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三、取样、样品防腐、貯存 1、收集样品沥滤液可以从地下土壤层中用井或放置在钻孔的测压计收集;地下水平面上的孔隙水,用减压的测渗计取样;地面上的沥滤液样品,可收集出现在裂缝中的沥滤液或者收集废物填筑点下端地面水;沥滤液也可以经  相似文献   

2.
填埋场沉降监测技术研究现状及其发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固体废弃物填埋场沉降是安全填埋技术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综述了固体废弃物填埋场沉降的危害和国内外室内外沉降监测技术的主要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存在的问题。室内沉降监测主要运用测渗计和自制设备监测室内试验沉降。填埋场室外现场监测技术包括沉降板、沉降计、沉降剖面仪和水准仪等。通过对各种监测技术的比较,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提出探地雷达等地球物理方法将成为固体废弃物填埋场沉降监测技术研究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抽水-示踪联合检测垂直柔性污染阻隔屏障(VFBS)渗漏的可行性、灵敏度和影响因素,构建了相应的概念模型.利用等效渗透系数(EHC)方法耦合井筒-含水层水流运动,在此基础上利用多物理场仿真数值模型模拟了人工水力诱导下示踪剂通过VFBS缺陷的穿透过程和规律.结果表明:在抽水诱导下,VFBS两侧形成人为的水力压差加速了示踪剂穿过漏洞的速度.但整体上,穿过漏洞的示踪剂仍然是极少部分,大部分示踪剂围绕注入井分布.在典型条件下(漏洞深度2.2m、大小0.5m、注入浓度1000μg/L和流速1L/h),示踪剂在对侧监测井中于第4d检出,第5d达到峰值.漏洞越深,峰值浓度越低,检出时间越长.深度增至4m以上时,示踪剂无法在对侧检出.以典型条件中4m漏洞深度为例,漏洞水平位置的偏移也会降低峰值浓度,偏移4m时,示踪剂无法在对侧检出;投加浓度越大,峰值浓度越大,但峰值时间不变,浓度小于2000μg/L时,示踪剂无法检出;漏洞尺寸越大,峰值浓度越大,均在第6d达到峰值浓度,但均不能检出,预测漏洞边长至少为1.07m时,示踪剂方可在对侧检出.总体上,按照对示踪剂穿透过程影响大小排序:水平偏移距离 > 漏洞深度 > 漏洞大小 > 投加浓度.  相似文献   

4.
宋小源  刘杰  郑春苗 《环境科学学报》2012,32(10):2470-2475
有色示踪剂在砂箱溶质运移实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文介绍了一种通过对数字图像进行分析以确定多孔介质中有色示踪剂浓度分布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建立有色示踪剂浓度与图像颜色要素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能够利用数字图像迅速确定某一时刻砂箱内部的示踪剂浓度分布.结果发现,与传统定点采样方法相比,图像分析法可以达到更高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从而观察到有可能被忽视的重要溶质运移过程,能够为地下水溶质运移实验研究提供了一种经济实用和高空间分辨率的数据采集手段.但由于色彩空间变化范围的限制,图像分析法只能在一定溶质浓度范围内适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海水培养实验,分析了磺胺甲恶唑(sulfamethoxazole,SMZ)和红霉素(erythromycin,ETM)胁迫下石莼生长、生理指标,探究石莼对SMZ和ETM的耐受性.并通过SMZ和ETM胁迫下石莼生理指标主成分分析,筛选SMZ和ETM胁迫响应表征指标.结果表明,低浓度SMZ(0.50mg/L)促进石莼生长,相对生长速率(RGR)显著升高(P0.05),而ETM≥0.06mg/L抑制石莼生长.生理指标间接反映石莼对SMZ和ETM的耐受性.较高浓度SMZ(≥2.50mg/L)和ETM(≥0.18mg/L)破坏石莼细胞膜透性,相对电导率显著增加(P0.05);0.50~1.50mg/L SMZ和0.06~0.18mg/L ETM开始抑制石莼光合作用,叶绿素a(Chla)含量、1,6-二磷酸醛缩酶(FBA)活性显著下降(P0.05);1.50mg/LSMZ和0.06mg/LETM破坏石莼抗氧化系统平衡,引起过氧化氢(H_2O_2)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增加.综合生长和生理指标表明,SMZ胁迫浓度不超过0.50mg/L对石莼生长状况和生理代谢有促进作用,SMZ≥1.50mg/L,ETM≥0.06mg/L超过石莼耐受范围,对石莼造成毒害,且石莼对SMZ的耐受性优于ETM.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表征SMZ胁迫下石莼细胞膜透性、光合作用、抗氧化系统变化的生理指标分别为相对电导率,FBA和类胡萝卜素(Car),MDA,而表征ETM胁迫下这3个生理过程的指标分别为相对电导率,FBA和Car,MDA、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  相似文献   

