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烟气中CO2/O2气氛对稻壳流化床热解制炭的影响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烟气常用作流化床热解的气体热载体,而烟气中低浓度的CO2、O2等成分对流化床热解制炭的影响少有报道。在自行搭建的小型流化床实验台上开展了不同气氛(不同N2/O2/CO2体积比,简单模拟烟气氛围)下稻壳热解制备生物炭试验研究,获得了稻壳热解三相产物产率分布规律、稻壳生物炭工业分析特性基本特征,通过FTIR、BET手段分析了生物炭表面官能团及多孔结构变化情况,同时探究了不同O2浓度下稻壳热解制炭能量转移特性。结果表明:提高O2和CO2浓度均有利于热解产物由固相向气相转移,会降低炭产率、降低生物炭中有机组分含量,但有利于生物炭表面形成多孔结构和提高表面官能团芳香化程度;稻壳在低O2浓度下热解能达到80%上的能耗比以及70%以上的能量回收率。  相似文献   

2.
通过设置不同的热解温度(350,550和750℃)对牛粪废弃物进行碳化处理,并使用光谱技术手段对牛粪炭的微观特点及Cu、Zn赋存形态进行了分析表征,同时结合淋溶和毒性实验探究了热解温度对牛粪炭生态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碳化明显改善牛粪孔隙结构,使其比表面积从牛粪原料的1.15m2/g提高至牛粪炭的5.51(350℃)~195.90m2/g(750℃).随着热解温度的提高,牛粪炭pH值从8.18(350℃)提高到了10.14(750℃);牛粪炭中Cu、Zn含量则从牛粪原料中的1.22和1.23mg/g分别升高至18.29~35.11和18.58~31.24mg/g.透射电镜-选区衍射以及X射线能谱分析表明,热解处理可使牛粪中Cu、Zn离子分别转化为副黑铜矿(Cu4O3)和红锌矿(ZnO)等金属氧化物,从而明显降低了牛粪炭中水溶态、DTPA提取态以及HNO3-H2SO4提取态的Cu、Zn离子浓度;此外,FTIR分析及混合有机酸浸提实验结果也表明,350℃牛粪炭中酚羟基、烷烃基、羧基、酰胺类等有机官能团通过吸附和络合作用固定未完全转化的Cu离子,而升高热解温度会使得这些官能团显著减少、促进Cu离子的完全转化以及无机物与Cu、Zn离子之间稳定金属氧化物化合键的形成.淋溶和生态毒性实验表明,高于550℃的热解温度能够显著降低牛粪炭中Cu、Zn的溶出率以及生态毒性,是高Cu、Zn含量牛粪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的一种推荐优选技术.  相似文献   

3.
以山楂核为原料,通过热解炭化-CO2活化两步法制备颗粒活性炭。基于热重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联用技术(TG-FTIR),研究了山楂核的热解炭化和山楂核炭化物的CO2气化特性,对山楂核炭化物和活性炭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和比较,研究了活性炭对水中洛美沙星的吸附等温线模型,并设计了一种新型悬浮式活性炭吸附袋,模拟了其净化洛美沙星污染水体的应用场景。结果表明:山楂核的主要热解温度区间为230~420℃,挥发性热解产物主要为CO2、乙酸、糠醛、左旋葡萄糖。山楂核炭与CO2之间的气化反应的起始温度为850℃,主要产物为CO。当炭化温度为600℃,炭化时间为120 min,活化温度为900℃,活化时间为90 min, CO2流量为200 mL/min,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总孔体积分别达到870 m2/g和0.483 cm3/g。活性炭对洛美沙星吸附过程可用Langmuir模型描述,其最大单分子层吸附量为137 mg/g。在静置条件下,悬浮式活性炭吸...  相似文献   

4.
酸改性处理常被用于生物炭的改性过程,但也存在酸消耗量大、废液处理难和成本高等问题.利用热解过程直接改性提高生物炭重金属的去除效果、降低改性成本,是未来实现改性生物炭广泛使用的重要前提.为评估CO2气氛热解法在生物炭制备和应用方面的优势和潜力,对CO2气氛热解与HNO3改性生物炭对Pb2+的去除性能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元素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生物炭的元素组成和结构特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500℃热解条件下,HNO3改性的生物炭产生了较多的C=O和O=C—O—等羧基类官能团,并引入了—NO(2(asy))和—NO(2(sym))基团,提高了生物炭的表面活性和络合能力.CO2气氛制备生物炭中含有较多的金属碳酸盐,可通过离子交换和共沉淀作用吸附去除Pb2+.此外,CO2改性生物炭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更优的微孔结构,有利于Pb2+...  相似文献   

