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气浮法处理废水的研究及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介绍了气浮法净水技术。对气浮理论,气浮设备的发展作了简单介绍。对气浮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作了综述,包括处理石油化工及机械制造业中的含油废水,处理]制造废水,处理电镀废水和含重金属离子废水,处理印染废水和毛废水,处理制革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富营养化的前驱物等。最后展望了气浮法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焦作电厂工业废水的水质情况对工业废水治理与回收利用系统--混凝、气浮与过滤一体化水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讨论了工业废水的治理与回收利用工艺、混凝剂的选用、混凝、气浮与过滤一体化净水的原理等,为火电厂工业废水的回收利用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混凝-气浮法处理焦化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焦化废水是一种典型的难降解有机废水.采用混凝-气浮法对焦化废水的处理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絮凝剂种类,pH值,气浮时间,气浮压力等因素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其废水的浊度、色度和COD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8.8%、57.1%和57.3%.  相似文献   

4.
混凝-气浮预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降低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物和悬浮物含量,减轻后续处理负担,采用混凝-气浮工艺对垃圾渗滤液进行预处理,并考察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混凝剂种类、用量、混凝pH值、气浮作用时间等因素对有机物的去除率有明显影响.在优化工艺条件下,当进水COD为5 600 mg·L-1时,COD去除率可达到81.9%,BOD5的去除率可达73.3%,BOD5/COD从0.26提高到了0.40,有效提高了渗滤液的可生化性.研究表明,混凝-气浮工艺流程达到了较好的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5.
采用中试试验对比研究了混凝-气浮与混凝-沉淀工艺对鹊山水库典型低温低浊水的处理效果。试验采用聚合氯化铝铁混凝剂,对气浮工艺PAFC投加量采用5 mg/L(以Al3+计),较沉淀工艺投加量低17%。连续试验表明,气浮工艺处理低温低浊水优于沉淀工艺,对浊度、颗粒数、CODMn、UV254、DOC的去除率分别高7.7%、12.8%、3.9%、5.1%和8.5%。  相似文献   

6.
自来水厂生产尾水是重要的水资源。高藻自来水厂生产尾水中的污染物质主要为:藻类与藻毒素、有机物、化学药剂残留物、微生物、悬浮物颗粒。混凝-沉淀技术、混凝-气浮技术、膜技术等可用于生产尾水处理,其中以膜技术为主的组合工艺是生产尾水安全回用的优选技术。  相似文献   

