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浪底大坝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水利工程,在减少大坝下游河道淤积和形成稳定的水河槽规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小浪底水库下游典型河段为例,采用单因素方差法和变异系数分析了大坝运行前后其下游水沙情势及河道形态的变化特征。主要结论如下:小浪底大坝运行后,花园口与夹河滩水文站年际径流量变化幅度较大坝运行前小,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平均含沙量明显减少,且年际变化幅度较小;花园口月平均径流量6月份和8月份变化最为显著,月平均含沙量高值由大坝运行前7—9月份转变为大坝运行后5月、7月、8月份;2006——2018年西霞院至夹河滩段河道年冲刷量占黄河下游总冲刷量的一半,花园口河道断面由宽浅形态向窄深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Matlab具有强大的数值运算与处理能力,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建设项目的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工作中,排污口下游河段污染物的浓度分布是重点关注的问题.采用现有的水质模型可以方便地计算出下游河段某点污染物的浓度,但不便于绘制浓度分布图.基于Matlab,采用随机数生成函数,通过编程,可以很方便地计算排污口下游河段任一点的浓度,并在此基础上生成浓度等值线图,从而为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对下游河段水环境质量的影响预测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城市污水厂尾水排放对河流沉积物氮素滞留的影响,在合肥市的南淝河、十五里河、塘西河、板桥河和廿埠河各选取一个河段,分3个季节采集尾水排放口上、下游一定范围的河道表层沉积物,解析沉积物脲酶活性、硝化潜力及其变化特征,并对沉积物脲酶活性对外源碳的响应开展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5个尾水受纳河段排放口下游河道沉积物TN、NH4+-N含量都不同程度的低于上游对照点,多数受纳河段沉积物NO3--N和OM含量下降,TP则大都不同程度的升高.绝大多数受纳河段尾水排放口下游沉积物脲酶活性低于上游对照点,甚至离尾水排放口距离越近的采样点位脲酶活性越低.5个尾水受纳河段不同程度表现出沉积物脲酶活性随外源碳浓度梯度增大的特点,表明河段沉积物脲酶活性存在一定的碳限制性.南淝河、十五里河和塘西河河段尾水排放口下游所有采样点沉积物硝化速率均高于上游对照点,而板桥河、 廿埠河河段则相反.总体上,各尾水受纳河段排放口上游对照点与下游采样点的沉积物脲酶活性、硝化潜力和硝化活性差异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恩施大龙潭水利枢纽于1995年5月完成环境影响评价,2003年8月开工建设,2006年5月建成投入使用,2006年10月进行竣工环保验收,验收审查时专家组发现,大坝下游至清江与带水河汇入口约700 m清江江段出现脱水现象,环保主管部门提出通过技术改造使大龙潭水利枢纽直接释放生态流量至电站坝下游,通过技术经济论证,大龙潭水利枢纽工程实施在水库大坝左岸8#坝段,将一处原用于龙凤坝自来水供给的预留管道口管道上追加连接一根长107 m直径为1.4 m的管道,将大坝上游的水引至左岸导流洞,在导流洞出口处安装一台1 600 kW小机组发电将出水直接放坝下游清江,使该河段电站坝下游脱水状态得到了恢复,经济和环境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湄公河下游五国的水质状况及原因,通过汇总湄公河五国的水质管理法律法规及水质标准和介绍各国的水质管理措施,阐述了湄公河国家在水质管理方面做出的努力以及水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湄公河国家在流域水质区域合作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BP模型在河流水质预测中的误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验证BP模型在河流水质预测中的有效性,利用仿真技术模拟一条河流污染物的变化趋势,并得到大量的河流水质参数数据.用上游已知河段的水质数据预测该河流下游10个检测断面的水质状况.预测过程分2种情况进行:长距离预测(一次连续预测下游10个河段)和短距离预测(每次连续预测下游2个河段),并以MSE函数生成均方误差作为对2种预测方法性能的检验.结果显示,长距离预测的性能低于短距离预测,2种方法对溶解氧预测的均方误差为0.432和0.035,对生化需氧量预测的均方误差分别为0.243、0.055.  相似文献   