5.
热解技术在制浆造纸厂污泥的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置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目前对制浆造纸厂污泥在热解过程的热解行为、热动力学特性和产品组成情况了解仍不全面。采用热重红外联用(TG-FTIR)、快速热解-气质联用(Py-GC/MS)技术,研究了制浆造纸厂污泥在不同加热速率下的热分解行为以及挥发性产物的释放特性,并采用多组分平行反应动力学模型、动力学补偿法以及主图法探究了有机物热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制浆造纸污泥中的有机物质主要集中在温度范围为140℃至600℃之间进行热解,热解产物主要包括H2O、CH4、CO2、CO、NH3、酮、醛、羧酸、酚、芳烃、醚和醇类等物质。随着热解温度升高至600~900℃时,制浆造纸污泥中的CaCO3将会分解,产生大量CO2,同时CO2会与热解炭反应生成CO。研究采用的4组分的平行反应动力学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制浆造纸污泥中的有机物分解过程。4个假组分的平均表观活化能分别为171.54、179.50、192...  相似文献   

6.
以水稻秸秆和杉木凋落物为原料,选择不同热解温度(350、500和650℃)制备生物炭,研究原料与热解温度对生物炭中可溶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含量和光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两类生物炭pH值分别从8.10和6.56上升至10.53和8.23;热解温度对生物炭全碳(TC)含量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原料及其与温度交互作用的影响显著(P<0.05).两类生物炭中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相同热解温度下水稻生物炭的显著高于杉木生物炭的(P<0.05).原料对DOM芳香化指数(SUVA254值)无显著影响,但温度及其与原料交互作用的影响显著(P<0.05),在500℃时该值最大,芳香化程度最高.三维荧光光谱表明,DOM组分以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为主,但这两种物质对热解温度的响应不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发现,两类生物炭DOM在5个区域的相似位置存在吸收峰,其中,脂肪族C-H的伸缩振动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逐渐减弱.因此,高温(500℃和650℃)与低温(350℃)制备的生物炭相比,DOC含量降低,但其芳香化和腐殖化程度升高,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7.
基于规模化人工湿地工程——武河湿地的野外原位监测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人工湿地中温室气体(N2O、CH4和CO2)释放特征与规律. 结果表明,武河湿地工程的N2O和CH4平均释放通量分别为14.35和35.54 mg/(m2·d),表现为N2O、CH4的释放源,但其释放通量低于城市污水处理厂;湿地(主要包括水体和土壤生物呼吸)的CO2平均释放通量为2 889.4 mg/(m2·d). 人工湿地沿程N2O、CH4和CO2释放特征有所不同,平均释放通量呈先升后降规律,在布水渠处N2O释放通量最大,为51.92 mg/(m2·d);而6#溢流堰处CH4释放通量最大,为182.03 mg/(m2·d). 人工湿地中温室气体释放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表现为春夏季高于秋冬季.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沼渣基生物炭溶解性有机质(DOM)的组成特性,以厌氧发酵沼渣为原料,在300、400、500、600和700℃热解温度下制备了生物炭,利用紫外-可见光谱、三维荧光光谱以及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研究了生物炭中DOM的组成特性.结果表明:热解温度影响生物炭DOM的组成,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生物炭DOM中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出现大幅降低,由300℃时的33.2 mg/g降至700℃时的0.7 mg/g.生物炭DOM的芳香性和分子量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400℃时其芳香性和分子量最大;在300~500℃热解范围内,生物炭DOM主要与类腐殖质有关,在600~700℃热解温度范围内,生物炭DOM主要是类色氨酸物质;液相色谱分析显示,在254 nm波长处洗脱出4种芳香物质,280 nm波长处洗脱出5种醌基物质,其中4种醌基结构物质赋存在芳香结构中.研究显示,沼渣生物炭DOM的组成与热解温度密切相关,不同的热解温度会影响DOM的芳香性、分子特性、腐殖化程度、亲水性及极性等特征,光谱和色谱分析法可有效表征DOM的不同结构性质.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人为添加氮磷模拟水体富营养化,选用常见水生植物设置5个植物净化处理,研究水生植物在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过程中,温室气体(CO2、CH4、N2O)的排放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5个处理的水-气界面CO2排放通量在19.12~395.19mg/(m2·h)之间,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5个处理的水-气界面CH4、N2O排放通量在0.009~0.96mg/(m2·h)、0.024~6.48mg/(m2·h)之间,均呈现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趋势.多元逐步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底泥溶解性有机碳(DOC)、底泥氨氮(NH4+-N)、水体pH值、水体溶解氧(DO)、水体叶绿素a(Chl.a)共同影响着水-气界面CO2、CH4、N2O排放通量,其中底泥溶解性有机碳(DOC)对水-气界面CO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H2O2改性和NaBH4改性稻壳生物炭(BC-H2O2和BC-NaBH4)对反硝化过程和N2O排放的影响及机理,在制备并测定BC-H2O2和BC-NaBH4理化性质及其表面含氧官能团含量基础上,将未改性生物炭(BC)、BC-H2O2和BC-NaBH4以1%(w/V)的比例分别加入含有厌氧反硝化细菌(DB)的培养体系,开展DB去除模拟废水中低浓度硝酸盐(约10mg/L,以N计)的室内培养实验.结果表明,H2O2改性增加了生物炭表面的羧基含量,而NaBH4改性增加了生物炭表面的内酯基和酚羟基含量.另外,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表明,与BC相比,BC-H2O2的C=O含量明显增加.DB+BC-H  相似文献   

