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世纪初期,法国一个穷困潦倒的青年从乡下流浪到巴黎,希望父亲的朋友能帮自己找一份工作。“精通数学吗?”父亲的朋友问道,青年羞涩地摇摇头:“历史地理怎么样?”青年又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那法律呢?”父亲的朋友连连问话,青年只能摇头。“那你先把自己的住址写下来吧,我总得帮你找份工作呀!”  相似文献   

2.
那一天,我在河边散步,突然听到从河里传来了鱼、虾、蟹那伤心、沮丧、无奈的声音……“哎!……”“喂,大头虾们,大闸蟹们为何哎声叹气啊?”鲈鱼不解地问。“哎!鲈鱼,难道你没有看见那黑漆漆的油污和那恶臭的废物吗?难道你对现在生活环境没有感到不满吗?”虾儿们生气地说。大闸蟹也沮丧地说:“这里原来是一片干净清澈的地方,但人类污染了这个地方,我们面对这个肮  相似文献   

3.
Lool 《环境》2004,(4):4-5
一天中午,我走进满载人员的电梯,有一个陌生的声音响起来:“你最近还拍鸟吗?”说鸟的?!在单位早已有了一个共识,凡是讲鸟的,一定与我有关。这个声音显然是对我说的吧,我好奇地回过头,在最里面一层我看到了他——我们台的一位副台长。噢,天哪!认识他足足有十年之久,在单位大家时常抬头不见低头见,但相互之间从没说过一句话,因为我们没有直接的工  相似文献   

4.
《河北环境保护》编辑部:看了你们第3期杂志上关于“室内空气质量”的介绍很受启发,增加了不少知识。另外,我还有个问题,也是周围朋友们比较关注的:听说打手机、用电脑等都有电磁辐射危害,能否给介绍一下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和生活,对健康有什么大的危害?辐射是不是特别厉害?长期如此会致癌吗?怎么做才能将危害降低到最小?希望你们给些提示。[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浣熊的夏天     
我正要挥杆击球,妻子雪莉问我:“那是什么 叫声?”接着二话没说,跑进一处湿污的矮树丛,再出来时手里抱着个活东西。 “吱,吱,吱……”那小东西尖叫着。 “是个浣熊孤儿。”雪莉边说边轻柔地抚摸着一团粘着泥的灰毛球。 我厉声说:“它妈妈可能就在附近,它也许有狂犬病,随时会咬你。” “不对,它孤零零的而且在挨饿。”她吩咐说,“嘿,拿着。我想那边还有一只。”不一会儿,雪莉抱着大声尖叫的另一只小浣熊回来,跟头一只一样一身泥浆硬壳而且瘦弱不堪。 第二天早上,我和雪莉把它们洗干净,给它们做了个床,还放了个滴答作响的钟…  相似文献   

6.
近年,你发现身边的绿色多起来了吗?你想过种草好还是种树好吗?你喜欢在树荫下乘凉还是愿意到 草地上打滚,或者只是远远地观赏一片绿色? 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个湖,湖边搞了一个广场,广场里种上了不少绿草,再用栅栏围起来。春天来了,广场上碧草幽幽,令人心旷神怡。许多不住在这里的朋友都很羡慕我,身处这样的绿草之中我亦得意不已。 想到绿草地上拍个照,脚刚踩进去,一边有人在喊:“不能踩踏,违者罚款。”只得站在栅栏外欣赏。 我就奇怪起来,这是为什么呀?为什么就不能到草地里坐一会,和青青的绿草有一个约会。你看国外的草坪…  相似文献   

7.
《资源节约与环保》2006,22(5):21-21
冰箱、空调上贴有“能效标识”就表示节能吗?在近日的“节能在我身边”大型宣传活动中,专家们对厂家这一“偷换概念”的宣传进行了揭露。他们解释,能源效率标识≠节能认证标志,只有通过国家相关权威机构的节能认证,才能在宣传时冠以“节能”字样、粘贴节能标志。  相似文献   

8.
许家和 《环境》2002,(7):31-32
从《乱世桃花》说起电视连续剧《乱世桃花》,是一部演绎一个感人至深的“丑男娶美女”故事。它描述隋朝末年那个群雄纷争的乱世年代,一位天下最美的女人,阴差阳错地与一位天下最丑的男人碰撞在一起,还生了一位天下最精灵的小孩。后经历离散与万般苦难,终于团聚。那洋相百出、善良憨厚的丑男人,也终于如愿以偿地娶了那位纤尘不染、凛然不犯的美女。观毕全剧,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9.
自1983年,拉斯喀瑞首次提出“生态旅游”的概念后,这一现代的休闲方式迅速风靡全球,为数众多的旅游产品纷纷被打上“生态”的标签以吸引游客的眼球。但所谓“生态”就一定“生态”吗?花了大价钱的“上帝”在“生态旅游”中真的有“上帝”般的享受吗?本期独家策划就与您聊聊“生态旅游”的乐与忧,是和非。  相似文献   

