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何延青  吴永强  刘俊良  马放 《环境工程》2004,22(4):60-61,65
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筛选、驯化出能够去除水中微污染有机物的工程菌 ,并以颗粒活性炭为载体采用物理吸附法将其人工固定化 ,然后用于微污染水的处理。通过对高锰酸盐指数的连续测定 ,试验结果表明 :工程菌人工固定化形成的生物活性炭对微污染水中有机物去除率较高 ,并且稳定 ,高锰酸盐指数去除率平均 4 0 % ;出水高锰酸盐指数 <2 5mg L ,浊度 <1 0NTU ,细菌总数 <10 0cfu mL ,总大肠菌群未检出。  相似文献   

2.
CTAC改性活性炭去除水中砷(V)的柱实验吸附和再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开发一种能有效去除水中砷的吸附材料, 研究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改性活性炭后, 活性炭对水中五价砷As(V)的去除效果.研究中利用动态小柱实验(Rapid small-scale column test, RSSCT)探讨了CTAC改性后活性炭对砷的吸附能力、影响吸附能力的因素和活性炭再生方法.结果表明, CTAC改性能有效提高活性炭对As(V)的吸附.活性炭对As(V)的吸附受溶液pH、空床接触时间、进水中砷浓度及水中其他离子存在的影响.另外, 1 mol·L-1的盐酸能有效对吸附穿透后的活性炭进行再生,再生后的活性炭可以重复使用.同时,柱实验中对出水CTAC的检测结果表明, CTAC和活性炭的结合非常稳定.  相似文献   

3.
生物活性炭纤维处理微污染源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物活性炭的基础上,以活性炭纤维替代颗粒活性炭,研制了生物活性炭纤维(BACF)新型吸附材料,用于处理水中有机污染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微生物在ACF上的固定情况,以水处理常用指标CODMn、UV254及,GC-MS图谱分析考察BACF对于微污染源水的处理效果。研究结果显示BACF技术作为一种新颖的水的深度处理工艺,结合了吸附与生物降解的双重效能,可以有效提高对源水的净化效果,提高出水水质,同时也可以扩大水源水的取水范围,是一项先进的水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4.
饮用水微污染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概述了饮用水微污染的现状及危害;综述化学氧化,吸附及生物等饮用水微污染的预处理技术,着重介绍强化混凝,臭氧活性炭,生物活性炭,臭氧生物活性炭,光化学催化,膜法及新型生物反应器等深度处理的方法原理及应用前景,并阐明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5.
二级出水水质对中试臭氧-微滤工艺运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以膜微滤为主的组合工艺对二级出水的处理过程中,二级出水水质可能对于微滤过程中膜污染的发展有较强影响.为此考察了2座污水处理厂及1个中试处理设施的二级出水水质,包括常规水质指标、水中颗粒物粒径分布及树脂吸附分离后不同有机物部分的荧光光谱所表征的有机物组分等对于死端微滤中TMP发展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颗粒物浓度和颗粒物粒径分布对于微滤过程中的可逆污染有较大贡献;②二级出水中的有机物,尤其是其中的腐殖质部分,对于微滤过程中的不可逆污染有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试验采用预处理+水解酸化+SBR+活性炭吸附组合工艺处理化工废水,利用废H2SO4和废铁炭微电解,并以微电解-混凝沉淀+活性污泥为预处理,预处理控制工艺条件,S2-、色度、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9.0%,98.9%,66.9%;试验的pH,VFA数据验证了水解酸化的稳定效果,稳定运行后,COD总去除率达96.0%,SBR出水经粉末活性炭吸附后COD出水300mg/L左右,达到三级排放标准(GB8978-1996)。  相似文献   