11.
崇明东滩芦苇湿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崇明东滩芦苇群落在生长周期内的3种温室气体——CH4、N2O和CO2的排放、吸收特征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芦苇群落湿地CH4排放通量受温度影响较大,夏季排放通量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年均排放通量为74.46μg/(m2·h);N2O年均排放通量为2.22μg/(m2·h),冬季排放通量最大;CO2的吸收率季节变化明显,年均排放通量为-101.93mg/(m2·h). 温度、芦苇植株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是影响CH4产生和排放的主要因素;而沉积物氮素不足和限制,则是促使芦苇群落表现出对N2O吸收的原因;芦苇的光合作用及土壤呼吸作用随温度和季节的变化是控制芦苇湿地CO2的排放和吸收的主要因素. 芦苇植株发达的通气组织是CH4和N2O由大气向沉积物扩散的通道,同时分子扩散过程也是沉积物产生的CH4、N2O和CO2扩散到大气中的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葡萄树基活性炭在碳捕集与封存领域中的潜力,分别以葡萄树枝和树皮为原料采用CO2活化法在800℃下制备了葡萄树枝基活性炭和葡萄树皮基活性炭,根据N2物理吸附法计算了比表面积,用二维非定域密度函数理论(2D-NLDFT)分析了孔径分布特性,并使用热重分析法表征了两种活性炭的热解特性以及30℃的CO2吸附特性.结果表明:①葡萄树枝基活性炭具有微孔结构,微孔孔径在0.36~1.6 nm之间,孔径为0.66 nm的微孔最多;葡萄树皮基活性炭具有大量微孔和少量中孔,孔径主要集中在0.36~1.9 nm之间.②葡萄树枝基和葡萄树皮基活性炭的CO2吸附容量分别为1.096和0.247 mmol/g.③两种活性炭的CO2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其CO2饱和产物在45℃前释放全部CO2,葡萄树枝基活性炭的CO2饱和产物较葡萄树皮基活性炭的CO2饱和产物难于释放CO2.④两种活性炭吸附CO2后,在热重特性上出现的微量变化表明活性炭物质结构上的变化.研究显示,葡萄树枝基活性炭是一种良好的CO2捕集材料,但其CO2吸附容量比其他同类活性炭低,CO2吸附量较高的葡萄树基活性炭的制备条件和改性方法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溶解性生物炭受紫外光辐射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易对环境造成影响,受到环境领域的持续关注.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在不同裂解温度(200~600℃)下制备了5种生物炭,并通过水提得到溶解性生物炭(Dissolved biochar,DBC),系统考察了生物炭裂解温度对DBC结构和组分的影响,并利用化学分子探针定量研究了DBC在紫外光辐射下产生常见ROS的能力,如羟基自由基(Hydroxyl radical,?OH)、单线态氧(Singlet oxygen,1O2)和超氧自由基(Superoxide radical,O2?-).结果表明,DBC主要由有机酸、类蛋白质和纳米级生物炭构成,前两者皆会随生物炭裂解温度上升而减少,后者则会逐渐增多.高温DBC-(400~600℃)具有更强芳香性和疏水性,但荧光物质含量极低.对DBC产生的ROS进行定量研究发现,仅DBC-200℃和300℃产生少量?OH.DBC-300℃的1O2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干湿交替条件下,农田土壤CO2排放对生物炭添加的响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室外土柱模拟试验,在灰漠土中添加不同粒径棉花秸秆生物炭(<0.25 mm, M1; 0.25~1 mm, M2; 1~5 mm, M3;>5 mm, M4)和葡萄藤生物炭(<0.25 mm, P1; 0.25~1 mm, P2; 1~5 mm,P3;>5 mm, P4),研究干湿交替下生物炭的类型、粒径对土壤CO2排放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改变了土壤CO2排放速率,土壤CO2累积排放量随棉花秸秆生物炭粒径的增加而降低,不同生物炭类型对土壤CO2排放速率的影响存在极显著差异(p <0.001).在湿润阶段,棉花秸秆生物炭处理土壤CO2累积排放量为20.67~28.26 g·m-2·d-1,与其相比,同一粒径下葡萄藤生物炭处理土壤CO2累积排放量显著降低,降低了13.18%~28.83%;在干旱阶段,与对照处理相比,葡萄藤生物炭处理下土壤CO...  相似文献   

