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扎龙湿地水环境质量分析与净化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扎龙湿地是我国第一个以鹤类等大型水禽为主体的湿地生态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具有宝贵的动植物资源,对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以扎龙湿地水环境为切入点,通过实测数据分析了扎龙湿地的水质状况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扎龙湿地的净化水质功能进行了研究.这对于改善湿地水环境,更好地维持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护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生产生活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扎龙湿地作为一种资源,在保护环境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扎龙湿地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3.
模糊物元模型在湿地水体污染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元分析是用来处理在某些条件下用通常的方法无法解释的不相容问题的一种分析方法。文章以扎龙湿地水体中重金属污染评估为例,针对8个监测断面的5种重金属指标(锰、锌、铜、铬、砷)污染现状,用熵权法来确定指标的权重,构建模糊物元模型,用以实现水质的等级评价和监测样点排序,结果表明:扎龙湿地不同监测位点污染程度从重到轻递减顺序如下:东升水库>林甸排污口>核心区仙鹤湖>翁海排干>克钦湖>龙湖>特勒桥>龙安桥。湿地水源入口和核心区污染重金属污染严重,湿地的功能分区未能起到实质效果,湿地核心区未得到合理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扎龙湿地的生态修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扎龙湿地是中国和国际重要湿地,扎龙湿地于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中。近几年来扎龙湿地水质污染逐年加重,已造成湿地面积不断缩小,湿地生态功能退化。本文对扎龙湿地的生态修复研究的必要性,扎龙湿地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扎龙湿地生态环境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预期目标进行了论述。本文对开展扎龙湿地生态修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扎龙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79年,是黑龙江省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重要湿地,也是丹顶鹤等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重要的繁殖栖息地;滨州铁路于1903年建成,铁路在保护区范围纵向24.4 km,横向线位离保护区北边界59 km,南边界28 km,由于铁路两侧地形和铁路分割等特点,多年来探索铁路运营与湿地保护协调发展,本次对铁路两侧保护区范围内典型植被进行了实地调查,为扎龙湿地保护区管理和规划以及铁路环境保护现状管理和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扎龙湿地价值货币化评价   总被引:71,自引:5,他引:71  
针对湿地特点,把湿地价值分为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两大类,并提出了目前非使用价值的概念。在分析了扎龙湿地价值类型后,采用市场价值法、费用支出法、旅行费用法、影子价格法等不同的方法,对扎龙湿地的使用价值进行了货币化评估;并将CVM法用于湿地经济价值研究,用WTP调查的方法探索了扎龙湿地非使用价值(包括备选、半备选价值)。评估结果表明扎龙湿地的总价值达1564676.96×104元,其中,使用价值1126576.96×104元,非使用价值438100×104元,目前非使用类价值合计493400×104元。这是一种尝试性、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7.
扎龙湿地水量平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扎龙湿地1956-2000年的水循环要素特征进行分析,并计算了扎龙湿地在自然条件下的水量平衡关系。结果表明,扎龙湿地在研究时段内蓄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蓄水量平均每年减少16.8×106m3。大气降水是扎龙湿地的主要水源,占总来水量的61.5%,其次是上游乌裕尔河和双阳河的河川径流量,占36.5%,区间径流很小,只占2.0%;扎龙湿地的主要耗水项是蒸散(发),占总耗水的74.4%,其次是渗漏,占14.5%,下游出流只占11.1%。  相似文献   

8.
滦河口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1999-2000年对滦河口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春、夏、秋、冬4个航次调查,描述了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细胞数量、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等群落特征,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及平面分布趋势。结果显示:4个航次共检测出浮游植物70种,以硅藻为主;不同季节优势种有交叉演替现象;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季节变化显著;浮游植物平面分布特征表现为春、夏、秋呈明显的斑块状分布,冬季浮游植物分布呈近岸水域高、远岸水域低的特征;优势种明显,生物多样性指数(H’)及均匀度指数(J)偏低。  相似文献   

