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1 毫秒
1.
<正>以"改革承载使命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的"新华网2014(第四届)中国能源高层对话暨年度榜样企业发布"9月26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中国能源高层对话共分为"中国能源战略转型机遇与挑战"和"能源企业‘三个创新’与绿色发展"两个专业分论坛。来自政府部门、能源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方面的代表,将共同为中国能源行业改革创新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2.
于宏源  ;柴麒敏 《绿叶》2014,(7):81-88
奥巴马以能源利用方式的调整为中心,并在全球能源战略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力图获取主导全球能源治理的领袖地位。而随着中国成为全球能源第一消费大国,美国成为增长最快的能源生产国,中美两国在双边、地区乃至全球层面的能源共同利益不断扩大。美国主导的全球能源治理机制和中国日益增长话语权之间的正向互动有望增强。  相似文献   

3.
国际资讯     
《绿色视野》2014,(5):70-70
正"人人享有可持续能源"计划启动联合国近日正式启动了一项"人人享有可持续能源十年(2014~2024年)"战略。这项计划将向全球提供现代化能源服务,将能源效率的提高速度拉升一倍,实现全球共享可再生能源。项目呼吁私营部门进行创新和投资,达成三大能源目标:确保全世界的人口普遍享有现代能源服务;将提高能源效率的速度提升一倍;将全球使用的能源中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提高一倍。  相似文献   

4.
正以电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技术革命与以平台化、共享化为特征的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正在全方位地改变汽车的生产方式、销售方式和使用方式。在这一重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新产业主体将涌现出来,垂直分工形成的链式产业结构向水平分工形成的网络状产业结构转变,具有网络和数据集成能力的硬件与软件服务平台将成为新产业格局塑造的主导力量。为有效应对汽车产业变局引发的冲击,政府要在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和管理重点上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5.
目前全球能源系统转型正处于化石能源阶段通向第三次能源系统转型的入口。基于第三次能源革命的特点和我国目前以煤炭为主、油气为辅的化石能源系统未来发展趋势,中国第三次能源系统转型是一次"新能源革命"。本文通过分析全球能源系统转型的观点、特点来探索中国能源系统转型的方向与目标,并提出中国能源系统转型在产业技术、电力系统弹性、管理体制和社会公众参与方面面临的挑战。为此,近期中国要实现"十三五"(2016—2020年)新能源目标和2030年减碳目标,需要做好五方面的工作;①做好需求响应分析,加大新能源产业技术政策支持力度;②整合新能源产业管理职能,以提高能源系统的弹性;③拓宽新能源企业的融资渠道,参与全球碳排放限额交易市场;④推进新能源相关立法并提高规划的时效性和协调性;⑤提高政策决策透明度,增强能源革命公众参与度。  相似文献   

6.
<正>以"新能源,为新常态带路"为主题的"第九届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于2015年4月15日在北京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业界人士聚集一堂,共同探讨新能源的发展路径。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20年全球能源供应增量中2/3将来自新能源,2035年新能源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力。近年来,中国在国家政策扶持和能源结构调整双重作用下,新能源产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层次快速提升。目前中国风电发电总装机及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规模均居世界第一。到去年底,中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1600  相似文献   

7.
王建 《绿叶》2010,(5):74-78
中国人口多、石油资源少,无法依赖世界资源完成能源结构从以煤为主到以石油为主的转变。同时中国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发达的国家,生产的产品要供各国消费,因而对能源的需求量比其他国家大得多。这种全球分工结构导致中国在开发新能源方面有更强烈的迫切性。大国不能走一步看一步,我们要把能源问题纳入国家未来总体发展战略中统筹考虑,做好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安排,从现在开始为长远铺路。  相似文献   

8.
于宏源  王文涛 《绿叶》2013,(8):58-64
水资源直接影响到能源和粮食安全,是影响全球资源安全的核心要素。本文认为水、能源和粮食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彼此影响、彼此制约并极具敏感性的资源联系,这对中国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尤为明显。因此中国不仅要从战略上认识到水资源和其他领域的共生共存的特性,还应该采取系统合作方式解决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全球资源态势恶化问题。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过程,分析了目前国内外能源产业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中国能源产业在可持续理念下的六大战略,即:(1)在发展模式上,要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模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实施科技战略;(2)在能源消费上,要立足中国实际,在能源结构调整的同时,实施煤、油、气等多能源并举的多样化战略;(3)在能源供给上,考虑到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应当加大实施"走出去"的战略;(4)在能源生产上,要积极开发各种能源,尤其是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实施新能源战略;(5)在能源产业上,要做到开发与节约并举,积极开展节能活动,实施节能优先战略;(6)在全局发展上,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J际情况,要实施能源安全战略。  相似文献   