15.
随着垃圾分类政策的推行,易腐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越来越重要,热解炭化是一条具有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处理途径.本研究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及比表面积分析等表征方法,系统地分析了热解温度对6种易腐垃圾生物质炭(甘蔗皮炭、豌豆荚炭、橘子皮炭、柚子皮炭、桂圆皮炭和厨余垃圾炭)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热解温度是影响生物质炭理化特性的关键因子,随热解温度的升高,易腐垃圾炭产率降低,灰分含量、pH和EC值增大,表面-OH、C-H、C=O、C=C和C-O-C等官能团含量减少,CaC2O4和K2C2O4等草酸盐逐步分解为CaCO3和K2CO3.当热解温度为650℃时,厨余垃圾炭的产率、灰分含量、pH分别为41.7%、57.4%、9.8.(2)生物质原料种类是影响生物质炭理化特性的另一关键因子,不同种类的生物质炭表面元素含量、比表面积和形貌结构等参数均不相同,厨余垃圾炭的产率、灰分含量、表面钠元素...  相似文献   

16.
热解是实现重金属污染生物质无害化资源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以重金属污染稻草为原料,研究了控氧热解生物炭的组分特性及其重金属的累积特征.结果表明,低氧热解可有效利用污染稻草制备生物炭,提高重金属在生物炭中的稳定性.氮气氛条件下,稻草生物炭产率为29.4%~34.9%;可溶性有机质(DOM)以类腐殖酸物质为主,其芳香化指数(SUVA254)随热解温度升高呈先升后降趋势;生物炭中Ca主要以CaCO3形式存在.与氮气氛相比,10%和20%(体积分数,下同)氧气氛条件下生物炭(热解残渣)的产率分别降低5.6%~13.5%和14.9%~15.7%,但pH值提高0.5个单位以上;有氧气氛加速了热解过程中木质素组分的降解,生物炭中DOM的SUVA254值随热解温度升高逐渐降低.随热解气氛中氧体积分数提高,DOM中类腐殖酸物质向类富里酸物质转化;生物炭中Ca以CaO形式存在,这可能是导致生物炭pH值升高的原因之一.与氮气氛相比,10%氧气氛和400℃条件下,生物炭中Cu、 Cd、 Pb、 Ni和As的可交换形态占比降低了5.2%、 3.7%、...  相似文献   