6.
针对河流水污染应急响应过程中污染源排放历史迟知、未知的问题,结合多种群遗传算法和自适应遗传算法,利用一维河流水质模型和水质监测数据,研究建立了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河流水污染定量源反演方法,实现了对河流污染源排放历史的识别与重构.将该方法应用于美国特拉基河流的3个不同流量下的示踪剂实验中,对示踪剂排放历史进行定量源反演分析.结果表明:IGA算法对高、中、低不同流量下的3次示踪剂实验均可以很好的重构和识别示踪剂排放历史,对于实际河流水污染源反演分析的误差均在可接受范围内.IGA算法在河流水污染源反演分析中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可为河流水污染精准溯源与治理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唐超  喻慧  杨传俊  蔡澎 《环境科学学报》2017,37(8):3194-3200
研究了3种典型电磁环境(射频电磁辐射(RF-EMF)、极低频电磁场(ELF-EMF)、交变电场(AEF))胁迫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细胞氧化应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光合固碳酶(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FBA))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短期和长期RF-EMF、ELF-EMF及AEF暴露胁迫铜绿微囊藻细胞,总体能极显著提高藻细胞的SOD活性(p0.01).铜绿微囊藻经RF-EMF、ELF-EMF及AEF短期暴露处理后,均极显著提高了藻细胞内MDA含量(p0.01);铜绿微囊藻经RFEMF、AEF长期暴露处理后,藻细胞内MDA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RF-EMF暴露处理铜绿微囊藻,总体能显著提高藻细胞Rubisco酶活性(p0.05).长期RF-EMF、AEF和ELF-EMF暴露下的铜绿微囊藻,总体表现出FBA酶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以上结果说明,RF-EMF、ELFEMF、AEF均能够诱导铜绿微囊藻发生氧化应激反应.而RF-EMF能够对铜绿微囊藻细胞参与光合作用的关键酶(Rubisco和FBA)产生一定的调控作用,表明射频电磁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铜绿微囊藻细胞的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8.
针对活性污泥反应器中的流态研究需要,通过备选示踪剂氯化锂、亚甲蓝和氯化钠的污泥吸附试验以及曝气静沉试验,研究了活性污泥对这3种示踪剂的吸附作用,以及示踪剂浓度对污泥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亚甲蓝易被污泥吸附,对试验数据干扰较大,且吸附亚甲蓝后,水样中污泥对CODCr的处理效率降幅达50%以上;氯化锂和氯化钠是离子型示踪剂,本身不易被吸附,投加后的活性污泥对CODCr的处理效率基本不变,保持在70%以上。从示踪剂投加量以及出水水质控制方面考虑,确定氯化锂为3种示踪剂中的最佳示踪剂。  相似文献   