9.
扎龙湿地水体富营养化与治理措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扎龙湿地水环境为切入点,采用改进的灰色识别分析法对湖泊湿地以及沼泽湿地的水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泊湿地富营养化程度均为重营养状态,隶属重富营养状态的关联系数为0.003—0.602;东升水库处于重富营养状态,关联系数为0.150—0.724。通过分析扎龙湿地富营养化成因,提出了疏控淤泥、下层滞水带充氧、曝气,建立人工湿地以及生物工程相结合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法(ICP-MS)测定了扎龙湿地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含量,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评价了其潜在生态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重金属污染来源及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扎龙湿地沉积物Hg、Cd、As、Cu、Pb、Zn和Cr的平均值分别0.065、0.155、10.26、18.20、21.35、52.08和46.47 mg.kg-1,均超过松嫩平原土壤背景值,含量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从空间分布上看,重金属含量北部高于南部,东部高于西部,核心区含量低,其中东部重金属含量最高,尤其是Hg和Cd分别为整个区域最小值的20.8、32.4倍,存在明显的累积性.②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单个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顺序为Hg>Cd>As>Pb>Cu>Cr>Zn;整个研究区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介于76.9~473.5,平均值171.9,属于中等生态危害,并以东部潜在危害程度最大,将作为今后重金属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③除Hg和Pb之外,各重金属含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这些元素污染具有同源性.④有机质是扎龙湿地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但目前扎龙湿地盐碱化加剧,沉积物中重金属释放风险加大,应该引起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扎龙湿地水体N,P营养物质空间异质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在2003年夏季采集了扎龙湿地地表水样,结合GIS技术及地统计学原理,分析了TN,NH4+-N,TP及PO43-在湿地水体中的空间变异特征.通过半方差函数分析发现,TN,NH4+-N,TP及PO43-均受到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小的块金值和较高的空间结构比例,表现出一定空间相关性变异特征,同时分形特征表明了其空间变异复杂性较低.应用普通克里格插值法绘制的含量分布图,反映出TN,NH4+-N,TP及PO43-具有一致的空间分布趋势,其与采样区水位变化显著的空间负相关性说明了水位空间变化是影响湿地N,P营养物质空间分异的结构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景观水体浮游藻类变化及与水质因子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浮游藻类在不同的水质中有着不同的群落组成结构及分布特点,因此相关研究对于水质监测及水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该研究以无锡长广溪湿地公园内河段的较清洁景观水体为研究对象,设立了10个样点,调查了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底秋冬春浮游藻类的时空变化情况,并研究分析了多种水质及岸带因子与浮游藻类相关指数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长广溪湿地公园河段浮游藻类的群落组成结构及丰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季以蓝藻为主要优势种,丰度较高,平均值为4.7×106个/L;冬季的优势种以耐寒的硅藻及甲藻为主,丰度较低,最低值出现在1月,平均值为2.7×106个/L;春季以硅藻门为主,其中丰度最高值出现在5月份,平均值为3.4×106个/L。(2)水中的氮营养盐对浮游藻类的群落特征有重要影响,氮含量为影响浮游藻类群落的主要因子。高锰酸盐指数(OC)、补偿电导率及温度对浮游藻类群落也产生一定的影响。(3)水中不同水生植物的组合及河岸带类型对浮游藻类也有影响,有水生植物的样点水质较好,藻类较少;水中无水生植物的样点水质较差,藻类较多。河岸带植被较多的样点水质较好,浮游藻类较少;人工硬质岸带样点的水质差,浮游藻类较多。总之,长广溪湿地公园河段中浮游藻类的时空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13.
扎龙湿地芦苇叶片结构与生境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别对扎龙湿地不同生境芦苇叶片的上、下表皮及横切面结构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境中的芦苇表现出不同的适应其生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表皮细胞大小、气孔大小、数量、气孔在叶表面的覆盖面积以及表皮毛的有无上。芦苇在进化过程中为适应不同的生境形成了不同的叶片显微结构。  相似文献   

14.
宫兆宁  苏朔  杜博  关晖  张强 《自然资源学报》2021,36(8):1964-1975
景观演变对野生动物栖息地质量和连接度造成的影响,一直是威胁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问题,开展扎龙湿地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繁殖栖息地选择及繁殖期生境间的扩散研究,对野生丹顶鹤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利用需要“出现点”的生态位MAXENT模型,进行适宜栖息地选择研究。从水源、食物、干扰、隐蔽物四个方面选择明水面距离、土壤湿度、NDVI、道路距离和居民地距离五个环境变量作为丹顶鹤繁殖栖息地选择的影响因子,预测扎龙保护区可供丹顶鹤进行营巢繁殖的栖息地分布,并分析各影响因子的反应曲线。结果显示:丹顶鹤易于选择远离道路和居民地干扰且靠近明水面的区域作为营巢栖息地,栖息地土壤湿度较高并且植被覆盖较多。从MAXENT模型中提取了38个适宜栖息地斑块,基于电路理论模拟丹顶鹤繁殖期失去飞行能力时的多路径扩散,最大电流密度图突出了可能的“夹点”,模拟出具有一定宽度范围的连接区域,可供丹顶鹤在繁殖期间进行扩散。累积电流密度图突出了在维持网络连通性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的斑块,并进行面积加权来评估适宜栖息地斑块的综合重要性。结果表明,在MAXENT模型预测出的适宜栖息地斑块基础上,考虑丹顶鹤繁殖期的迁移扩散行为,利用累积电流密度面积加权来评估适宜栖息地斑块的综合重要性,得到的适宜性等级更符合丹顶鹤真实巢址的分布。研究成果可为保护区丹顶鹤栖息繁殖生境的恢复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