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自然灾害现状特点及影响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震宇 《灾害学》1993,8(2):74-78
本文主要分析了河南自然灾害的六大特点,并对主要自然灾害进行灰色关联度的分析评价及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评价。  相似文献   

2.
天津市自然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自然灾害统计资料,对天津市20世纪中各种自然灾害,特别是干旱、雨涝、冰雹、风暴潮、地震、地面沉降等6种主要自然灾害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该市20世纪以来干旱、雨涝、冰雹、风暴潮、地震灾害发生的频繁性、波动性和空间差异性,以及干旱和地面沉降灾害的区域性和日趋严重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根据主要自然灾害致灾因子强度空间分布特点,并结合区域孕灾环境分异状况,将天津市划分为3个灾害区,对各区的孕灾环境和自然灾害区域组合特征进行了简要评价,提出了自然灾害综合防治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3.
孙昭民  魏光兴 《灾害学》1995,10(3):57-63
本文通过发生于山东省境内的各种主要自然灾害的分析,给出山东省主要自然灾害类型,结合山东省的自然地理、地质等特征,对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进行了初步综合分区。  相似文献   

4.
延军平 《灾害学》1990,(1):88-91
本文根据地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对世界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这对认识、研究、预防、治理自然灾害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区域自然灾害系统基本单元:研究—Ⅰ:理论部分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15  
本文在区域自然灾害系统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组成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的最小空间单位——区域自然灾害系统基本单元的概念体系,解决了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研究中的最小空间均质单位问题。进而提出了应用GIS技术划分不同空间尺度下基本单元、提取与基本单元相匹配的不同类型的属性数据的方法,使不同来源的数据在基本单元中得到统一的表达,解决了区域自然灾害研究中以自然单元为基础的数据与以行政单元数据相匹配的问题,为区域自然灾害研究向定量化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贵州省自然灾害区域分异规律及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宗新 《灾害学》1994,9(2):38-43
贵州省自然灾害严重,且种类多,区域差异明显。为了分析自然灾害区域分异规律,本文提出了灾害模数、灾害区域差异系数等概念,编制了贵州省灾害等级图。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相关资料,对建国以来我国自然灾害的灾情进行了有益的分析:首先分析了建国以来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然后进一步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则对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对我国社会发展的严重影响进行了的探讨,认为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持续发展的长期性制约因素,而减轻其造成的损失就成了谋求我国社会持续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8.
刘明亮  陈百明 《灾害学》2000,15(4):78-85
从我国近年来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出发,通过粮食产量的时间趋势项与波动项与波动项的分解,探讨了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波动性及其区域差异,并分析了主要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于受灾状况并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9.
自然灾害危险性是主体功能区划评判的基础指标之一,用于反映特定区域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灾害损失的严重性,是评价区域开发支撑条件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分析自然灾害危险性指标评价方法、流程及其在主体功能区划评价中的作用的基础上,依据河北省的自然环境特点及主要自然灾害情况,选取其主要灾害要素为评价对象,利用G IS技术对河北省自然灾害危险性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了河北省自然灾害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顺兵  郑景云 《灾害学》2005,20(4):97-100
全球气候变化将导致一些地区自然灾害加剧,并将影响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区域减灾建设,及早采取相应措施,是适应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明智选择.鉴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不同区域采取的对策也有所区别.本文以河北省为例,分析了该区域自然灾害的类型、历史时期和现在灾害的特点、发生规律及其原因,并根据该区域未来的全球气候变化趋势,提出了一些需要及早实施的战略性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中国季风边缘带的自然灾害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正涛  张林源 《灾害学》1994,9(4):59-64
本文提出并讨论了季风边缘带的概念范围,并按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三个方面对自然灾害的特点和成因进行了论证。认为这个地区之所以成为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区是因该区气候、地质、地貌等均有利于自然灾害的形成和发展,人为作用加剧了灾害。  相似文献   