17.
强还原与生物炭对土壤酶活性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设置未修复对照(CK)、土壤强还原处理(RSD)、生物炭修复(BC)以及RSD与生物炭联合修复(RSD+BC),采用培养实验对比研究不同修复处理对设施蔬菜地土壤酶活性和温室气体(CO2和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CK,RSD和RSD+BC处理显著提高了β-葡萄糖苷酶(βG)、纤维二糖水解酶(CBH)、过氧化物酶(PEO)、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酸性磷酸酶(AP)的活性以及酶C:P与酶N:P值(P<0.05),而BC处理对上述5种胞外酶活性的影响并不显著.同CK相比,RSD、BC和RSD+BC处理的CO2排放量分别提高了10.6、1.1和12.2倍;RSD处理的N2O排放量亦显著增加,但BC和RSD+BC处理的则显著降低(P<0.05).与RSD相比,RSD+BC处理的N2O排放量和综合温室效应(GWP)显著减少了86.9%和37.8%.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βG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对CO2累积排放量具有直接正效应,且βG与CBH通过影响DOC含量间接影响CO2排放;NO3--N和NH4+-N对N2O累积排放量具有直接显著负效应.综合考虑土壤酶活性和温室气体减排,RSD+BC联合修复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8.
生物炭作为新型环境功能材料,在环境污染修复、土壤改良、温室气体减排、强化污水生物脱氮方面应用前景广阔。为探究不同制备温度对竹炭基生物炭理化特征的影响,以竹粉为原料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制备生物炭,并对其得失电子能力(EEC)、表面官能团及元素组成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热解温度从300℃升高到700℃的过程中,电子供给能力(EDC)总体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规律,其中300,400℃下热解得到的生物炭EDC最高,分别为0.33,0.35 mmol e-/g,具有更高的强化生物脱氮潜能;600℃下制备的生物炭EDC最低,为0.07 mmol e-/g。由元素含量计算所得的平均氧化度Cox与EDC的结果相对应。随着制备温度的升高,热解所得生物炭的平均氧化度由负值变为正值,300,400℃下热解得到的生物炭的Cox为负值,表明300,400℃条件下比500~700℃下所得生物炭还原性更强,氧化性更弱,即电子供给能力(EDC)更大,电子接收能力(EAC)更小。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显示,300,400℃下热解所得生物炭羟基含量最高,与其EDC的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功能复合材料对低浓度氨氮〔ρ(NH4+-N)≤50 mg/L〕废水的处理效果,采用水热法制备TiO2/生物炭复合材料,并在自制光催化反应装置中对低浓度氨氮废水进行处理,考察TiO2负载量、温度、pH等因素对NH4+-N去除过程的影响以及催化的最终降解产物.结果表明,TiO2/生物炭复合材料能有效催化去除废水中的NH4+-N,其优化处理条件:ρ(NH4+-N)为50 mg/L,TiO2/生物炭复合材料投加量为1.5 g/L,254 nm紫外灯照射120 min,TiO2负载量为20%,废水初始pH为11.0,曝气量为150 mL/min.在优化处理条件下,当温度为60 ℃时NH4+-N去除率可达100%,常温(30 ℃)下可达67%.反应最终产物中ρ(NO2--N)非常低,并且无NO3--N生成.研究显示,TiO2/生物炭复合材料具有将NH4+-N转化为N2的良好光催化氧化选择性.   相似文献   

20.
生物炭因具有原料来源广泛、表面活性官能团含量丰富、性质稳定等特点,近年来,在环保领域作为重金属处理吸附剂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使用松木屑在碳化温度为400 ℃条件下制备生物炭(简称AB400),并使用HNO3、H3PO4、NH3·H2O、Ca(OH)2对生物炭进行改性。借助SEM、FTIR、BET、Boehm滴定法和Zeta电位测定等方法对改性前后AB400表征,并进行Cr(Ⅵ)吸附实验。改性后生物炭结构呈半穿透至穿透状圆形塌陷,存在微孔。酸性改性条件下,HNO3改性生物炭(简称AB400HNO3)、H3PO4改性生物炭(简称AB400H3PO4)中酸性官能团含量均有所升高,且生物炭pH均减小,其对应pHpzc增大,而碱改性的生物炭则反之。对于Cr(Ⅵ)的吸附,酸性改性生物炭在整体上的吸附效果优于碱性改性生物炭,其中AB400H3PO4吸附效果最佳,吸附容量从58.48 mg/g提高至101.82 mg/g。这是因为碱性改性生物炭表面为负电荷,与Cr(Ⅵ)的含氧阴离子相斥;而AB400HNO3微孔容积较小,圆形塌陷数量甚微,表面虽正电荷,但吸附性能不及AB400H3PO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