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同期的外海潮位与S-1监测井电导率监测数据,对辽东湾西侧绥中砂质平原海水入侵岸段的外海潮位对海水入侵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外海潮位的变化可以对海水严重入侵区域的S-1监测井附近产生显著的影响,高潮位时会导致该地区海水入侵程度加重。基于实测的过渡区地下水位与Cl-含量数据,得出季节变化的地下水位与季节变化的地下水Cl-含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0.92以上。利用该相关关系,可以得出该地区的海水入侵过渡区(250 mg/L)对应的地下水位值为-2.22 m~0.25 m,可以为确立该地区海水入侵过渡断面的位置提供间接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辽东湾西侧绥中砂质平原地区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实测数据,讨论了电导率法在分析该地区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监测方面的应用。给出了适用于本地区的氯化物-电导率、全盐量-电导率关系线及方程,为快速、方便、准确地利用电导率法分析该地区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现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莱州湾东南沿岸地区海水入侵灾害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莱州湾东南沿岸地区是我国东部海水入侵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本文在大量野外调查的基础上 ,分析了近 30a来该地区海水入侵的时间变化及空间分布 ;通过比较 ,发现本区海水入侵既受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升高大背景制约 ,更与过量开采地下水、地面下沉密切相关 ;海水入侵对本区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等均已产生不良影响 ,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洋河-戴河沿海平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运用FEFLOW软件,建立了三维变密度溶质运移模型。以2002-12至2004-12的地下水位和水质观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率定。用检验后的模型对研究区海水入侵原因进行了模拟分析,对不同开采条件、不同防治措施下的海水入侵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模拟结果表明:滨海地区超采地下水是造成海水入侵的根本原因,河流长期低水位导致海水倒灌加剧了海水入侵的程度;在滨海地区,只要地下水降落漏斗存在,就会引发海水入侵进一步向内陆移动;同时,根据预测结果,提出了防止和减缓海水入侵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海水入侵已成为全球性的海岸带环境问题,由于海平面变化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海水入侵往往难以预测。潮汐波动作为一种有规律的海平面变化,探讨其对地下水的影响使预测海水入侵成为可能。面板数据具有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能更好的代表来自不同个体和不同时间的数据信息,本论文利用连续测量的地层视电阻率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方法分析了潮汐波动对视电阻率影响的强度分布,由此预测了海平面上升对地层电阻率的影响和地层视电阻率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莱州湾地区11个剖面60多个观测井进行测定,统计分析了水样的氯度、矿化度数据,得出了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时间上,海水入侵的状况基本上保持稳定,受月季变化影响较小;空间上,地下水水质呈从沿岸向内陆由咸变淡的梯度变化趋势,海水入侵程度由近海岸至内陆逐渐降低,入侵面积和过渡带面积进一步扩大,表明莱州湾海水入侵程度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7.
以太平洋附近3.2 km2的区域为调查对象。首先,通过区域内的19口地质调查井,确认了含水层由透水性不同的多层土质构成,含水层以下的不透水层总体上从海岸开始呈逐渐隆起的山丘状。其次,通过测量距海岸不同距离的10口井水铅直方向电导率,确认了咸淡水混合区域特征点和地下水面伴随着潮汐的波动而变化的规律。即,在同一位置不同季节,其变化的特征不同;同一季节不同位置的调查井,因所处位置的地质构造及与海岸、感潮河流距离的不同,其变化特征也不同,这与迄今为止的众多研究结果不同。此外,通过分布于区域内的36个电法探测点的探查和井水铅直方向电导率的调查认为,海水入侵虽然受到感潮河流的一定影响,但从整个调查区域来看海水仍以"楔状"向着内陆入侵。同时,针对调查区域的不透水层的特征建立的数理模型对以上的部分调查结果给出了定性解释。  相似文献   