7.
电凝聚法处理造纸黑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凝聚是根据电化学原理,以可溶性金属作电极,在电源作用下处理废水的一种水处理技术。电凝聚法具有凝聚、吸附、气浮、氧化还原等作用,可以有效地去除多种污染物。研究电凝聚法处理造纸黑液的各种工艺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当电流密度3.2mA/cm^2,NaCl投加量1.4g,pH=6,极板间距12mm,通电时间35min时,该法处理使COD、SS和浊度去除率分别达到60%、73.59%和71.56%。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安防软件的发展,对安防中间件技术做了分析,并引入了openVone中间件技术作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9.
简要分析了常用爆炸物探测技术的局限性,介绍了几种具有发展前景的远距离爆炸物探测技术,对这些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作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0.
随着安防技术的发展,出入口控制系统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并在出入口控制领域广泛应用.本文就出入口控制技术数字化的应用与发展进行了介绍,并对出入口数字化相关技术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絮凝气浮法处理含油乳化液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絮凝气浮和絮凝沉淀是水处理中常用的工艺。采用聚合氯化铝铁作为絮凝剂,以冷轧车间的工业废水作为原水,用加压气浮装置进行了絮凝研究,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城市再生水回用于浮选的健康风险,以我国某铜钼矿为例,结合矿区职业人群暴露情况,采用定量微生物风险评价的方法(QMRA),评价了城市再生水中粪大肠菌回用于浮选的健康风险,以及臭氧氧化应急处置措施的消毒效果。结果表明:雨季再生水中粪大肠菌浓度明显高于旱季,矿物颗粒中粪大肠菌浓度高于浮选用水;暴露剂量为1 m L,矿物颗粒中粪大肠菌的年感染概率为0.08~0.33,远高于人体最大接受风险(1.7×10~(-2)),所有工位均处于不可接受水平,暴露于浮选用水中粪大肠菌的年感染概率为0~0.35,处于可接受水平的概率为83%,随暴露剂量增加,矿物颗粒和浮选用水中粪大肠菌的年感染概率增加;臭氧氧化应急处理工艺对粪大肠菌的去除率高达99%,有效降低了浮选用水和矿物颗粒中粪大肠菌的健康风险,其年健康风险均处于可接受水平,臭氧氧化应急处置措施能同时兼顾安全卫生指标和浮选指标,可作为城市再生水回用于浮选时应对粪大肠菌健康风险的应急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在世界范围的研究布局和发展态势,本研究基于智慧芽全球专利数据库对1989-2018年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专利进行计量学统计,并探讨该技术的研究布局、研究重点及授权趋势。结果显示,从申请量来看,世界范围内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涉及的申请量逐渐增长,但绝对申请量和专利授权比相对较低,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研发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国是该技术领域主要专利申请国,也是最大的技术来源国;科研单位在该领域的研发实力显著高于企业机构。基于以上研究,认为今后应加强研发,并且创造高效经济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注重科研机构与企业单位合作及已有专利成果的转化,促进专利的市场应用,使其发挥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环境安全中光催化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近年来环境安全的研究现状,提出以非传统安全的视角研究环境安全的问题,运用纳米光催化技术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解决环境安全问题的新思路。综述了纳米科技在环境安全中的应用,重点评述纳米光催化技术在室内空气净化中的应用(如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氮氧化物、异味、微生物)和利用纳米光催化技术在室内空气净化中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如抗菌防霉内墙材料、防污自洁材料、自动无毒化材料)。同时指出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技术尚未完全达到实际应用水平,仍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需要对该技术继续开发和完善,才能在环境安全领域获得更加广泛和有效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从安全生产科研队伍和中介机构、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科技成果产出、科研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等方面全面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安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绩;同时从安全科技体制机制、基础条件、基础理论研究、投入等方面探讨和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严重不足;提出了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在安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推广应用、资源整合、科研机制等方面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安全生产科技工作成绩突出,问题也很多,应该用创新和改革的思路及勇气进一步推动安全生产科技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困难,指出对其安全问题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基于系统分析的WSR(物理-事理-人理)理论和方法,对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的安全因素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构建了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安全因素WSR分析模型,为高新技术企业安全运营问题的系统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李引擎 《安全》2019,40(8):1-8,80
火灾科学是系统的科学,它涉及多个技术领域。从科学发展和现实角度,提出当前的火灾科学在城市消防规划、高大空间建筑防火设计综合方法、多层地下交通枢纽防火研究、安全疏散心理和机理研究、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关联研究、建筑防排烟技术研究、建筑结构耐火性能研究等10个技术领域需深入研究的课程,以最终实现基础理论、实用方法、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一体化。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近5年国内煤炭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将研究内容分为一般定性研究、技术工具和系统结构方面的研究3部分。分析发现:对煤炭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一般性研究数量和深度都严重不足;技术工具研究的领域较集中,主要是GIS和C/S结构的探讨;模块的研究是当前研究的主要内容,而这方面的研究分歧严重,缺乏一个理论框架。对当前的研究者和相关期刊的情况进行了一个统计分析,认为研究团队合理性、研究方向稳定性是当前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当前火灾事故呈现高频次发生的态势,亟需发展消防水炮射流轨迹预测技术,显著提升消防应急处置的精准化、科学化水平。综述消防水炮射流运动轨迹预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归纳讨论该预测技术的主要研究方法,即基于数学计算、数值模拟、计算机视觉方法的消防水炮射流轨迹研究。总结概括实现射流轨迹的准确预测仍是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期内轨迹预测技术的研究难点,并提出未来轨迹预测技术的研究应着重考虑灭火剂本身、气象要素及火环境等多因素的耦合效应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开展我国的热安全工程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我国热灾害事故屡屡发生,损失巨大,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当今,热灾害事故的防治,是一门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为一体的综合工程研究体系。社会需求、基础研究的支持和高新技术的配合,使得开展这项研究的条件与时机己经成熟。现简略介绍热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体系的结构,以及这项研究的国内外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