10.
江镕 《环境》2012,(10):59-62
对于很多人来说,一旦有了感冒症状,首先想到的就是来一粒抗生素。但抗生素真的是万能良药吗?今年8月1日,史上最严“限抗令”开始实施,抗生素将面临怎样的命运呢? 得起抗生素,几乎是妇孺皆知。感冒、发烧.来一粒头孢或是先锋,嗓子红肿、各种炎症打几天消炎针似乎已成惯例。由于抗生素疗效显著,大大缩短了病程,它们几乎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的“万能药”,被广泛应用在人身体上的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11.
封开 《沿海环境》2002,(2):29-29
“草,非得要种吗?” 长期从事畜牧业研究的潘凌烊工程师,思考这一问题已经有30多年了。他说的“草”,专指牲畜可食用的畜牧用草。 30多年后的现在,他有了肯定的答案:草,可以不用专门去种,或者说不能仅仅依靠种植。 支撑这一答案的,是他发明的一项新技术──玉米秸秆挤丝技术。用这一技术,可以将玉米秸秆变成牛羊等大牲畜非常爱吃的饲草。 “如果全国的玉米秸秆都加工成饲草,将是中国草原产草量的20倍,等于草原面积扩大了20倍!” 这是一个很诱人的数字。 70年代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搞畜牧时,潘凌烊就经常为缺少饲草发…  相似文献   

12.
绿色搜索     
《环境》2012,(5):56-58
今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 环境保护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16日向媒体通报:2012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这一主题旨在强调绿色消费理念,唤起社会公众转变消费观念和行为,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被鲁迅称之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在他的文章《昆明往事》中有这样一段令人深思的感慨:“如果有人问我,‘你一生中最怀念的是什么地方?我会毫不迟疑地回答,是昆明。’如果他继续问下去,‘在什么地方你的生活最苦,回想起来又最甜?在什么地方你常常生病,病后反而觉得更健康?什么地方书很缺乏,反而促使你读书更认真?在什么地方你又教书,又写作,又忙于油盐柴米,而不感到矛盾?’我可以一连串地回答:‘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昆明。’”  相似文献   

14.
我一朋友携老公逛超市,正碰上哈根达斯搞促销,促销员见这两口儿一身名牌,以为逮到大鱼,努力刺激他们的购买欲:“咱们这款冰激淋月饼原价九百八,现在只卖七百八,机会难得哦!”我朋友和她老公驻足围观,对着那款月饼注视了好久,然后问道:“这么贵的月饼,吃了会飞吗?”促销员本来正兴高采烈解说呢,一听这话,顿时无语。  相似文献   

15.
张弘  李心亮 《环境保护》2005,(10):34-36
昔日有“花果城”美誉的临汾,却在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十大污染城市”中,连续两年位列榜首,这在当地上下引起了强烈震动和反响。当地政府也曾痛下决心“这顶第一的‘帽子’绝不能戴”,然而在我刊记者临汾行的途中,依然看到了触目惊心的污染状况。污染顽症真得无可救药吗?像文中山西汾河生化公司这类企业的污染为什么不能得到有效遏制?临汾到底如何才能摘掉“污染”和黑帽子?在2006年的“黑榜”上,临汾还要三居榜首吗?  相似文献   

16.
鞠静 《环境》2009,(7):18-19
话说,再生资源的利用是一个朝阳产业,利润空间巨大。你有没有想过也参与一把,分一杯羹?什么?没有这个能力?那是你多虑了。只要你翻翻家中的“垃圾堆”,你就会大有收获。不信?那你就往下看。  相似文献   

17.
云之歌     
我生活在湛蓝的天空,我是那自由的象征。无数的水珠汇聚出我的容貌,辽阔的天空任我驰骋。有时我如轻纱般在蓝天漫游,有时又像棉朵一样变换着倩影。雪花、雨露、冰霜、大雾,这都是我的孩子,狂风漫卷、电闪雷鸣,那是我行进的号令。朝阳和夕日要为我装扮,那漂亮的外衣就似那绽开的芙蓉!“日晕”、“月华”预示着天气的变化,那美丽的长虹象征着七彩的人生。每当我俯瞰着美丽的大地,我又象少女一样送去了柔情。我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也会与人类产生共鸣。我用我无私的乳汁,哺育着地球上的生命,我为大地穿上了绿衣,而绿色又使我变…  相似文献   

18.
我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常去教授们家里做客。也许是女人的 缘故,我对他们的厨房特别感兴趣,我印 象最深刻的,就是被称为“Three bin” 的分类垃圾袋:一个装废纸,一个装塑 料、易拉罐和玻璃瓶等,还有一个装生活 垃圾。社区的清洁工人在每周不同日子 的固定时间来把这些分类后的垃圾袋分 别集中在一起,然后送到专门的再生员 工厂用工。 这些“洋人”们怎么越富裕反倒赵 珍惜不起眼的垃圾来了呢?这是因为他 们曾走过一段长长的弯路,饱受过垃圾 围城之苦。以前他们并不知道垃圾分类, 所有的垃圾都塞在一块儿,然后送去填 埋…  相似文献   

19.
向往     
吕定 《环境》1998,(12)
忽有一日,我对他说:“我想住一个打开门窗就能听到鸟儿鸣叫的房子”。他说:“那我把你送到动物园去吧,让你住在鸟笼里,不用打开门窗就能听到鸟儿叫,还省事儿了。”我说:“你不觉得我们现在就像被囚禁的鸟儿吗?”他这才认真起来:“你今天怎么啦?”我也不知道怎么了。不是今天怎么了,而是很久以来就怎么了。我就是想住一个打开门窗就能听到鸟儿叫声的房子。对了,也许就是农庄吧!可是,我又觉得那是我受用不起的奢华。  相似文献   

20.
张鹏 《环境》2009,(10):60-61
最近,“竹盐减肥”的概念炒得很热,但这个东西有多靠谱呢?其实竹盐进入中国至少有十几年了,最初是在“高档牙膏”中出现的。大概是牙膏再高档也还是不如减肥产品有号召力,所以“排毒减肥”的竹盐产品又进入人们的视野。但是它们真的奏效吗?是大众福音还是又一种新的忽悠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