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防御霜灾新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大量的模拟试验,证明了喜温植物的霜害起由于体内水分结冰造成的;而结冰的必要条件是冰核;因而用理、化生物等方法使作物在较低温度下保持过冷状态而不结冰,是防御霜害的新途径。并对抗霜剂一号进行了田间对比试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2008年广西罕见凝冻灾害评估及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经济损失、生态环境破坏、灾害影响程度以及气候背景、大气环流异常等方面对2008年1月10日到2月5日广西遭遇的50年一遇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进行综合影响评估。认为:①持续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造成了多种灾害并发,长时间打乱了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灾后重建困难大;②凝冻灾害造成道路结冰、供电线路积冰,是导致交通运输瘫痪、电网中断、通讯受阻的致灾因子;③凝冻灾害不仅给广西林业造成了严重损失,同时对今后一段时期的生态环境变化可能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孔锋 《灾害学》2019,(4):121-130
基于《中国冰冻数据集(V1.0)》,采用1961-2016年中国545个气象站点的结霜、雾凇、雨凇和结冰四种灾害性冰冻天气日数数据,从气候态特征、年代距平变化、变化趋势和波动特征四个方面,诊断了中国冰冻天气日数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中国四种灾害性冰冻天气日数在1961-2016年具有各自典型的区域性和次区域性空间分异特征。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是中国灾害性冰冻天气较多发生的地区。结霜和结冰事件在分布范围和发生频率上明显高于雾凇和雨凇事件。②中国四种灾害性冰冻天气日数距平具有明显的年代变化特征。中国北方的结霜和结冰日数在1960和1970年代以负距平为主,而在1980、1990、2000和2010年代逐渐演变为正距平为主;中国北方的雾凇日数和中东部的雨凇日数在1960、1970和1980年代以正距平为主,而在1990、2000和2010年代以负距平为主。③1961-2016年中国四种灾害性冰冻天气日数变化趋势空间分异不尽一致。结霜、雾凇和结冰日数在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区增减趋势较大。其中结霜日数在北方以增加趋势为主;雾凇日数则在东北、西北和内蒙古等地区以减少趋势为主;雨凇日数在中国中东部以减少趋势为主;结冰日数在西藏、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等地以增加趋势为主。④1961-2016年中国结霜和结冰日数波动特征呈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雾凇日数在华南南部和云南西部波动最大,在长江以南至华南北部、青藏高原、四川东部、湖北西部等地波动最小。雨凇日数在西南地区波动小,而在北方、东北和东南沿海地区波动大。  相似文献   

4.
孙静琪  陈笑娟  李倩  高吉喆  张化  许映军 《灾害学》2022,(1):178-184+191
基于AVHRR、MODIS、GOCI遥感数据解译,构建了1988—2018年非连续日尺度冰情序列数据集,分析了渤海海冰冰情年际和年内时空变化特征。渤海冰情等级、年均海冰面积和年均海冰厚度均有明显的年际波动。海冰生消过程的日均面积和厚度变化呈现单峰型,且海冰面积和冰厚峰值均出现在1月25日。渤海海冰主要分布在辽东湾,其冬季结冰范围占渤海曾经结冰范围的70.58%,渤海中间区基本不结冰。海冰冰情指标与气象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冻冰期海冰面积和冰厚相关系数最高的气象因子均是累积冻冰度日(CFDD);融冰期海冰面积相关系数最高的气象因子是3d-1.8℃积温,而冰厚则是累积融冰度日(CTDD)。据此选取CTDD、CFDD、3d-1.8℃积温及日最低气温四个指标建立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并对冻冰期和融冰期分别拟合。进而对比分析2014—2018年海冰遥感提取面积与回归模型计算得到的海冰面积,其整体变化趋势一致,有一定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5.
玉米育苗移栽防御低温冷害和春旱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防御玉米低温冷害和春旱,在吉林省东部开展了玉米育苗移栽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育苗移栽是一项简便有效的防灾、减灾实用技术。利用该项技术可增加220~250℃·d积温,因此可采用较当地大田播种生育期长10~15天、所需积温多230℃·d的偏晚熟品种,以避开播种出苗期干旱;产量和产值分别提高40%和35%左右,并可提早成熟,防霜害,提高玉米品质。  相似文献   

