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生态系统种养结合优化结构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杨修 《自然资源学报》1998,13(4):344-351
根据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协调发展的原则,以河南省封丘县潘店乡现行农业生态系统物质流、能量流和价值流为基础,以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总体经济纯效益最高为目标,在土地面积、劳力、畜力、社会需求、饲料量的约束之下,进行了种养结合的优化设计,得出了优化方案。优化后的农业生产结构比优化前的纯收益提高了6914%,系统的综合效益指数提高了3348%,优化方案对调查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结构调整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吴县及部分苏州市工业污染源概况近几年来,吴县广泛深入地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并在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和外部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六五”末期,吴县乡村工业已成为吴县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大量工业“三废”的排放,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据调查,吴县共有县、乡、村三级工业企业3900余个。其中,有“三废”排放的工业企业近200个,占总数的5%,主要  相似文献   

3.
上海浦东新区农业发展环境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有效地控制农业环境污染的目的,综合环境、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建立了浦东新区农业结构优化调整的灰色线性规划模型。该模型将农业结构调整与经济预测、化肥与农药的流失控制以及畜禽粪便污染联系起来,动态地分析规划年份的浦东新区农业生产结构,确定了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方针。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乡镇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预测和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贵州省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给全省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1986年,全省乡镇企业35.82万个,从业人数达106.57万人,总产值24.78亿元、占全省农业产值的31.23%,实现利润2.63亿元,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全省每年  相似文献   

5.
林家草村,位于上海青浦县西南部练塘乡,属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内的水网地带。所处地势低洼、气候温和,雨量充沛。5~9月是作物生长旺季。全村总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1600亩。共246户,853人。农产品以水稻为主,近年来,水生作物比重有所上升。大宗产品为水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人口众多,工业集中,为我国沿海最大的开放型城市。近年来,随着乡镇工业的蓬勃发展,上海郊区工业企业的“三废”排放量,正在不断增加。同时,农药、化肥的施用量,逐年上升,以致郊区农业环境的污染状况,日趋严重。一、乡镇工业的“三废”污染乡镇工业是郊区农业环境的最大污染源。由于乡镇工业设备陈旧,生产条件差,技术水平低,“三废”排放量大,因而污染严重。其“三废”大多直接排入农业环境,对农业生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据1984年统计,在乡镇工业排放的废水中。电镀、化工、印染、造纸等4个行业排放的废水量,占87%。郊区约有20%的乡镇工业排放各种废物,其中8%属污染严重的化工等行业。虽经几年治理,但设施普及率仍仅为40%。其中,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仅占50%,在40万亩养鱼水面中,有7万多亩已遭到污染,不能养鱼。乡镇工业的“三废”污染物,通  相似文献   

7.
贺庆安 《陕西环境》1994,1(1):31-31,30
我县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河,总面积1255平方公里,平川山区各占一(?)。全县辖21个乡镇、483个自然村。农业人口44.8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7%。全县有耕地面积60万亩,自然条件较好,素有“银户县”之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按照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方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广饶县以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为契机,广泛应用农业高新技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进科技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生产中的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环境,达到了产业结构良性调整与保护生态环境齐头并进的目的。一是投资5.3个亿建成占地1140亩的东营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区,以示范区为中心,呈扇形向全镇辐射,建设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卷盘式喷灌节水区、蔬菜花卉工厂化育苗中心和国家级林木优良无性系快繁基地。该园区内生产的凯银特菜被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  相似文献   

9.
港上镇位于徐州邳州市东北,辖26个行政村、44个自然村,总人口5万、耕地5.3万亩,地势高、水源不足,农业资源条件一般,1984年以后连续几年农业生产处于徘徊状态。1988年,该镇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利用本地生物资源,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进行区域规划设计,把生态学和农业科学结合起来,优化、调整农业生产经济结构;把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联合各业实现农村经济良性循环的主链,紧紧围绕种植、养殖加工业建立转化增殖与循环的生产流程,促进各业协调发展;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指导农业生产。通过几年不懈努力,生态农业建设给港上镇带来了巨变:粮食人均产量由1978年的200多千克增加到600多千克,农民纯收入由1978年的44元升到850元。现今港上镇已成为苏鲁边界重要的农贸市场和商品集散、外贸交易的中心,成为以生态学原理规划、管理和建设的生态镇。港上镇生态农业建设实践,说明生态农业是农村经济高速度发展的必由之路。 1 加强农业生态资源开发 农业生态资源的开发是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的基础。这个镇根据生物资源分布特点以及开发利用状况,因地制宜制定建设“四片两线一园”开发区及村庄、水域、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开发规划。  相似文献   

10.
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是农业产业发展基础,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内容。基于京津冀地区2011—2016年数据,利用核密度指数等方法研究产业化经营项目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京津冀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形成“斜一字型”核密度分布结构,密度由中部向东北、西南方向递减;(2)种植基地项目主要分布在河北省西南部、天津东部,养殖基地项目主要集中在河北省南部、天津市中部,储藏保鲜项目、改扩建加工项目分别向京津冀地区中北、东北方向迁移;(3)农业机械总动力、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是经营项目空间分布格局重要的影响因素,分别在农业发展“硬件”条件、配套资金供给方面影响经营项目分布。  相似文献   