8.
未来地下水资源短缺,特别是由于地面沉降、地表退化、海平面上升等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将对沿海地区的地质环境及人类的生存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通过对崇明地区地下水资源利用现状以及影响地下水位下降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改善传统的灌溉系统来减少地下水资源的使用、海岸沿线修建人工湖泊防止海水入侵、鼓励农民大面积种植水稻、制定管理措施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总量、进一步加强崇明岛地面沉降动态监测与研究等相应的防范措施。强调控制地下水位的下降,以减轻淡水资源短缺所造成的危害。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的发展,大量抽取地下水,海水入侵灾害已成为制约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因素.论文以六股河地段为例,针对海水入侵灾害现状,建立了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探讨通过地下水人工调蓄来防治海水入侵灾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渗滤液污染土壤的复电阻率特性及其与海水入侵所造成的电特性差异,指导海滨场地的污染探测,设计了黏土和砂土两种土壤,在水饱和情况下通入不同浓度的渗滤液,测量复电阻率的幅值和相位响应;在砂土中通入与渗滤液电阻率相同的模拟海水,对比海水入侵与渗滤液污染所造成的相位差异.结果表明:受渗滤液污染土壤的复电阻率变化明显,0.1 Hz下被2%渗滤液(渗滤液体积占溶液总体积比例为2%)污染的土壤中,与背景值相比,黏土的幅值和相位分别降低了78%和70%,砂土的幅值和相位分别降低了66%和33%,且渗滤液浓度越高,幅值和相位的值就越小;而对于电阻率背景值较低的土壤(如海水入侵场地或地下水-海水交错带区域),通入渗滤液后,其复电阻率参数没有明显变化.对比海水入侵与渗滤液污染,受渗滤液污染较轻的土壤的相位略高于海水入侵污染土壤,而当渗滤液浓度较高时,二者几乎没有区别.研究显示,正常条件下,复电阻率法对渗滤液污染的反映灵敏,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其参数变化主要与孔隙水中金属离子的含量和双电层极化有关;而在天然低电阻率背景条件下,渗滤液污染引起的电阻率变化很小,但相位变化较为明显,这种相位的变化有可能被识别出来.   相似文献   

11.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海水入侵已成为海岛地区普遍面临的地质灾害,严重制约海岛的开发与利用。本文以北长山岛为例,通过对不同含水层野外现场取样分析与高密度电法测试,探讨该地区海水入侵的成因机制与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该地区海水入侵现状进行评估。研究成果可为防治海水入侵灾害以及北长山岛地下水资源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太平洋附近具有典型海岸地形地貌的3.2km2的区域为调查研究对象。首先,通过调查设置在河流上的5处调查点的河流水位及河水铅直方向电导率,掌握了感潮河流海水上朔的规律。其次,通过调查设置在区域内的26口调查井在满潮和干潮时的地下水位,推断出了潮汐的涨落及感潮河流和地下水流动方向的关系。此外,对与海岸垂直的断面和平行的断面上的10口调查井的调查结果显示,同一位置、不同季节其地下水面波动的特点不同;不同的调查井,因所处位置的不同及与海岸、感潮河流距离的不同,其地下水面波动的振幅及其与潮汐波动的位相差也不同。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浅层地下水特征因子(Cl-、SO42-、TDS、γClγHCO3、SAR)作为参评因子,将内梅罗指数法应用于东营市海水入侵的调查评价中。其评价结果显示,70个调查点位中高达83%的浅层地下水受到了海水入侵,其中严重入侵占比为56%。空间插值分析表明:东营市超过90%的国土面积处于严重入侵等级,海水入侵程度由南向北呈带状分布,由陆向海方向逐级增强,域内4个地下水漏斗中心区已有3个受到海水入侵影响。通过与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对比以及与东营市海水入侵现状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表明只要筛选合适的地下水特征因子,内梅罗指数法可以用于海水入侵评价。  相似文献   

14.
珠江河口区沿海冲积平原水动力条件差,随着几次海进海退的过程,地下储藏着大量的咸水。本文以广州南部地区地下水盐分为研究对象,以物探技术为主要方法,结合地下水TDS空间分布以及14C,分析地下水盐分的变异特征,并探讨了地下水盐分的来源以及珠江河口区地下水循环过程。结果表明:地下水盐分由研究区东部和西部向内陆减少,由北部向南部逐渐增高;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TDS)超过1 g/L的咸水分布面积约占研究区的75%;研究区地下水流场可分为两个子系统,南部受到海水入侵影响,地下咸水水力交换较差,北部咸水受到地表淡水和浅层地下水的补给后出现淡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滨河湿地地下水水位变化及其与河水响应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滨河湿地的发育与退化过程受河流水文过程的显著影响.以黄河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盂津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滨河湿地地下水位变化(特刖是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期间)野外定位观测,深入分析了滨河湿地地下水水位与洪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滨河湿地地下水位受河水水位影响显著,地下水位的波动幅度与河岸距离之间存在明显的负指数关系,调水期内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