济损失率,进行地震灾害经济—社会财富损失评估。评估结果显示,世界地震灾害人口死亡和经济—社会财富损失风险的分布总体格局与致灾因子的空间分布一致,但局部与承灾体的总量分布及其易损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地震灾害风险是指破坏性地震(Ms≥4.7)对生命财产和经济活动造成的风险期望值。在搜集辽东半岛地震地质和震害史料的基础上,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从地震危险性和承灾体脆弱性两个角度,从地震强度,地震频率,人口,经济暴露性,断裂带敏感性等5项指标,对辽东半岛地震灾害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辽东半岛地震灾害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海城-大石桥、丹东-东港、普兰店-金州3个区域。  相似文献   

5.
《灾害学》2019,(1)
以1966-2016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生命损失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GIS平台定量分析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生命损失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大陆造成生命损失的地震次数为143次,占成灾地震(有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的地震)的25%。成灾地震平均每年发生9. 45次,而造成人员死亡的地震平均每年发生2. 38次。(2)中国大陆致死性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突出,重特大地震对累计地震死亡人数作用明显,地震灾害生命损失呈高度集中的特点。(3)中国大陆地震灾害分布广,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中28个省份发生过成灾地震,因地震导致有人员死亡的省份有18个,其中河北省、四川省、云南省因地震灾害导致的累计人员死亡占全国的比例高达90%。地震灾害总体呈现中小地震在多震省份生命损失较小,在少震省份生命损失反而较大。(4)50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累计人员死亡高达34. 66万人,其中城市直下型地震贡献率高达71%。(5)地震灾害生命损失分布受人口密度影响显著,以人口分界线"胡焕庸线"为界,呈现东高西低,与地震发生频次相反。  相似文献   

6.
地震的社会经济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梁芳  聂高众  高建国 《灾害学》2006,21(2):110-113
在查阅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地震造成社会灾害严重、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现象,认为地震灾害对一个地区所造成的影响程度与该地区的承灾力有关,并影响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科学划分自然灾害等级是有效配置救灾和重建资源的重要依据。通过搜集、整理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数据,严重受灾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基础数据,进一步探讨以直接经济损失与上一年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损失比)和死亡、失踪和重伤人数与总人口数之比(伤亡比)为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相对指标的自然灾害等级划分标准。提出经济增长速度体现甚至影响承灾能力的思路,将损失比与灾害发生前3 a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之比作为经济损失的相对指标,与人员伤亡相对指标一起,对国家级、省市级和市县级给出不同的自然灾害等级划分标准。与此协调,引入国际上以“生命年”为灾害损失指标的做法,提出基于生命年的灾害等级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8.
震灾经济损失评估的遗传神经网络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与很多因素有关:致灾因子强度,主要包括地震震级、发震时间及地点、震源深度和地震动输入参数等;受灾体密度,主要包括衡量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人口密度、城市密度、建筑物密度和财产密度等;城市抵抗地震灾害的能力.这里选取震级、地震动输入参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受灾面积和灾区人口密度作为网络的输入节点,用直接经济损失率作为网络的输出节点,建立了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震灾经济损失评估模型,对地震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及灾害等级划分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冯志泽  胡政 《灾害学》1994,9(1):13-16
本文依据地震成灾机制,将地震造成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和救灾投入作为地震灾害的经济损失,用一次地震造成重伤、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三个因子来计算地震灾害损失的灾害指数,并依据灾害指数将灾害损失划分为Ⅰ~Ⅶ级,以此来描述地震灾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日本新潟地震引起广泛关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新潟地区于2004年10月23日当地时间17时56分发生6.8级地震,造成38人死亡,2500多人受伤,各种建筑损坏3000余座,是1995年阪神地震后最严重的一次地震灾害事件。  相似文献   

11.
2005年10月8日当地时间8时50分36.0秒,在巴基斯坦(北纬34.4度,东经73.6度)发生7.8级强烈地震.波及印度,阿富汗、印尼等国。地震给巴基斯坦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约有8.6万人在地震中遇难,10多万人受伤,330万人无家可归。重创后的火区重建需要50亿美元和10年时间。印度官方统计.印控地区死亡约1000多人。  相似文献   