11.
隆政镇地处里下河平原,位于江苏省海安县西北,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村乡镇。全镇人口2.3万,耕地面积2.85万亩、水面面积0.31万亩,人多地少,粮食产量不高,1983年人均收入只有215元,在海安县属于贫困乡镇。 1983年以来,隆政镇(原为乡)镇政府按照海安县“在里下河地区继续抓好粮棉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养禽业和淡水养殖业”的农业结构调整政策下,结合当地传统养鸡、养猪的优势,作出了以“养殖业为突破口,发展加工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战略决策,并从养殖业入手,带动饲料加工业,充分利用农副产品废弃物和非粮资源,化废为宝,促进资源的多层次利用,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协调发展。 几年来,隆政镇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以17.1%的速度递增,目前该镇粮食年产量达3000万千克,国民总收入337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880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5111万元),生猪饲养量近30万头,家禽饲养量愈190万羽,镇办及村办企业18个,人均年收入1000元以上,成为里下河地区较富裕的乡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由于工业发展、经济发达、人口集中等原因,乡、镇向城市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据统计,1980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9%,欧美发达国家则占70%。近几年来,我国加强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工业发展的步伐加快,撤县设市日益增多,城市化趋势已开始出现,加之“民工潮”从山区和农村涌入城市与日俱增,使城市实住人口猛增,目前全国实际城镇人口已上升到占总人口35%以上。 有关专家认为,一般城市具有规模扩大、农业人口  相似文献   

13.
太行山前平原农牧结构模式评价与配套技术体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牧结构生产模式是太行山前平原农业生产的重要模式。苜蓿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水分效益和土壤培肥作用。种植-畜牧模式农田亚系统可节约灌溉35%、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能效,苜蓿氮、磷产出投入率远高于小麦-玉米两熟制和棉花;畜牧亚系统氮素327%、磷素259%可归还农田亚系统,实行一定程度的养分循环。农牧结构优化模式的配套技术体系体现在制定合理的农牧比例、农田亚系统高效管理、调整畜牧结构、秸秆饲用处理、饲料作物和牧草种植技术以及农牧物质循环技术,其中制定合理的农牧比例、调整畜牧结构是关键。综合协调应用这些技术,最终能够实现提高农牧结构优化模式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20%~30%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就提出了:在5年内我国单位GDP必须要降低20%;主要的污染物排放量要减少10%的目标.这两大目标是衡量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节约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方面有没有取得实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运用Kaya模型对农业碳排放量、经济增长、技术水平、人口规模因素进行分解,结果显示:除经济效应外,能源效应、技术效应、人口效应均为负值。大连市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温室气体的排放。而农业能源结构的调整、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农业人员的减少缓解了农业碳减排的压力,其中技术效应的贡献最为突出,农业技术的提高是现阶段大连市农业碳减排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6.
由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家庭日趋小型化,村落中庭院与农业争地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发展庭院生产,精心管理好有限的土地,调整好种群结构,  相似文献   

17.
推进化肥减量是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的重要抓手。从“十三五”期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的执行情况来看,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提高用肥效率,全国范围、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均实现了施肥总量和施肥强度连续5年下降,施肥结构更趋合理,但个别地区存在施肥总量提高、施肥强度降低压力大等问题。“十四五”期间,面对我国重点区域、重点作物施肥过量风险仍较大等问题,要坚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以“双碳”目标为引领,突出面源污染治理;在具体举措上,要强化顶层设计、不断构建和完善制度体系,加强科技引领、推动化肥使用全链条绿色化,完善监测机制、建立健全农业资源环境台账,多措并举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加快实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做好 2 0 0 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指出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实际上就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阶段”。这个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特征是 :在保持总量平衡的基础上突出质量和效益 ,向多样化、商品化的方向发展 ,促进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将更多的农产品用于发展畜牧业和各类加工业 ,更大规模地实现转化增值 ,使农业成为有活力的现代产业 ;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地还林、还草、还湖 ,逐步恢复生态的良性循环 ,创造更加适合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快步伐 ,通过发…  相似文献   

19.
冯颖  刘凡 《地球环境学报》2023,14(6):725-739
在“双碳”目标的约束下,探究农作物种植结构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基于2000—2019年陕西省10个地市的面板数据,运用方向距离函数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双碳”目标约束下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采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子,并探讨影响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其他潜在因素。研究表明:陕西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双碳”目标的约束下,总体有所提升,但各地市间存在地区差异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增长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农户生计保障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农业机械化水平和自然环境条件均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减少农业碳排放量以及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全面促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今年1月中、下旬,江苏省环境保护局实地验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611工程”中的6个试点项目.验收表明这些项目基本达到考核要求,为农村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这些试点项目各具特点.泰县重视环境保护规划、强化环境管理,以点带面,工农业总产值大步增长而生态环境有所改善.隆政镇以禽业为龙头、沼气为纽带、废弃物综合利用为环节,以种、养、加、出为支柱,近几年工农业产值以 17.1%的速度递增,耕地有机质增加25.5%,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建阳镇结合水乡特色调整工业产品结构,强化环境管理,创立以沼气为纽带、多层次利用废弃物、改善环境、增加产值的生态模式,为里下河地区发展经济、保护环境树了榜样.炮车镇投资70万元治理水泥厂污染、关停21家砖瓦厂和一家造纸厂,大气环境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