7.
吸附材料对钒矿污染土壤重金属的稳定化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壳聚糖和活性炭两种吸附材料,分别以不同的质量比添加到供试土壤中,固化后进行毒性浸出实验,研究吸附材料对土壤中钒(V)、铬(Cr)的稳定化效果,并通过表征吸附材料的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探究吸附材料对V、Cr的稳定化机理.结果表明,壳聚糖对V、Cr均有较好的稳定化效果,活性炭对V的稳定化效果不稳定,对Cr的稳定化效果很好.吸附材料添加量的改变对稳定化效果影响不大.稳定化30d时,0.5%壳聚糖对V、Cr的稳定化率分别为74.04%、46.77%;0.5%活性炭对V、Cr的稳定化率分别为1.86%、87.75%.FTIR和XPS表征结果表明,壳聚糖中含活性强的氨基和羟基较多,活性炭中含氨基、羟基较少.因此壳聚糖和活性炭可作为土壤重金属的稳定剂,使钒矿污染土壤得到修复.  相似文献   

8.
通过活性炭吸附两种不同处理方法处理后的洗毛废水。研究了活性炭的吸附容量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活性炭吸附无机酸酸化处理后,废水和高分子絮凝剂处理后,废水中COD的吸附容量分别为:70mg/g和43mg/g。进一步研究发现,两种废水中小分子组分和疏水性组分的含量差异是造成活性炭吸附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研究介孔复合吸附材料对微污染水源水中有机污染物和总磷的去除效果。"静态吸附"试验结果表明,介孔复合吸附材料对微污染水源水的TOC和总P去除率分别为76.7%和68.9%;TOC饱和吸附量为5.27mg/(g·L),总P饱和吸附量为0.486mg/(g·L);"动态吸附"试验结果表明,介孔复合吸附材料的最佳处理量为35mL/g,最佳吸附流速为5mL/min,在此条件下对TOC和总P的去除效果分别为68.7%和20.3%。综上所述,介孔复合吸附材料的整体吸附效果与活性炭相当,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ACF的结构及其滤材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活性炭纤维与颗粒状活性炭的平行实验,对比了ACF与GAC的物化特性和基本结构,以说明ACF作为新型环境功能材料的特点,在实验室建立的流动法测定材料吸附特性的系统中,对ACF在不同流量下对不同上游浓度污染气体(NH3)的吸附性能进行了测定,获得了ACF的穿透曲线,对其吸附性能与吸附床流量和上游浓度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对以ACF为滤料的空气过滤器的除污性能进行了测试。  相似文献   

11.
不同营养水平沉积物在不同pH下对磷酸盐的等温吸附特征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研究了不同营养水平沉积物在不同pH下对磷酸盐的吸附等温线,分别采用了线性和非线性2种方法拟合吸附等温线,并分析比较了2种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①不同营养水平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量在接近中性时最大,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均下降,污染严重的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受pH影响较污染轻的大;②不同pH下,不同营养水平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等温线没有明显规律;③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行为采用线性和非线性拟合均存在不足,不能仅仅根据R2和X2的大小进行拟合方程的适用性比较;④为了获得更为真实可靠的拟合结果,可以利用线性和非线性方法分别进行拟合,而每一种拟合方法也要同时采用多种拟合方程,在对多个拟合结果比较的基础上确定更符合实验数据的拟合方程.   相似文献   