7.
序言     
王宝利 《地球与环境》2019,47(6):759-759
正筑坝是目前最为显著的人为扰动河流事件。迄今为止,世界上约70%以上的河流被大坝拦截,且大坝修建的数量还在增加。水库可以用来发电、供水、防洪和改善航行,但却阻断河流连续体而影响其生态环境。大坝的物理阻隔减少了河流泥沙向下游的输送,影响了洄游鱼类的迁徙;水体滞留时间的增加影响了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改变了温室气体的释放通量;反季节蓄水和底层泄水发电的人为调节方式形成了新的蓄水河流的生态格局。这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雅砻江下游梯级水电开发对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的影响,22个样点的调查分别于2020年春季(5月)和秋季(10月)开展.对不同类型河段(自然河段、坝上库区段和坝下河段)样点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雅砻江下游共鉴定底栖动物82种(属),优势种为摇蚊属Chironomus sp.和四节蜉属Baetis sp.,与历史研究相比,雅砻江下游在梯级水电开发后,底栖动物优势类群不再包含适应急流生境的类群,仅有适应静缓流的类群.春、秋季的底栖动物现存量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不同河段间(自然河段、坝上库区段和坝下河段)均无显著性差异,春季底栖动物密度显著小于秋季(n=42,P<0.05).PCoA和Adonis配对检验分析表明,空间上,春、秋季的底栖动物群落在自然河段、坝上库区段和坝下河段间均无显著差异;时间上,春、秋季底栖动物群落整体上具有显著性差异(n=42,P<0.01),主要贡献者为摇蚊幼虫.CCA和Envfit拟合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群落在春季的主要影响因子为Chl-a、CODMn;在秋季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2001-2005年期间鸭绿江下游的感潮河段水质的监测数据的统计和评价,得出这一河段目前的污染现状水平,指出这一河段主要污染物的种类,描绘出十五期间这一河段水质的变化规律,并用灰色理论数学模型预测出2006-2010年期间这一河段水中主要污染物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对渭南市沋河水库及以上河段、沋河公园、沋河下游河段布点采样,分析其水质空间特点。研究发现:浊度和溶解氧指标空间特点都表现为水库以上河段数值低、波动小,均值分别为12.78 NTU和7.18 mg/L;公园及以下河段浊度高、波动大,分别为38 NTU和32.88 NTU;公园河段溶解氧数值高、波动大,均值为12.39 mg/L,下游溶解氧降低;总硬度在公园以上河段数值较高,波动不明显,但公园以下河段则表现为剧烈波动,平均值分别为5.22 DH和7.41 DH。研究证明沋河各河段水质变化以水库至公园为突变点,这一河段的水质维护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金沙江底栖真核微生物地理分布特征及生态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崔戈  陈娟  王沛芳  王超  王洵  张波  吴程 《环境科学》2023,44(2):839-846
真核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关于大型河流真核微生物的地理分布模式和生态学机制仍知之甚少.以我国西南梯级水电开发河流金沙江为研究区域,探讨了底栖真核微生物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解析了真核微生物的种间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金沙江底栖真核微生物的α多样性指数沿河流向下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群落结构和优势属的相对丰度在上游自然河段和梯级大坝河段差异显著.距离衰减分析的结果显示,金沙江底栖真核微生物的群落构建受环境筛选和扩散限制的共同作用;方差分解分析和中性模型的结果进一步表明,其地理分布模式主要受到扩散限制的驱动.共现网络结果表明,相比于上游自然河段,梯级大坝河段的种间竞争关系和网络联通性较弱,说明了底栖真核微生物在上游自然河段的相互作用更强.研究结果补充了我国西南河流底栖真核微生物多样性和地理分布的资料不足,为梯级水电开发河流底栖真核微生物的生态响应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2.
<正>工程概况与环境影响工程概况金沙江属于长江上游河段,从攀枝花到宜宾为其下游河段,全长782千米,落差729米。金沙江下游河段水电开发任务是发电、航运、防洪、灌溉和水土保持,自下而上分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和乌东德4级开发,规划总装机容量达38500兆瓦,多年平均年发电量1753.6亿千瓦时。  相似文献   

13.
高越  魏臻  李莎  杜成银  任璇  范伟 《环境工程》2018,36(5):171-174
为评估伊通河长春城区段底泥的污染特征,在目标河段进行底泥样品采集,对其水理性质、总有机碳、有机质、总氮、总磷等指标进行测试分析,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目标河段底泥营养物质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目标河段底泥pH平均值为7.22,基本呈中性。总氮、总磷平均值分别为622,639 mg/kg,总有机碳、有机质含量从上游至下游逐渐上升,下游营养物质污染程度严重。模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总有机碳所占权重最大,大部分河段底泥质量模糊综合评价等级高于1.6级,自上游至下游污染渐趋严重。  相似文献   

