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根据笔者的国家科技攻关的研究成果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实际资料,论证了地下水中钛元素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及其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地下水中钙元素背景特征的形成及其分布规律,分析了地下水含水介质成分、上覆土层性质,地下水径流条件以及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及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根据调查结果,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地下水铅元素的背景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了地下水的含水介质成分,氧化还原环境,径流条件及酸碱度对铅元素的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采用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法测定了某废弃农药厂土壤和地下水中有机磷农药(OPPs)的含量,并用美国环保署(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对该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OPPs引起的健康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土壤、地下水中∑OPPs的检出浓度范围分别为1.3~1 129μg/kg和48.0~149.2 ng/L,点位检出率分别为73%、100%。土壤和地下水中OPPs的非致癌总风险指数均小于1,致癌总风险指数均在10-4以下。根据USEPA的建议值,初步认为该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OPPs不会对人体产生明显的健康危害。  相似文献   

5.
下辽河平原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下辽河平原布设217个地下水采样点,调查监测其中典型的无机、有机化合物,并应用美国EPA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域地下水中无机化合物较有机化合物浓度水平高;无机化合物中NO_3~-、NO_2~-、Mn及As浓度较高,有机化合物中γ-六六六浓度较高。所有监测的无机、有机化合物通过饮用水途径引起的致癌风险高于非致癌风险;所有化合物的非致癌风险数值均小于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10~(-6)a~(-1),As致癌风险最大值为6.15×10~(-5)a~(-1),超过EPA推荐的可接受值5.0×10~(-5)a~(-1)。  相似文献   

6.
以湖北某含砷金矿污染场地为例,依据《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25.3—2014),对其周边土壤和地下水中砷元素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该金矿周边土壤和地下水中砷分别通过经口摄入土壤、皮肤接触土壤和吸入土壤颗粒物、饮用地下水4种暴露途径的致癌风险均超过可接受风险水平(10-6),对周边居民造成潜在危害。计算得到经口摄入、皮肤接触和吸入途径基于致癌效应的土壤风险控制值分别为1.6 mg/kg、9.3 mg/kg和12.1 mg/kg,应予以重视,并建议对矿山进行综合治理和目标值修复。  相似文献   

7.
调查研究了塔里木河干流流域地下水中氟的含量水平及分布特征.揭示了地下水中氟与水化学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其形成高氟地下水的环境因素,并提出改水防病措施.  相似文献   

8.
科学评估地下水重金属健康风险并识别主要风险因子,对保障地下饮用水安全和开展地下水风险管控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华北典型区域地下水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地势和地下水流向选定了14个采样点,于2017—2019年采集了122个地下水样品,并对样品中的Cr6+、Cd、As、Mn、Fe、Cu、Hg、Pb、Se和Zn进行了检测,以多元统计分析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相结合的方式,明晰了地下水重金属的来源和主要风险因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域地下水中重金属的浓度均值排序为ρ(Fe)>ρ(Zn)>ρ(Mn)>ρ(As)>ρ(Se)>ρ(Cu),其余元素未检出。根据综合污染评价结果,研究区地下水水质整体较好。②就空间分布而言,S12采样点处的As (5.04 μg/L)、Mn (4.36 μg/L)、Fe (18.52 μg/L)和Cu (0.38 μg/L)浓度最高,Se在S5采样点(0.52 μg/L)处浓度最高,Zn在S4采样点(12.88 μg/L)处浓度最高。③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As、Cu、Fe和Mn可能来源于工业活动,Se可能来源于地质环境。④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儿童面临的风险高于成人,饮水是主要的重金属暴露途径,潜在风险主要来源于As。为保障居民地下饮用水安全,应当将As作为今后加强地下水保护的优先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9.
运用氮、氧双同位素对聊城市城郊浅层地下水硝酸盐进行溯源,基于人类健康风险评估模型评估其健康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中硝酸盐质量浓度在396 mg/L~389 mg/L之间,52%的监测点硝酸盐质量浓度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中Ⅲ类水质限值(20 mg/L);地下水硝酸盐主要来源于化肥中的NH+4,其次为化肥中的NO-3和土壤中N的矿化作用;成年男性、成年女性和未成年人的非致癌风险值均处于可接受风险水平,区域人群硝酸盐暴露风险的主要途径为饮用区域地下水。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地下水中钠元素的背景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分析了地下水含水介质成分、上覆岩土性质、地下水径流条件、阳离子交换吸附及咸、淡水的混合作用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