12.
1556年华县地震人口死亡原因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统计,在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四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地震共夺去了一千三百余万牲灵。发生在1556年1月23日陕西关中东部的8级大地震,以其在一次地震中造成的死亡人数最多而称著于世,国内外多种文献都把这次地震造成的人口死亡数作为地震的奇灾大祸加以引用。那么,史料上记载的这次地震的死亡人数是否可信呢?为什么这次地震能够造成如此的亘古横祸?  相似文献   

13.
找出影响台风灾害评估的重要因子对于更科学、更合理地采集评估信息,建立灾情数据库具有重要意义。以浙江省为例,从致灾因子、承灾体和防灾减灾能力3个方面的25个影响因子,以死亡人数、倒塌房屋数、农作物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和灾情指数为评价指标,通过相关分析方法找出评价指标影响较大的因子。利用所选取的因子,通过回归分析,对死亡人数、受灾农田面积、倒塌房屋间数和灾情指数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所提方法选取的因子去评估灾情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4.
地震间接经济损失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发生在我国大陆地区的20余次地震中相关的40多个地区地震前后的经济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利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化估计了地震灾害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对地震间接经济损失与直接经济损失之间的比率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可为将来地震间接经济损失估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赵丹丹  徐伟 《灾害学》2023,(2):155-162
基于EM-DAT全球1990—2019年5种主要自然灾害损失数据,对因灾死亡人数与直接经济损失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划分大小灾,分析全球及典型国家大小灾相对重要性及损失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90—2019年全球洪水损失以小灾为主,且小灾发生率与损失率均上升;滑坡造成的死亡人数以小灾为主且小灾发生率显著上升;风暴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小灾为主;地震与极端气温造成的损失均以大灾为主且无明显变化趋势。而典型国家洪水造成的经济损失、滑坡造成的死亡人口则以大灾主导。典型国家总损失趋势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大部分为下降趋势,小灾损失大部分为上升趋势,洪水和风暴灾害损失趋势显著的国家数量较多。就灾种而言,地震与极端气温灾害应重点关注大灾,风暴灾害和滑坡灾害应重点关注小灾带来的影响,尤其要关注洪水小灾带来的损失及其变化趋势,加强对于小灾累计影响的评估与防范。  相似文献   

16.
李杰 《灾害学》1991,6(1):84-88
强烈地震后效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因此,地震灾场的控制,对于遭受地震的城市或地区的震后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界定了地震灾害场和地震灾害影响场的概念;讨论了地震灾场的一些基本特征;结合作者研究工作的进展,对地震灾害场控制的基本思路作出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关于地震人员伤亡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地震灾害对人类生命安全的威胁十分巨大,本文对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因素进行了探讨。首先,分析了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原因及人员死亡的主要形式;接着,详细研究了影响人员伤亡数量的因素;最后,提出了减少人员伤亡应当采取的几种措施,为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广东地区冬季寒害风险辨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灾害风险辨识的原理出发,对广东地区冬季寒害的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灾情和抗灾能力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季风气候显著、南岭山脉和特定的环流形势,是孕育广东地区寒害的温床.降温幅度、低温强度、低温持续日数和有害积寒等致灾因子呈现出明显的北强南弱、北多南少的纬向差异.果树、粮食作物、蔬菜等承灾体不同,同一承灾体的品种、树龄、发育期、长势不同,耐低温的能力也不同.20世纪90年代的4次寒害,给广东造成了213亿多元的经济损失,寒害已成为继台风、暴雨之后广东的第三大灾种.开展寒害监测与预警,进行适地适时种植,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方法,可以大大提高防御寒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2003年7月21日和10月16日分别发生6.2和6.1级地震的云南省大姚县居民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地震灾害对中困农村居民的影响,了解了我国农村居民尤其是地震多发区农村居民对地震灾害的风险意识以及在地震灾害中的反应.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居民是地震灾害的最大受害者和风险承担者.虽然他们会在地震灾害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但是由于经济水平、自然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他们只能被动地承受地震灾害,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承灾体的脆弱性.中国农村地震减灾、防灾能力的加强需要政府管理部门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20.
地震救援能力的一项指标--地震灾害发布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建国  贾燕 《灾害学》2005,20(1):31-35
地震救援能力一般很难给定.本文提出利用地震死亡人数的报出时间作为衡量指标来评价地震的救援能力.首先,需要指出,地震发生后存在"黑箱"时间,即地震发生至灾情报出时间;其次,报出灾情后救灾进入"灰箱"状态,而地震死亡人数报出时间长度与总死亡人数有关;再次,死亡人数基本报出时间的长短,反映了救援能力的强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