9.
垃圾填埋腾发覆盖系统渗沥控制试验和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川顺  赵慧  罗继武 《环境科学》2009,30(1):289-296
垃圾填埋场腾发覆盖系统(ET Landfill Cover)是由单一土层和植被构成的简易、低成本、无需管理的生态渗沥控制系统,该系统利用覆盖土层储蓄降水、依靠植物的蒸腾和土壤蒸发消耗土壤水,从而实现渗沥污染控制.通过在武汉大学灌溉排水与水环境综合试验场开展裸土覆盖和5组腾发覆盖的渗沥控制对比试验,并对这6个试验处理进行水量平衡分析,结果发现其中60 cm厚度壤土层和灌木构成的腾发覆盖系统渗沥控制效果比较好,但是试验过程也发现60 cm厚度土层储水能力不足以完全阻止雨量充沛季节形成渗沥液,在旱季也不能向灌木提供充足水分,而是需要灌溉来维持灌木正常生长.因此采用Hydrus 2D软件对不同土层厚度腾发覆盖系统的渗沥控制效果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武汉地区采用120~140 cm厚度壤土层和灌木构成的腾发覆盖系统是确保渗沥控制效果的经济合理方案.  相似文献   

10.
不同下垫面土壤凝结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凝结水是干旱区生态系统重要的水分来源。2010年6-7月采用底部连通和不连通的微渗计对塔里木河下游地区胡杨林、柽柳丛和裸地3种典型下垫面土壤凝结水的变化特征、形成时间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观测期间研究区裸地土壤凝结水总量最多,其次为柽柳丛的,而胡杨林的最小,其凝结水总量分别为2.60、2.49、1.26 mm,方差分析显示,不同下垫面类型土壤的日均凝结水量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②凝结过程一般从22:00持续到次日8:00,晴天日出后一定时间范围内凝结现象仍继续发生,3种下垫面土壤凝结水量的变化趋势均呈双峰曲线,2:00~4:00左右达到第1个峰值,第2个峰值出现在8:00左右;③连通微渗计产生的凝结水量显著高于不连通微渗计的(t<0.01)。凝结水量主要受气温、大气相对湿度、地温、风速以及下垫面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天然和人工叠加流场下弥散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污灌区浅层含水层进行了现场弥散试验,采用氚做为示踪剂,瞬时投放.因为天然流速较弱,通过注水形成天然的和人工的叠加流场.根据流场特性。建立以Φ-Ψ坐标表示的移流弥散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差数值方法求解,其中二维模型应用分裂格式.通过计算的浓度曲线与实验曲线拟合,求得纵、横向弥散率.  相似文献   

12.
土壤中油-水驱替机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行设计制备的二维包气带石油驱替装置是采用电导仪和负压计测定泄漏石油在包气带入渗过程中压力和水分的微观变化,用染色油品观测入渗锋面迁移,进而探讨了包气带油水驱替的机理.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荧光示踪剂在包气带土壤中的迁移-吸附特性,指导填埋场渗漏检测过程的示踪剂选择、投加和采样.采用土柱实验、参数反演手段,研究3种典型荧光示踪剂在包气带中的吸附、滞后和穿透规律,确定其迁移表征方法、表征参数和最佳模型.结果表明:在土壤有机碳相对较高和较低时,分别可用非线性平衡和线性平衡模型准确拟合罗丹明B在其中的穿透数据,而非线性平衡模型同时准确拟合了荧光素和荧光素钠在两种有机碳土壤中的穿透数据.基于最优反演模型,在低有机碳土壤中示踪剂迁移参数为:罗丹明B、荧光素和荧光素钠的分配系数分别为84.99,1.80,1.48cm3/g,滞后因子分别为393.27,8.18,7.81,吸附容量分别为6.14×10-3,0.15×10-3,0.14×10-3mg/g,均出现罗丹明B>荧光素>荧光素钠的顺序.荧光素钠在包气带中迁移时固相吸附浓度最小、迁移速率最快、吸附消耗量最小,建议在进行填埋场渗漏示踪中选用.  相似文献   