14.
云南金顶超大型矿区长期矿业活动对矿区水系沉积物造成了严重的镉污染.北大沟河流沉积物中Cd含量低于南大沟;沘江不同河段沉积物中Cd含量差异较大,矿区上游沘江段沉积物中镉含量较低(平均值低于10 mg·kg-1),池江下游污染段沉积物中Cd含量显著增加(平均值为266 mg·kg-1).沉积物中Cd污染系数最大(R为21.9-45.2),高于zn(R为4.9~9.7)和Pb(R为2.7~4.6).地累积指数法分析结果显示,矿区水系沉积物污染元素按污染强度分为:Cd>Zn>Pb.南大沟和沘江矿区下游段部分沉积物达到严重污染,北大沟大部分河段沉积物为重污染,少数河段沉积物为偏重污染或中度污染,沘江金顶段上游河段沉积物为轻度污染或无污染.从南大沟汇入沘江口段到下游温庄村段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有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闽江干流下游河段纳污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建立闽江干流下游河段二维非稳态水质水量模型,根据2004年实测资料对模型中的水质参数进行率定;对各排污口进行概化,应用模型模拟出闽江干流下游河段浓度场,并得出排污口混合带长度与排污量的响应关系;根据概化排污口在限定混合带长度下的平均纳污能力扩展到有效纳污能力计算长度后得到整个水体的纳污能力。经计算,闽江干流下游河段对COD的纳污能力为58195t/a。  相似文献   

16.
针对近二十多年来珠江口咸潮异常上溯可能引起的水生态环境变化,首次通过对磨刀门水道上、中、下游各河段及出海口现场踏勘和植物样方调查并参考有关文献资料,系统研究了咸潮上溯对珠江口主要入海河道水生植物群落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磨刀门水道及出海口沿岸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下游河段和出海口门处耐盐的红树、半红树植物明显占优,种类也多;中游河段咸、淡水植物均为优势种;而上游河段虽然优势种仍为淡水植物,但也出现了原本在下游和口门处常见的咸水植物。(2)河道水体盐度的变化已反映在植被分布变化上,主要表现为与正常情况下的河口植物种群分布相比,在河道中应完全是淡水植物分布的河段变为淡水植物、广适性植物和半咸水植物共同分布。(3)咸潮超常上溯是导致入海河道上、中游河段植物优势群落由喜淡水植物群落演替为广适性植物群落和半咸水(咸水)植物群落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梯级水库修建对乌江甲基汞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蒸馏-乙基化结合(GC-CVAFS)法,测定了2006年乌江流域梯级水库系统入、出库河流甲基汞的含量,探讨了其分布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以及梯级水库修建对河流甲基汞分布的影响. 结果表明:乌江流域梯级水库系统入库河流水体中ρ(总甲基汞)和ρ(溶解态甲基汞)分别为0.07~0.70和0.03~0.16 ng/L;出库河流水体中ρ(总甲基汞)和ρ(溶解态甲基汞)分别为0.10~0.34和0.04~0.26 ng/L.入库河流水体中ρ(总甲基汞)与ρ(悬浮物)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丰水期高于枯水期;出库河流水体中ρ(总甲基汞)在夏秋季节显著高于冬春季节. 梯级水库的修建使乌江在多个河段的ρ(甲基汞)升高,并且随着水库生态系统的不断演化,下游河流水体中ρ(甲基汞)有升高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赵祖军  赵安楠 《环境工程》2013,(Z1):698-699,735
上湄公河航道改善工程的主要内容为对多处严重碍航的海滩和零星孤礁进行炸礁。为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施工中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对施工河段的监测数据结果表明工程对环境只产生了轻微而且短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底吸附物对长江沉积物磷吸附容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别选取三峡大坝上游寸滩河段和下游武汉河段沉积物,用不同浓度(0~3 mol/L)的HCl对沉积物进行清洗,降低本底吸附w(P)、w(Fe)、w(Al)、w(Ca)及w(OM)(OM为有机质),通过测定沉积物的P平衡吸附量,研究长江沉积物上本底吸附物对P吸附容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经稀HCl清洗后,两种沉积物的w(Ca)、w(OM)、w(P)均显著减少,沉积物的P平衡吸附量随之减少,而w(Fe)、w(Al)则没有明显变化,同时,沉积物对P的平衡吸附量、沉积物中w(TP)均与本底w(Ca)、w(OM)呈显著正相关(P < 0.05),因此长江沉积物对P的吸附容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本底吸附OM和Ca;② 三峡库区内沉积物中w(OM)及w(Ca)较高,二者分别为72.64、63.52 mg/g,三峡大坝下游武汉段沉积物中则相对偏低,二者分别为52.20、45.03 mg/g,说明库区沉积物的P吸附容量明显大于大坝下游沉积物,在三峡水库运行前期,沉积物的P吸附量将逐渐增加,成为三峡水库运行后期富营养化的潜在內源.   相似文献   

20.
喀斯特伏流河段建库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小型河流喀斯特伏流河段附近或者直接封堵伏流洞,利用伏流山体做坝建库的工程勘察,是以往水利水电工程勘察工作中少有遇到的。客观上伏流河段的喀斯特和水文地质条件普遍复杂,修建水库所涉及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复杂程度、能否成库与处理代价是人们所关心的。文章结合贵州喀斯特地区数个涉及伏流河段的开发利用工程,探讨了伏流河段水利水电开发可能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与工程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