6.
《灾害学》2016,(2)
海冰灾害是我国渤海及黄海北部海域的主要海洋灾害之一。选取冰厚、密集度及冰期和各类承灾体密度、规模等作为评估指标,将我国主要结冰海区沿岸各地市级行政区所辖海域和综合划分的渤海7个海区作为基本评估单元,利用权重分析等方法,对我国的海冰灾害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在此基础上,结合海冰防灾减灾的实际需求对我国的海冰灾害风险进行空间区域的等级划分,并绘制风险等级分布图。所得结果较为真实地揭示了海冰灾害风险在我国主要结冰海区的分布状况,可为我国的海冰灾害风险管理、防灾减灾规划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降雪、道路结冰、降雨、强对流、雾和霾等灾害性天气对黑龙江省高速公路的运输及交通安全造成的影响,并对影响较大的暴雪、雾和霾、道路结冰、暴雨等气象灾害应采取的防御措施进行了精细化,强化主体行动,细化具体措施,并体现通俗性与实用性,弥补了气象服务业务中防御措施比较简单、笼统的问题,防御措施更加具体也更加有针对性,可更有效地降低气象灾害的影响,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在黑龙江省的气象服务工作中能够方便应用,对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具有很好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上海城市风暴潮灾害及其预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陈满荣  王少平 《灾害学》2000,15(3):26-29
风暴潮是上海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其特点一是大的风暴潮灾害都是由于台风影响造成的;二是重灾区主要发生在沿杭州湾、长江口地区和市区;三是随首防潮设施防御能力提高而减轻,随地面下沉面加重;四是随着长江口、黄浦江潮位的不断抬高,黄浦江中上游地区潮灾加重。因而,预测可能最高潮位,因害设防,对于防灾减灾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2010年渤海海冰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0年中国遭遇到近30年来最严重的海冰冰情,因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3.18亿元,占全年海洋灾害总经济损失的47.6%——海冰成为中国2010年海洋灾害中的主要灾种之一。基于区域灾害系统论,运用气象数据、MODIS图像和社会经济统计等资料,对2010年渤海海冰灾害的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以莱州湾结冰范围扩大为代表的渤海海冰分布变化是致灾因子区域危险性增大的主要特征,环渤海地区海水养殖面积和产量的增加是承灾体暴露性增大的主要特征,而总体灾情严重则是二者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10.
顺层滑坡的发育环境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顺层坡是山区铁路、公路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常见的一类斜坡,也是极易失稳滑动的一类斜坡,其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一直是工程技术人员关心的问题。在现场勘测和调查的基础上,对涪陵市至酉阳县龙潭镇渝怀铁路沿线顺层滑坡的发育环境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岩层中的软弱夹层、构造变动时形成的层间错动面及因河流切割而形成的有效临空面是顺层滑坡发育的基本条件;暴雨是斜坡滑动的重要诱发因素;滑坡发育程度随坡高的增大而增大,随岩层走向与斜坡临空面走向间夹角的增大而减小,同时具有凸形坡大于直线坡而直线坡大于凹形坡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地膜覆盖栽培防御东北玉米冷害和霜冻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防御东北玉米低温冷害和霜冻害,在吉林东部开展了玉米地膜覆盖栽培试验,进行了农田小气候、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对比观测.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是防御冷害、霜冻的高效实用技术;该项技术使播种至营养生长期内耕层地温晴天提升3~5℃,阴、雨天气提升1~2℃;可增加积温180℃*d以上,从而使成熟期较相同品种的对照组提早半个月左右.使用该技术,能使作物提早成熟,防御冷害和霜害,可采用较常规播种的生育期长15d、所需积温多200℃*d左右的偏晚熟品种;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45%和40%左右,并可以提高玉米品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暴雨洪涝灾害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李翠金 《灾害学》1996,11(1):59-63
根据近40多年来的资料,对我国暴雨洪涝灾害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表明,我国暴雨洪涝灾害面积大,且有随时间而增加的趋势;年均受涝面积最大的地区主要位于江淮流域;暴雨洪涝发生的基本规律,南方早,北方迟,6~8月为暴雨洪涝主要多发期。  相似文献   

13.
围岩压力大小是影响隧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也是进行合理支护设计与安全施工的前提。考虑围岩破坏的非线性特征,基于极限分析上限法推导深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公式,给出优化求解的过程,并与规范法进行验证对比,最后就相关影响因素做参数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与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的方法计算结果相对误差较小,且表现的规律一致,即两隧道内侧围岩压力大于外侧的围岩压力,也即中夹岩受力大,验证了本文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增大水平方向支护力,可有效减少隧道顶部的压力,提高隧道稳定性;竖向平均围岩压力随着净距的增大而增大,两者大致呈非线性相关的关系,增大幅度逐渐减小;围岩压力随着非线性Hoek-Brown准则中参数GSI、mi、σci增大而减小,所以对于软弱围岩,可以进行加固,改善自身力学性质,从而提高围岩自身承载力,减少隧道承受的围岩压力。  相似文献   