12.
pH值和离子对诺氟沙星在胡敏酸上吸附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OECD Guideline 106批平衡实验,研究了pH值、Ca2+浓度和离子类型对诺氟沙星在胡敏酸上吸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系数(Kd)随着pH值的增大有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pH 4.0和pH 6.0时吸附系数较大.红外光谱表明,pH 3.0有利于诺氟沙星和胡敏酸形成氢键; pH6.0和7.0时胡敏酸的羧基可能与诺氟沙星的氨基形成了肽键.诺氟沙星在胡敏酸上的吸附量和Kd值随着溶液中Ca2+离子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表明两者之间存在阳离子吸附和竞争吸附.不同类型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的加入都能导致诺氟沙星在胡敏酸的吸附特性存在差异.阳离子的影响趋势主要为价态的影响,即价态越高,在胡敏酸表面吸附位点的吸附能力就越强,对诺氟沙星吸附阻碍作用越显著,表现在诺氟沙星的最大吸附量(Qm)为:M+ (Na+、K+、NH4+) >M2+ (Mg2+、Ca2+、Zn2+);其次受阳离子的离子半径和水解作用的影响.而只有能水解的阴离子才能对诺氟沙星在胡敏酸上的吸附产生明显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3.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anube river alluvial sediment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in assessing the risk for transport of pollutants to drinking water sources.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ediment column layers has shown that the alluvial sediment, sampled near the city of Novi Sad, is a mesoporous sandy material with certain differences in the properties of individual layer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sorption mechanisms of four chlorinated phenols (CPs) on the alluvial deposit, static sorption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at pH 4, 7 and 10. The results of sorption experiments, confirmed by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sugest different mechanisms govern the sorption process at different pH conditions. Thi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of CPs, geosorbent properties and to variations in the surface charge of the sorbent at different pH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段黄河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研究了黄河干流内蒙古段6个地理位置的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行为, 并分析了沉积物组成及其理化性质与磷吸附特征的关系. 结果表明, 沉积物对磷的最大吸附量为43.64~85.46  mg/kg, 吸附能力较弱. 各沉积物的吸附/解吸平衡磷浓度(EPC0)范围在0.000 3~0.019 8 mg/L, 与可解吸的内源磷含量正相关, 与地理位置没有表现出相关性. 本研究条件下, 在石嘴山、乌拉特前旗、清水河断面, 沉积物对磷表现为“源"; 在乌海、临河、包头断面表现为“汇", 但释放量和吸附量不大. 内蒙古段黄河沉积物对磷吸附的Langmuir吸附常数K)与阳离子交换量(CEC)、有机质含量、粘土含量均呈正相关, 与平均粒径呈负相关. 活性态Fe含量与最大吸附量显著正相关, 是沉积物对磷的主要持留因素.  相似文献   

15.
将水生植物材料(凤眼莲叶和茎、大薸叶)作为新型吸油材料,与传统植物材料(水稻秸秆、夏威夷坚果壳、甘蔗渣)的吸油性能进行比较。通过研究各材料的表面结构特征、表面基团特征、吸油能力和表面疏水性,来对比各材料的吸油性能。结果表明:水生植物材料具有较大吸油容量,且其叶子部分疏水性很强,适合作为水上浮油原位处理的吸附剂;水稻秸秆疏水性稍弱,但也是一种良好的水上浮油吸附剂;凤眼莲茎吸水性较强,与夏威夷坚果壳、甘蔗渣一样具有浮力较小、疏水性较弱的特点,但对正己烷的吸附速率非常快,可考虑作为填充滤料处理含油废水。  相似文献   

