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于1991年10月23~25日,在河南省焦作市召开了中国酸雨发展趋势及控制对策学术讨论会。来自国内各省市56个单位的7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80多篇,其中有40多篇作了大会报告或书面交流。这次会议,总结了我国“七五”酸雨研究成果,并为推进“八五”期间对酸雨来源、控制对策的更深入的研究,起了积极的作用。在大会报告中,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提出了用于估算广东地区酸沉降量分布的统计模式;广东省监测站介绍了酸雨前体物的中距离输送,并以此论述了该地区的酸雨传输通道;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报道了位于丽江的全球内陆降水背景点测定的内陆降水背景值水平;杭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提出运用环境离子的酸碱平衡来控制酸雨的新颖思想;上海市气象科学研究所及上海市环保所,分别就利用轨迹模式探讨气流长距离  相似文献   

2.
由国家环保局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共同举办的“全国乡镇企业环境污染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于1989年3月20~23日在南京召开.会议交流了23个省、市、区的123位代表的158篇学术论文.国家环保局副局长金鉴明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朱钟杰莅会,并作了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工程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声学学术委员会,中国声学学会等单位筹备主办的"第一届全国环境噪声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于1982年9月19日至22日在安徽黄山举行.会议共收到论文185篇,经论文审查组审查通过145篇,在会上交流120篇.参加会议的有105个单位的代表150余人.  相似文献   

4.
国家环保局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于1989年3月20~23日在南京联合召开了全国乡镇企业环境污染防治对策学术讨论会。会议由国家环保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和国家环保局“乡镇企业环境污染对策研究”课题协作组具  相似文献   

5.
1987年10月26日至29日,在上海召开了河流污染综合治理国际学术讨论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iver Pollution Control and Management)。会议由上海市科协、上海市环保局和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联合主办,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和国际水污染与控制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参与合办。共收到论文91篇。其中,国外的有32篇,国内为59篇。这些  相似文献   

6.
酸雨污染与防治:浙江区域酸雨趋势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浙江省的酸雨现状,成因,危害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索分析,并提出了控制浙江省酸雨的相应技术及对策。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环境学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科学院系统与高教系统共同举办的全国第一届酸雨研讨会于1987年10月23~27日在北京大学召开。与会学者包括59个环保、气象、科研与大学的研究、监测及院校的代表124人,共收到论文80多篇。国家环保局局长曲格平与北京大学副校长张学书在会上发了言。与会者就:①我国的酸雨分布状况与发展趋势;②我国酸雨的成因;酸雨对生态与林业的影响;④控制我国酸雨的对策等进行了学术交流。与会学者的发言及论文认为,我国的酸雨具有明显  相似文献   

8.
<正> 为认真贯彻全国酸雨测报工作会议的精神,继续开展一九八三年酸雨普查工作,逐步模清我省酸雨危害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贵州省环境保护局于一九八三年一月二十五日至一日二十七日在贵阳市召开了贵州省酸雨监测工作专业会议。省内各级环保监测站、省环保科研所、省气象局、气象台、部分厂的企业专业监测站等36个单位共41名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首先传达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最近关于酸雨问题的重要批示、“曲格平同志在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及“全国酸雨测报工作会议”的精神;学习了“关于一九八三年继续开展全  相似文献   

9.
中国酸雨概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酸雨和环境酸化,在中国也受到广泛的关注。中国的酸雨监测始于七十年代末。1981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次酸雨科学讨论会。这次会议对中国的酸雨研究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982年,国家环境保护局组织了全国酸雨普查和西南地区酸雨研究,开始了对酸雨的形成、影响和对策的综合性研究。1985年取得了第一批成果,初步阐述了中国酸雨形成和影响的现状和特点,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1986~1990第七个五年计划中,国家把酸雨研究列为重点研究课题,组织许多科研单位,在酸雨严重和对酸化敏感的西南和华南地区,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以期弄清中国酸雨的形成、危害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合中国实际的控制对策,保证经济建设健康和顺利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酸雨问题,举世瞩目。为了交流近年来上海地区酸雨和脱硫方面的科研成果,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和上海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于1985年8月5日~7日,在上海师范大学联合组织召开了1985年酸雨、脱硫学术讨论会。会议就上海地区酸雨的分布与发展趋势,模拟酸雨对鱼类、土壤与农作物的影响,酸雨与城市气候的关系以及烟气脱硫的方法与途径等问题,交流研究所得,开展学术探讨。20多位研究工作者在会上作了专题研究报告。来  相似文献   

