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民国初年我国救灾的主要特征有三:一是救灾主体多元化,这可从阶层、国籍、职业、身份等方面看出,总体上又可划分为政府和社会力量两个方面。至于救灾效能,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救济力量均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局限性。二是短效机制占主导,这可从救灾因素之临设性、救灾甚于防灾两点看出。三是社会过渡性彰显,无论是思想,还是机构、制度,都呈现出明显的新旧交错性,即社会过渡性。  相似文献   

2.
民国初年我国救灾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包括地方和中央的两级政府的财政拨款,和社会各界的赈济款项,特别是后者,活动十分活跃,社会影响巨大,在民初救灾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用。此外,外国政府、华侨等也参与了救灾活动,提供了资金,遇有灾歉积极援助。资金的分配一般是分批次进行,数额是以各地灾情的轻重程度来权衡分配,分配方案一般由各地区省府主管官员根据资金总数制定。民初我国救灾的资金筹措方式多样化,以及分配的批次手法,对今天我国救灾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民国初年,我国救灾的成效方面存在着相当的不足,并直接引起连带性恶性效果。影响民国初年救灾成效不佳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点,即:施政重点倾斜、社会动荡不安、政府救灾功能减弱等。  相似文献   

4.
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民初北洋政府漠视救灾,事实并非如此。本文例举了当时内务部等政府部门在救灾方面的措施,其大致可分为消极式的治标举措和积极式的治本举措。其中治标举措包括赈济、调粟、养恤、除害、资遣、蠲缓、放贷类灾后补救办法,积极式的治本举措包括重农、仓储、水利和林垦等。各重治标措施和治本措施的同时并举,显现了民初北洋政府对救灾的重视,学界那种认为政府漠视救灾的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清代建都北京,在这里实行特殊的行政管理制度,与之相适应,救灾组织系统也与各地不同。清代北京地区政府救灾组织系统的主要特点有三:一是旗、汉分城办理。清初实行的旗、汉分城居住政策,导致北京城市居址环境的变迁。内城八旗救灾事务由八旗都统负责,外五城救灾事务由五城察院负责。这一特点既与清代逐渐演变形成的特殊官制有关,又与中央集...  相似文献   

6.
中国推进环境费改税,对于环境保护至关重要,《环境保护税法》中关于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于环境税收的划分并没有具体的规定.本文在梳理税收划分理论和总结环境税类收入归属划分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环境保护税出台背景,从税种本身特征、环境治理事权划分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认为环境保护税适合被列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但从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力状况和提高环境保护税征管效率的角度考虑,在环境保护税开征后可以考虑先将收入划归地方政府.  相似文献   

7.
1931年,江淮流域发生特大水灾。南京国民政府积极应对,在制度上建立起协调和组织全国性救灾机构——国民政府救济会,颁布了多项救灾规章制度,制定和丰富赈款募集办法和途径;在实践上以急赈为先,继之开展卫生防疫、以工代赈和农赈等救灾措施。国民政府在救灾中起着主导作用,凸显了政府强力介入公共领域力量,也显示了政府企图通过民族灾难来进行国家整合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乾隆三年的宁夏地震给当地的社会经济造成了重创,但由于各级政府积极应对,救灾组织有序,比较成功地解决了灾后各种社会问题。本文通过系统地梳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相关档案,并结合地方志、地方地震史料汇编等资料,对乾隆三年宁夏地震中的政府救灾背景和救灾举措进行全面的分析。宁夏因地处偏远,经济实力和士绅力量不如江南发达,所以民间救灾力量实为有限,此次救灾工作的顺利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宁夏作为清廷军事重镇的重要战略地位,从而引起了皇帝的高度重视。在皇帝、督抚大员的统筹调度以及基层官员的恪尽职守下,宁夏地区灾后的救济和重建工作才得以成功展开,民众得到妥善的救助和安顿,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为灾后的经济恢复奠定了基础。对此次地震中的政府救灾行为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够为当前政府抗震救灾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9.
政府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年的南方雪灾和汶川大地震凸显出我国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严重缺陷.本文旨在比较研究美日等几个先进国家灾害应急管理系统,以期为我国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总的来说,我国灾害处理者对灾害管理的科学认识还不够,灾害法律法规体系和组织机构也不完善,救灾体系中存在着大量的非救灾人员和非专业救灾设备.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认为我国应尽快完善救灾应急管理系统的法律法规,促进我国救灾组织机构和以及设立培训机构以培养优秀的专业救灾队伍.  相似文献   

10.
明确环境保护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支出责任,是落实政府和市场环境保护责任的基础。本文在分析环境保护领域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基础上,明确了中央与地方政府环境保护的职责与支出责任,针对目前存在的政府—市场"双失灵"现象,提出构建中央调控、地方负责、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的格局。  相似文献   

11.
自民国迄今,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及学者分别从自然科学角度和社会历史角度对民国初年灾荒史予以诠释,依时间而言主要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依内容而言又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态势.其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诸如积累了一些资料、研究内容多样化等,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2.
自民国迄今,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及学者分别从自然科学角度和社会历史角度对民国初年灾荒史予以诠释,依时间而言主要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依内容而言又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态势。其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诸如积累了一些资料、研究内容多样化等,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3.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民国前期(1912-1927)荆江两岸地区水灾频仍.在荆江两岸地区1912-1927年洪水灾害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一般统计方法和理论分析了这一时期洪水灾害的若干特征,即普遍性、连续性、积累性和区域性四个特征.对洪水灾害基本特征及其规律的探讨至今对于有效的进行水患治理与防治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民国前期(1912—1927)荆江两岸地区水灾频仍。在荆江两岸地区1912—1927年洪水灾害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一般统计方法和理论分析了这一时期洪水灾害的若干特征,即普遍性、连续性、积累性和区域性四个特征。对洪水灾害基本特征及其规律的探讨至今对于有效的进行水患治理与防治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川东北地区的干旱、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范围广,灾情较严重,危害大。除自然因素外,各种社会因素对灾荒的严重程度也有直接影响。在军阀混战、赋税繁重、政治腐败、土匪横行的大背景下,政府防灾、救灾水平较为低下,民间赈灾杯水车薪,灾后恢复难度大。整体上防灾、救灾水平较低,人祸不亚于天灾。  相似文献   

16.
民国年间河南灾荒现象异常突出,虽与当时整体气候背景及河南特殊的地理特征相关,但灾荒背后的社会原因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其主要表现为:一、社会经济乏力,百姓抗灾能力低;二、政治腐败,体现在政府的赋税名目繁多、政府官员失职渎职以及挪用、贪污河防公款等几个方面;三、战争与灾荒;四、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残酷掠夺。  相似文献   

17.
民国年间河南灾荒现象异常突出,虽与当时整体气候背景及河南特殊的地理特征相关,但灾荒背后的社会原因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其主要表现为:一、社会经济乏力,百姓抗灾能力低;二、政治腐败,体现在政府的赋税名目繁多、政府官员失职渎职以及挪用、贪污河防公款等几个方面;三、战争与灾荒;四、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残酷掠夺。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选取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作为比较对象,从立法背景、性质、基本结构、基本内容等角度对二者进行了比较,并指出了二者的特有之处。从而分析国内法律和国际法律的不同,并提供了我国防治沙漠化中如何借鉴好的做法,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吸收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