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颖  高速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12):166-168
生态工业园区是基于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型态.大庆市作为传统工业城市,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扩大替代产业,拟于红岗区创建生态工业园区.文章对在大庆市创建生态工业园区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进行初步分析探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我国环保事业大发展,环境监察的主要工作已由征收排污费为主转变为全方位的现场监督、检查,范围由城市工业污染,扩展到农村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环境监察工作应审时度势、顺应变化、与时俱进,及时充实工作内涵,调整工作思路,实现环境监察工作的"三个转变",即由工业企业环境监管向工业和农业环境监察,由城(镇)环境监管向城市农村一体化监管,由点源环境监管向点面结合环境监管.  相似文献   

3.
黄晖 《环境》2009,(Z1)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的畜牧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从属于农业的副业变成为占农业总产值较大比重的主导产业,成为农村经济支柱产业.目前,畜牧业正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生态型、环境友好型方向转变,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当前农村的环境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和乡镇工业对资源的利用强度和规模日益扩大,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渐突出.这不仅直接影响农业生态和农村经济,而且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由于工业发展、经济发达、人口集中等原因,乡、镇向城市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据统计,1980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9%,欧美发达国家则占70%。近几年来,我国加强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工业发展的步伐加快,撤县设市日益增多,城市化趋势已开始出现,加之“民工潮”从山区和农村涌入城市与日俱增,使城市实住人口猛增,目前全国实际城镇人口已上升到占总人口35%以上。 有关专家认为,一般城市具有规模扩大、农业人口  相似文献   

6.
印度独立50多年来,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发展计划,旨在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和扩大农业、工业、运输以及其它基础设施,从而增加生产和就业,减少贫穷、缩小差距,建立一个平等公正和富强繁荣社会.为了增加农业生产和农业中的就业机会,印度的各个五年计划都努力扩大耕地面积,推广使用新技术,如扩大灌溉面积,不断增施化肥、农药和杂交种子.工业领域中,既建立了新产业,也扩大了原有产业,并正在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在发展工农业的同时,各种基础设施,如能源、交通、运输、通讯、银行,虽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也是不容否定的事实.环境问题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仅1995年就高达97亿美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5%.  相似文献   

7.
柳州市这个十雨九酸的工业城市在经济升级、城市转型的过程中,完美实现了向生态宜居城市的战略转变。1994年国家有关部门把柳州市酸雨治理列为第四批日本海外经济协力基金贷款项目。这一项目开启城市环境治理新纪元,带动柳州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柳州从污染城市到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的跨越,贷动了柳州是从政府部门环保对策、城市环保质量到公众环保意识的全面提升,助力酸雨柳州的生态转变,在西部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和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城市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重庆市区盛近50年雾频率变化和能见度变坏的观测事实.揭示了重庆市区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工业的发展和交通运输的急剧增长,使市区的大气能见度和天气品位出现了逐渐变坏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柳州市这个“十雨九酸”的工业城市在经济升级、城市转型的过程中,完美实现了向“生态宜居”城市的战略转变。1994年国家有关部门把柳州市酸雨治理列为第四批日本海外经济协力基金贷款项目。这一项目开启城市环境治理新纪元,带动柳州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柳州从“污染城市”到“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的跨越,“贷”动了柳州是从政府部门环保对策、城市环保质量到公众环保意识的全面提升,助力酸雨柳州的生态转变,在西部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和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城市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再勇 《环境保护》2013,41(2):21-23
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历经了农业文明一工业文明一生态文明的重大转型.伴随着社会形态的转变,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既成为文明进步的象征,又成为影响地球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从全球来看,城市占据世界2%的土地面积,却消耗75%的能源、60%的水资源和排放80%的温室气体.如何实现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们在新一轮社会转型期面临的重大课题.贵阳和泛珠三角省会城市作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践行者,需要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尽快实现城市发展的绿色转型,实现生态强市、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