16.
以间苯二酚和甲醛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通过调整碱性催化剂碳酸钠用量,制备了一系列介孔丰富的炭干凝胶吸附剂.主要考察了介孔炭干凝胶对染料孔雀石绿的吸附性能,并进行了孔结构、表面形貌和官能团的分析.结果表明,催化剂用量不同的介孔炭干凝胶具有不同的粒径和孔径,当间苯二酚与碳酸钠的物质的量比为1000∶1时,制得的吸附剂比表面积和介孔最丰富,且其对孔雀石绿的吸附量最大.同时,介孔炭干凝胶的用量、吸附时间和温度对吸附容量均有一定的影响,吸附过程符合伪二阶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模型,最大吸附量为208.33 mg·g~(-1);吸附过程是自发的吸热反应.介孔炭干凝胶对孔雀石绿的主要吸附机理是染料分子与羟基和羧基等官能团之间存在静电作用、氢键作用及范德华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三氯苯类疏水性有机化合物在淮河流域(江苏段)沉积物上的吸附特性,利用正交设计方法探讨了吸附质初始浓度、吸附剂浓度和pH值等环境因子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淮河流域(江苏段)沉积物对三氯苯的吸附等温线呈线性,分配作用占主导地位.采用SPSS对正交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表明:不同环境因子对吸附的影响程度不同.在所考察的环境因子中吸附质初始浓度影响程度最大.在河水中,吸附质初始浓度对三氯苯在沉积物上吸附的影响特别显著,而pH 值对三氯苯在同一沉积物上的吸附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根据OECD Guideline 106批平衡实验.分别研究了pH值对针铁矿吸附诺氟沙星的动力学特征和吸附量的影响以及诺氟沙星的吸附热力学特征,并探讨了其可能吸附机理.结果表明,不同pH值(3.5,5.0,5.6和6.2)时,诺氟沙星在经历了约6h的快速吸附阶段后,均进入缓慢吸附阶段,吸附平衡时间为48h.伪二级动力学方程能够较好地描述不同pH值条件下诺氟沙星针铁矿上的吸附动力学特征. 影响吸附量大小的pH值依次为5.6>5.0>6.2>3.5,主要决定于诺氟沙星和针铁矿的不同形态间的乘积之和,针铁矿表面的吸附作用主要以诺氟沙星的兼性离子为主.吸附等温线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方程,温度从15℃升高到35℃时,拟合系数1/n从0.43升至0.61,表明温度升高减弱了针铁矿对诺氟沙星的非线性吸附.ΔH0=-39.45kJ/mol和ΔG0<0表明吸附是自发进行的放热过程,且以离子交换为主,同时可能存在着偶极间作用力和氢键力等作用.ΔS0<0表明吸附过程中熵在减小.  相似文献   

19.
新型高效改性材料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使用原始吸附材料,如微生物、有机或无机材料等吸附废水中的重金属时,通常呈现较低的吸附性能,其吸附量通常都低于30mg/g。因此,研究者更多地关注提高各种吸附材料的吸附能力。国内外一些研究者采用新型、高效的物理或化学改性技术对吸附材料进行表面改造,如将高聚物接枝融合到菌体表面、表面分子印迹吸附剂、固定化微生物、酸改性处理有机或无机材料等,与常规材料相比,改性后材料对重金属的最大吸附容量一般可提高到100mg/g以上。随着各种改性技术的不断成熟,利用改性材料吸附重金属废水将成为今后研究重金属废水处理的主流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升天然非金属矿物对Cd2+的吸附性能,采用MT(蒙脱石)和HP(海泡石)为前驱材料,依次通过酸纯化和SDS(十二烷基磺酸钠)改性后合成了有机非金属矿物材料,利用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等手段对2种改性材料〔SDS-MT(十二烷基磺酸钠改性蒙脱石)和SDS-HP(十二烷基磺酸钠改性海泡石)〕吸附Cd2+的机制进行探究,并对吸附过程分别进行了动力学拟合和等温吸附方程拟合.结果表明:①SDS-MT和SDS-HP吸附模拟废水中Cd2+的效果分别比未改性的MT和HP平均提升约40%和19.5%. ②改性过程没有改变2种前驱材料的基本结构,但引起其元素质量分数、阳离子交换量和比表面积的改变. ③SDS-MT、SDS-HP对模拟废水中Cd2+的吸附量受溶液的pH影响较大,最大吸附量分别达16.54、9.24 mg/g,2种改性材料对模拟废水中Cd2+的吸附过程能较好地满足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并且其平衡传质时间较短. ④SDS-MT对模拟废水Cd2+的吸附模型较满足于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推测SDS-MT是一种有限吸附位点的吸附剂,吸附过程为单分子层吸附,而SDS-HP则较好的满足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研究显示,对2种天然非金属矿物材料的有机改性能够有效提升材料对Cd2+的吸附容量,发挥材料的实际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