12.
自然灾害综合性评价与分区是防、减、治灾的基础。本文提出的自然灾害综合评价模型,考虑了各种自然灾害的共同作用和受灾区域的社会经济水平,用自然灾害综合指数来表示区域自然灾害的危险程度,并据此作综合分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业自然灾害综合区划方案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根据作者提出的全国农业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的思路。以自然地理素形成基本单元,结合自然灾害报刊数据库系统,运用自而上区域合并的方法、得到了全国自然灾害区划小区;运用自上而下区域划分的方法,将全国农业自然灾害划分为5个大区、23个区和110个小区,得到了全国农业自然灾害综合区划方案。  相似文献   

14.
李宏 《灾害学》2021,(4):1-6
本文运用1998-2018年的分省面板数据,以地区为考察对象,对全国和区域层面的自然灾害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自然灾害在我国总体上仍是以“消极”因素的姿态存在的,即会对地区的经济增长带来负面的影响。在全国层面上,这种影响既会通过自然灾害广度的形式,如频繁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事件,也会通过强度的形式,如单次灾害事件造成更多的损失与影响,得以具体的体现;在地区层面上,不同区域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性,东部和中部的产出变量与自然灾害广度和强度变量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西部和东北地区则表现为显著发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银山  雷军 《灾害学》1997,12(3):80-83
在分析自然灾害地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自然灾害地理研究的层次,并提出了自然灾害地理研究重点区域及重点研究领域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许朋柱  姜彤 《灾害学》1996,11(3):73-78
1995年是自60年代有系统资料以来全球自然灾害经济损失最大的一年。本文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对全年的全球自然灾害分布特点及灾情作了综合评析。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多媒体技术的<中国自然灾害>教育软件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瑛  朱良  王静爱 《灾害学》2003,18(2):63-67
根据社会公众对中国自然灾害信息的需求,开发了《中国自然灾害》多媒体教育软件。软件以区域灾害系统理论为指导,设计了内容框架、基本体系。通过声音、影像、动画和文本等媒体形式可向社会深层次、多角度地介绍中国自然灾害信息,普及减灾知识,增强社会防灾减灾意识。  相似文献   

18.
试论突发性自然灾害灾害损失评估的特点与原则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本文在分析突发性自然灾害特征与灾害损失评估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突发性自然灾害灾害损失评估的原则。这些原则的提出,为灾害损失评估理论和方法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灾害学》2020,(2)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且灾害区域分异特征明显,然而应急救援基地布局与建设仍存在着救援力量部署缺乏针对性、基地运行机制不完善、跨区域协同救援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自然灾害进行综合区划,建设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对救援力量进行针对性部署,是优化我国突发事件区域应急联合救援体系的有效途径。在分析我国自然灾害区域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对我国进行区域划分,提出遵循依托现有的原则,在各区域内设立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同时对救援网络构建、中心建设与运行机制进行思考:将我国划分为九大区域,依托国家陆地搜寻救护基地,由政府牵头、大中型企业投资入驻,建设九大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立以消防为主,其他救援力量为辅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等观点认识。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玉米自然灾害风险区识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灾害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识别主要作物自然灾害风险因子和风险区,对作物生产风险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及有效评估作物因灾损失有重大意义。基于区域自然灾害理论,构建了由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因子和承灾体因子构成的作物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指标,利用1980-2010年全国各省市玉米产量数据和1991-2010年全国257个气象站点以玉米为承灾体的灾情数据,计算了省级单元不同因子自然灾害影响指数和灾害风险综合评价指数,揭示了我国玉米主要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识别了玉米自然灾害极高风险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低风险区和可忽略风险区。结果表明,干旱是我国玉米产区主要自然灾害,其次是低温和风雹,干旱、洪涝、风雹、病虫害等多发于6-8月份,低温灾害多发于4-5月份;不同种类自然灾害大多具有连片发生的特点;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省份主要集中于北部和黄淮海平原玉米产区,同一级别风险区的风险影响因子不尽相同,在风险监测预警和防范中需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