11.
全国第二次降水污染及酸雨问题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5月12日至17日在本市召开。这次会议受全国环境保护科技情报网委托,由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和重庆市环境保护局联合筹备召开的。来自全国各省市有关的科研所、环境监测站、高等院校等85个单位的教授、专家、工程师、讲师、农艺师、医师等科技人员和建设部、林业部、冶金部、气象部门的代表共136人参加会议,收到学术论文和技术资料57篇,其中有20篇论文在大会上进行交流。这些研究包括了酸雨的采样布点、监测分析、数据处理、酸雨的影响、危害和形成机制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全国水质规划与管理学术讨论会于1981年10月6日~10日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26省、市的192名代表。向大会提交论文90篇,科研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为贯彻第2次全国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会议精神,于1994年9月20~25日在山东泰安主持召开了“推行清洁生产,控制工业污染学术交流会”,来自冶金、化工、石油、纺织、煤炭、食品、环保、医药等工业部门的企业及科研设计单位、大专院校的代表共113名参加了本次学术交流会。 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包括: 1 促进清洁生产的优惠有效政策和制度; 2 改革原有工艺、改革配方,减少和消除污染物的排放;  相似文献   

14.
于涛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6):58-59,69
通过对广州白云山1994年到2004年降水监测结果的分析,论述了白云山酸雨现状、酸雨成因分析、及酸雨发展趋势.根据白云山历年降水监测结果所得到的结论,推理出白云山酸雨发展的趋势将会由原来主要的硫酸型向次要的硝酸型转化的趋势以及白云山的降水酸雨频率将会增加.因此,对控制和降低酸雨污染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学术活动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学术讨论会于一九七九年十月廿五日至三十日在湖南韶山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科学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环境保护部门共49个单位61名代表。大会收到学术报告50余篇。这些报告比较全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酸性降水变化趋势及防治措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酸性降水污染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酸雨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污染问题。湖南省通过降水监测工作,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监测数据。本文在对全省近8年的降水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本省酸性降水的污染特征和变化趋势,分析了酸雨的成因,并提出了防治酸雨污染的对策和建议,为全面掌握湖南省酸雨污染现状和发展趋势,更好地制定全省的酸雨污染控制政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信息和动态     
信息和动态全国噪声与振动控制工作会议在吴江市举行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噪声与振动控制委员会、中国声学学会环境声学分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工程分会、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噪声与振动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振动与噪声控制专业委员会等五个全国性学术团...  相似文献   

18.
大气污染带来的危害已明显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菏泽市城区“十五”以来降水监测的酸雨现状表明菏泽市酸雨污染呈逐年加重趋势,指出了菏泽市城区酸雨污染成因和发展趋势,进而提出了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9.
1985年5月15日~20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标准专业委员会在南宁市召开第二次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国家标准局、国家环保局、水电部、中国环科院、中国预防医学中心卫生研究所,及北京、广东、广西、重庆等省市环保局等十六个单位,二十多名专家学者和环境管理人员。会议收到了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等共15五篇。会议首先由环境标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纽式如同志就1981年以后我国环境标准工作情况作了简要的回顾。他指出:由于新标准的颁发和实施,新旧标准并存,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因而召开本次学术讨论会,研究和讨论有关我国环境标准体系以及  相似文献   

20.
福州市酸雨现状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梅芳 《福建环境》1999,16(5):11-13
分析了福州市酸雨现状,污染变化趋势及其成因,并提出酸雨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