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推进氢能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四种典型模式,即以德国为代表的"深度减碳重要工具"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制高点"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中长期战略技术储备"模式和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资源出口创汇新增长点"模式。我国在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参考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明确"初心"与"使命"、目标与路径,以推进能源革命为出发点,构建"大氢能"应用场景,统筹推进氢能产业技术与市场、供应与需求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氢经济开创绿色能源新时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化石能源的枯竭及它刘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的巨大污染等问题的出现,人类社会已经朝向绿色清洁高效的氢经济时代进军。本文介绍了氢经济的含义和背景;氢能源高效和环保的优点;介绍了制氢技术发展以及世界各国氢能研发状况;并针对我国的氢能研究现状提出了发展战略与刘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氢能利用的主要途径出发,回顾了近些年氢能快速发展的现状,特别是发达国家促进氢能使用的主要政策措施。提出氢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可以为能源系统清洁低碳转型作出贡献,形成我国清洁能源新的产业竞争力。我国在氢能发展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上海市还出台了专门的发展规划,但与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关键材料和核心零部件薄弱、氢气储存问题等差距。应该加强顶层设计,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各类资本投入到氢能产业,加快建设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创建氢能融入能源系统的试点示范,促进我国氢能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4.
针对氢能具有近乎零排放、易储藏运输及燃烧热值高等特点,在能源革命中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对世界各国氢能源行业政策进行了动态分析。从制氢技术原理、优缺点和国内外发展现状等方面阐述了氢能产业链的情况,包括上游氢气制取、中游氢气储运和下游氢气应用的发展状况。结合调研情况,提出了目前氢能产业链中具有发展前景的技术方案,并给出了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5.
国家在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体系,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五个重点之一."十一五"期间节能降耗的目标为年均节能率4.4%.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迫切需要技术支撑.因此,为社会,政府、企事业单位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有效途径,致力干研发节能技术、开发可再生能源并实施相关工程的企业正面临巨大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2011-2015)》(以下简称《规划》)分析了能源科技发展形势,以加快转变能源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规划能源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用无限的科技力量解决有限能源和资源的约束,着力提高能源资源开发、转化和利用的效率,充分运用可再生能源技术,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  相似文献   

7.
氢能源作为最有可能代替化石燃料的新能源,以其安全、清洁、高效、可持续等众多优点,被一致认为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新能源。却一直没有高效低成本的氢能的储存,本文主要对目前的储氢材料研究现状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8.
能源是经济命脉,但能源的碳耗用量高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经济、节约利用能源,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人类能源在后石油时代的必然方向。在后工业经济时代,能源战略同时承载着减排和低碳的使命。  相似文献   

9.
能源利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讨论了以高能耗为特征的北京市工业可持续发展问题,选取北京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怀柔区和石景山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实验区工业领域典型企业进行广泛调研,分析了高能耗工业企业能源利用情况及其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怀柔和石景山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均呈现能源消费高度集中的主要特征。此外,对代表性企业实施的余热回收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等节能改造方案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继续深入挖掘潜力,为"十二五"期间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业节能工作的深化和细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记者:于总,您好! 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就电能质量的有关问题接受我们的采访.新能源是目前比较热点的话题,能否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于坤山: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一般地说,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通常是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因此,煤、石油、天然气以及大中型水电都被看作常规能源,而把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以及核能、氢能等作为新能源,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