14.
野外示踪实验时一种示踪剂的浓度会随着另一种示踪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为确保野外示踪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并找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采用野外荧光示踪仪,在室内实验条件下对国内市场上常用的3种荧光示踪剂(荧光素钠、罗丹明、荧光增白剂)在不同浓度下的相互干扰进行了定量研究,分析相互干扰条件下带来的示踪剂浓度测试误差。以一定浓度的某一种示踪剂标准溶液作为本底溶液,依次添加另一种不同浓度梯度的示踪剂标准溶液进行等体积均匀混合后,采用荧光示踪仪对示踪剂浓度进行测试,并将测试浓度与实际浓度进行对比,分析两种示踪剂之间的相互干扰程度。室内实验结果表明:荧光素钠会对荧光增白剂浓度的测定产生干扰,荧光素钠与罗丹明之间也会产生相互干扰,其原因为其发射光谱之间存在重叠,使得示踪仪误认为接收到了其他示踪剂;而荧光增白剂与罗丹明之间不会产生相互干扰,为良好的多元示踪剂;当荧光增白剂与荧光素钠进行混合试验时,荧光增白剂的换算浓度为荧光增白剂的测试浓度减去由于荧光素钠带来的干扰△c=0.378x+0.022 2(其中x为荧光素钠的换算浓度),而荧光素钠与罗丹明之间也会产生相互干扰,但其修正较困难。  相似文献   

15.
全氟二甲基环丁烷示踪剂吸附采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气相色谱基本原理,测定了全氟二甲基环丁烷大气示踪剂通过Carboxen-569碳分子筛吸附管的分配系数,考察了温度和采样速度对穿透体积和安全采样体积的影响,确定了示踪剂吸附采样的基本参数吸附剂用量为150mg,吸附采样温度≤40℃,采样速度为200mL/min,样品解吸温度为200℃.  相似文献   

16.
<正> 研究干流扩散自净规律,重要的是确定纵向弥散系数,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如仅仅从理论上来分析是困难的.为此,常采用现场示踪试验.选用工业染料碱性玫瑰精罗丹明-B 为示踪剂,用作淡水、河水、海水中弥散的研究。为了减少对水体的污染,节省示踪剂的投放量,提高经济效益,又尽可能得到长系列的示踪剂浓度,因而必须寻找一种快速、灵敏、准确的分析方法.罗丹明-B 具有易溶于水、稀溶液呈强荧  相似文献   

17.
曹孟雄  陈刚  胡成 《中国环境科学》2021,41(5):2226-2231
为了研究含水层中任意初始浓度分布条件下一维含水层介质中的溶质运移规律,采用对流-弥散方程构建考虑任意初始浓度分布条件下一维含水层介质中溶质运移动力学数学模型,模型采用持续注入示踪剂、瞬时注入示踪剂和脉冲注入示踪剂3种不同的边界条件,数学模型的求解采用格林函数法.并通过开展室内一维砂柱实验进一步验证模型的科学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初始条件对溶质运移结果的影响不容忽视,新模型能够模拟不同初始条件下的一维溶质运移过程;新模型通过将流速变化处理为线性变化可以用来研究非稳定流条件下溶质运移过程;新模型是前人模型的完善,模型包含3种不同类型的内边界条件和任意的初始条件,新模型也能为地热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3Cr2W8V钢稀土硼铝共渗工艺和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 3Cr2W8V钢稀土硼铝共渗工艺 ,渗层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 ,采用文中所述共渗工艺 ,可在模具的工作带上形成一层高性能的共渗层 ,渗层表面硬度可达 180 0~ 2 0 0 0HV ,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人工快渗系统自研发出以来,在生活污水的处理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本文对人工快渗系统在实验室中的正交试验进行分析,探究人工快渗系统相关的因素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对于氮氨、化学需氧量和总氮含量TN的清除成效的影响,对人工快渗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适宜参数进行范围确定.  相似文献   

20.
均质滤料过滤阻力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NaCl为示踪剂 ,测定滤层内水流电导率的变化 ,通过分析、计算可以得到滤层内絮体的体积比截留量 .不同条件下的试验结果表明 ,在过滤过程中 ,水头损失梯度的变化只与截留的絮体体积有关 ,与滤床厚度、加药量、滤速的改变几乎无关 .根据示踪剂实验结果 ,得出了滤层过滤阻力数学模型的具体表达式 ,并讨论了相关过滤阻力模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