10.
于宏源 《绿叶》2012,(12):37-45
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大背景下,清洁能源日益成为未来国际能源体系的支撑。2012年以来,中国的风电和光伏产业连续遭受欧美反倾销等制裁。清洁能源领域逐渐成为中美经贸摩擦的重要领域。这些事件的背后意图不仅是因为中国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已经威胁到有关发达国家的核心发展战略和竞争力.而且折射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国家之间围绕清洁能源发展主导权的争夺日趋激烈。本文认为,在应对全球能源环境挑战中,世界各国既有全球主义下的合作也有功利主义下的竞争.推动全球合作才可能实现全球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当前落实《巴黎协定》的实施细则谈判中,如何体现气候变化公约和《巴黎协定》的原则,全面、均衡地推进适应、减缓、资金、技术、能力建设和透明度各要素的进展,各缔约方仍存在较大分歧。为缩小各国减排承诺与实现控制温升2℃目标间的差距,2018年将开展"促进性对话",强化各缔约方的承诺和行动,也面临复杂的博弈形势。中国倡导合作共赢、公平正义、共同发展的全球气候治理新理念,把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动各国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促进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走上气候适宜型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以实现"发展"与"减碳"的双赢,促进各国加强互惠合作,共同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内遵循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统筹国内可持续发展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能源革命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打造经济、民生、资源、环境与应对气候变化多方共赢的局面。加强国际务实合作,结合"一带一路"建设,秉承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与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对接,加强先进能源产业与低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互联互通。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变革、能源与经济低碳转型、互惠共赢国际合作等领域,已经并将继续做出重要贡献,发挥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于宏源 《绿叶》2012,(7):103-109
美国页岩气革命的推手既有新重商主义的因素,也有新自由主义的因素,既有美国利用能源产业、加速本土制造业回归和竞争优势上升的一面,也有产权创新、推动天然气市场全球化、遏制资源民族主义的一面。美国页岩气革命的两面性对全球能源格局带来了复杂深刻的影响,中国需要在学习经验中,融入全球能源制度和创新的大变局中。  相似文献   

13.
杨丹辉 《绿叶》2013,(Z1):93-99
面对中国的特殊国情和不均衡的工业化进程,不应将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割裂开来,既要深刻反思工业文明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的严重破坏,又要客观分析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兼容点,充分吸收利用全球工业文明的物质财富、技术手段和组织制度,全面升级改造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和组织方式,从而超越工业文明,跨入生态文明的崭新境界。对于中国现阶段的工业化来说,一个更为现实的命题是如何依靠转变发展方式,以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为主要抓手,加快产业升级,以此改变实体经济的面貌,进而为中国实业增添"美且和谐"的元素和色彩。  相似文献   

14.
当前,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已经提出未来要建设全球城市或世界城市,把环境作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指标。本文通过研究东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环境战略的演变,寻求不同环境战略阶段中,环境目标、管理及政策与经济、人口、能源和城市规划的关系,认为东京环境战略演变历程共分为六个阶段,总结了东京环境战略的成功经验,即科技创新中心是环境领域战略转型中心先天优势、全球环境治理网络枢纽建设促进环境战略转型、能源清洁是东京环境战略转型的关键、重大活动是东京城市环境问题解决的绝佳契机、公众参与为环境战略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而城市空间优化与产业转移是东京环境战略转型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技术     
《环境教育》2011,(6):6
中国成为全球新能源投资第二大热点根据全球咨询公司毕马威(KPMG)8日发布的调查,美国、中国、印度将是全球可再生能源产业兼并与收购投资的前三大目的地。这个面向全球500位与新能源有关的企业高管进行的调查发现,53%的受访者瞄准美国,38%挑选中国,35%挑选印度,其后是德国和英国。调查还发现,中国在全球新能源领域的角色日益吃重。78%的受访者预期可再生能源产业兼并收购的新参与  相似文献   

16.
正第十六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CIEPEC 2018)将于2018年6月7日至6月9日(6月5日、6日布展)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静安庄馆)举办。本届展会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主办,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等多家部门及多家境外机构鼎力支持,将有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0家环保企业参展。第十六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以"创新驱动发展,科技改善环境"为主题,以改善环境质量为  相似文献   

17.
白韫雯  陈冀俍  李莉娜 《绿叶》2012,(12):30-36
中欧共同且最大的利益是可再生能源在全球的迅速推广努力实现全球气候保护目标。建立有序竞争,需求强劲的全球光伏市场符合这一利益。而中欧光伏贸易摩擦不仅对处于全球不同分工的光伏产业链都具有严重的破坏力,并且严重影响了欧盟和中国在气候谈判中的互信与好感,对于全球气候治理非常不利,这一问题须通过综合性的方式从制度上进行理性回应和解决。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作为新时期国家的一项战略,已成为驱动各领域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和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目前的研究较少提及"互联网+海洋新兴产业"的应用,而在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机制上多是语焉不详。通过分析"互联网+广东省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以"互联网"为载体,提出融智慧旅游系统、网络化海洋生物医药技术系统、互联网+海水养殖平台、海洋能源互联网等"互联网+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创新,充分发挥互联网对海洋新兴产业的创新驱动力,让"互联网+海洋新兴产业"满足新的市场需求结构,推动海洋新兴产业创新演化,加快海洋新兴产业向节能环保型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推动下,我国海洋经济将保持较快的发展态势。"十三五"时期,江苏省将推动海洋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把海洋经济打造成江苏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基于江苏省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以海洋强省战略为目标,对海洋三次产业进行分类细化,提出各自发展方向,并从陆域到海洋、沿海到远海、浅海到深海的视角,提出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0.
《绿叶》2018,(9)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并以"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日益严峻、环境约束逐渐加强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落实,如何发挥中国在国际社会环境、气候和能源治理中的引领作用,推动"一带一路"沿线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已成为重要议题。基于此,期望以对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现有的公开可得的环境社会风险管理信息整理为起点,推动中国金融业在提升环境信息公开和透明度,建立环境社会风险管理制度和体系,在投融资决策和业务中纳入对气候、环境等因素的考量,减小中国投资的生态足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