14.
CO2倍增对黄淮海气候生产力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将CO2倍增后GCMs的输出结果输入到ARID CROP模型,模拟了CO2倍增后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及夏玉米的气候生产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CO2浓度倍增后,黄淮地区冬小麦气候生产力南部升高。北部降低,总体平均下降8.7%左右;夏玉米气候生产力与目前状况相比则普遍表现为降低,平均比目前下降30%-45%。研究结果表明:CO2倍增后,降水减少是引起冬小麦气候生产力降低的主要原因;而黄淮海地区温度升高,引起夏玉米生育期缩短,进而导致干物质减少,则是夏玉米气候生产力降低的主要原因。针对模拟结果,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山洪灾害的危害、成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河南省山洪灾害的危害与成因分析,指出暴雨是造成山洪灾害的根源,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不合理的人为活动等因素加剧了山洪灾害的形成与发展。提出山洪灾害的防治对策是:加强宣传,增强防灾避灾意识;进一步完善山洪灾害的政策法规保障措施;科学制订防灾预案;加强山洪灾害的监测预报系统建设;因地制宜,分类防治;搞好水土保持,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16.
台风暴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台风是经常侵袭我国的一种强烈天气系统。时常在我国造成严重的灾害。本文主要讨论与台风有关的暴雨特征。出没于中国大陆及沿海的台风暴雨主要有三种类型:1)台风之气旋性环流内的暴雨;2)台风外缘与西风带或辐热带系统等相互作用的暴雨;3)台风临近前的前置暴雨及其消散时的滞后暴雨。其中,第一种是最普遍常见的;而后两种亦常造成严重的危害,不可忽视。登陆我国的台风,由于其自身及外围环流系统和下垫面环境条件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自然灾害的认知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不同的历史时期,自然灾害的表现形式和造成的后果以及人的应对方式均有所不同,而对自然灾害的认知往往决定着人们如何应对灾害以及他们在抗灾减灾中的态度。根据自然灾害史,文章认为存在着3种灾害认知模式:灾害-牺牲;灾害-危害;灾害-损失,并对3种认知模式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8.
焊接细节断裂参数与其疲劳裂纹扩展和疲劳性能直接相关,为探讨几何参数和裂纹参数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规律,选取十字形焊接细节为研究对象。借助ANSYS软件建立了含半椭圆形裂纹的三维断裂力学模型,基于位移法分析了应力强度因子,讨论了几何参数(焊缝尺寸、板厚、对接焊缝参数)和裂纹参数(裂纹尺寸和裂纹形状比)对其的影响规律,拟合了裂纹形状修正系数函数。研究结果表明:(1)应力强度因子随对接焊缝余高和腹板板厚的增大而逐渐减小,而基本不受焊脚尺寸、翼缘板板厚和对接焊缝宽度的影响;(2)应力强度因子随裂纹形状比的增大而先增大后逐渐减小,但是随裂纹尺寸的增长而逐渐增大;(3)裂纹形状比和裂纹尺寸对应力强度因子影响最为显著,其影响幅度达18.0%。  相似文献   

19.
《灾害学》1998,(2)
近年来,中国抗衰老研究中心主任于夫创立的"衰老微循环理论"全面地解开了人体微循环障碍是导致衰老的主要原因。"衰老微循环理论"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用于夫的话来说十分简单、形象。人的心脏犹如水泵一样,是全身血液流动的动力;分布全身的大小血管,则像"长江"、"大河"一般,是输送血液的通道;而相当于头发丝1/20的毛细血管,如江河的"小支流"和灌溉的"渠道"。人体主要靠血液输送养料和清除废物,并通过毛细血管与组织进行交换。若毛细血管不通畅,就好像一块块秧田的"水渠"受阻,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和水分,秧苗就会枯死一样,人体脏器…  相似文献   

20.
影响黄渤海域热带气旋的灾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1971—2000年北上影响辽东半岛及黄渤海域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路径分类及灾害特点,结果表明,台风是造成黄渤海域风浪灾害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辽东半岛地区,最大暴雨是由台风引起的;不同路径的热带气旋造成的灾害不同;热带气旋活动具有群集性,在产生风暴潮、暴雨的同时,常引发洪涝灾害、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加重了灾害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