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2 毫秒
1.
济南市是资源型缺水城市,地表水遭到严重污染,已成为水质型缺水城市,导致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泉水停涌等一系列环境、生态、经济问题,水资源已成为制约济南市发展的瓶颈因素.在对济南市水资源现状及相关问题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客水资源调用与管理、水资源循环利用、合理制定水价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从目前水资源匮乏和水质污染的状况入手,分析了影响原因,并从加强污染源管理、小城镇环保设施建设、控制农业污染、提高利用率、加强环境宣传力度等几方面提出保护水资源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沱江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由于流域内水资源贫乏和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枯水期中下游区无法保证水资源的需要。随着工业的发展,沱江水质污染将日趋严重致使枯水期有限的水资源变成不能使用的污水。因此,本文较详细地研究了沱江水质保护规划。在水目标、水污染控制最优方案、总量控制标准、流域水质保护区划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文中从水量和水质两方面着手,根据系统工程原理求得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4.
一条河流,乃至一个水系,可看作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结构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因而,要管理好这个系统必须实行全面规划和总体设计,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现代化管理体制。六十年代以后,伴随着系统工程科学的发展,水质规划作为水资源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得到了飞速发展。这就使河流水质管理能够用数学规划方法,运用数学模式,定量地描述河流污染特征和规律,从而使人们对河流污染的控制、水质规划与管理由定性分析走向了定量  相似文献   

5.
南盘江上游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而且缺水与污染相互影响.本文以社会经济和水资源这个复杂的耦合系统为研究对象,以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改善水质、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为总目标,在水污染和水资源供需现状分析、趋势预测的基础上,从水质水量综合决策出发,探讨了南盘江上游水资源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6.
设立水质站网是开展水质监测工作的基础.也是为防止水源污染,保护及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现将我省湟水流域水质站网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梁子湖流域水环境功能区划及水质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本。”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越来越大,水环境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其造成的危害和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水资源总量是有限的,因此合理的规划开发利用水资源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梁子湖流域存在的水环境水质恶化的问题,依据其水环境功能区划,通过对水质现状的监测,利用透明度、DO、BOD、COD、NH3-N、TP六个指标作为梁子湖水质研究的主要水质指标,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依据其检测结果进行流域控制单元的划分,同时加强水质管理,从而达到优化梁子湖流域水环境区划功能的目的,并对做好水资源保护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四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质保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怀良 《四川环境》2003,22(3):38-41
四川水资源以河川径流为主,可利用率不高;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径流的地区差异大;水能丰富,开发条件优越。水质污染日趋严重。在分析水质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质保护的相应措施:以大型骨干水利工程建设为重点,改善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把建设全国能源基地与实现地方电气化相结合,因地制宜开发水能资源;以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推动水质保护和水土保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加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合理调度椒江流域地区水资源,提高水质质量和保护水生态环境,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建出新型水量水质水生态多目标耦合模型,在不同的水量和水质条件下,通过分析得到不同用途环境下的水质的需水量,并根据针对缺水问题计算椒江流域内多个水池中的需水量和污染负荷,在水资源分配和水生态保护等多个角度制定了合理的配水方案.还采用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0.
<正>进入本世纪以来,水资源之于各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际河流作为各国水资源联系的重要纽带和载体,更是各国关注和争夺的重点。我国国际河流众多,再加之邻国众多,水资源的国际合作问题就显得更为纷繁复杂。国际河流是我国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各流域国之间的合作是充分有效利用国际河流水资源的唯一途径,然而目前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合作现状不容乐观。要想取得我国与周边国家水资源合作的突破,必须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机制、以流域整体  相似文献   

11.
以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水质达标为出发点,根据入库水质、漏失的城市污水量、未污染的基流本底值、建成区地表径流污染、流域水文情势、水资源的健康利用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了水库截污规模。截排时将每场降雨初期径流和尾水截流外排,而将洪峰流量全部入库,可确保入库水质不低于地表水Ⅲ类标准,又能增加入库水量,实现水资源的健康利用。  相似文献   

12.
松花江、辽河是我国七大水系之一,其干流及其支流所流经的地区——松辽流域纵横三省一区,即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自治区。松辽水系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水资源。建国42年来,松辽水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和利用,为东北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近些年来,面临的严峻现实是:松辽水资源水量缺乏,水质污染严重,水资源从量和质两方面制约了这一地区经济的发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的现状进行了概述,阐述了在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断流、水质污染严重、农用灌溉水大量浪费,等等.并从自然、人为两方面因素进行了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西北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小珠山水库作为青岛市黄岛区主要的供水水源地之一,本文根据近几年小珠山水库水质监测资料,采用污染指数法进行水库水质污染状况分析,探讨了小珠山水库水质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规律及其成因,预测未来供水水质状况与水库水质发展趋势,并提出水资源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5.
流域水资源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流域水资源脆弱性的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具有典型的流域分布特征。根据流域水资源脆弱性的三种重要成因,从水量短缺、水质污染、灾害防御等三个方面构建有利于原因追溯和关键脆弱性辨识的评价指标体系WSPD-VI,共18个评价指标,采用熵权—云模型相结合的模型进行流域水资源脆弱性的综合评价和关键脆弱性辨识,并对海河流域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5年海河流域的水资源脆弱性状况在逐年好转,特别是2012年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来;通过对16年的关键脆弱性等级均值进行流域关键脆弱性辨识,可看出海河流域的关键脆弱性是由水量短缺引起的,其次是水质污染和灾害防御。  相似文献   

16.
2000年前水利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为:①以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和水资源的作用为核心,加强水利固定资产管理,巩固改造现有工程设施。②以加强江河治理为目标,提高江河防洪能力,保障社会安全,进行水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包括灌溉、除涝、发电、供水、航运、水产等目标开发).③以创造农业增产条件为目标,大力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灌排事业和水土保持工作。④以解决华北水资源紧缺问题为中心,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解除在一些地区水源供应成为社会、经济发展限制条件的问题;同时要抓好水源保护工作,防止水质继续污染。  相似文献   

17.
《绿叶》2017,(2)
正"十三五"时期用水总量将会延续缓慢增长态势,水资源约束持续趋紧的局面不会改变,在水资源供需管理方面仍然存在如何落实用水总量红线、遏制水质恶化特别是地下水污染继续恶化、进一步提升用水效率、促进水生态修复特别是地下水超采区的综合治理以及弥补水利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短板等一系列问题,建议通过政府管控与市场机制调节,不断完善水资源优化配置制度,做到"用水不超量";制定并严格执行水资源污染防治措施,改变"有水不能用"的局面;全面加强  相似文献   

18.
汉江之殇     
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简简单单8个字,却足以概括出中国水问题的严重性:洪涝灾害严重,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饮水安全问题突出。中国人均水资源2200立方米,特别是中国北方和西部部分地区不仅是国际公认的极度缺水区,且水资源污染十分严重,劣Ⅴ类水质占30%,饮用污染水已造成肿瘤、癌症等疾病高发。汉江作为长江上游最大支流,原本是中国大江大河中少有的洁净之江,然而在产业集群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也难“洁身自爱”,难怪有人惊呼:汉江,正在成为第二个淮河。中央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强化对“三河三湖”、三峡库区、长江上游等重点流域的管制,坚决取缔饮用水源地的直接排污口,严禁排放超标污水,将是“十一五”期间水污染治理这项民心工程的重中之重。我们有理由相信,汉江正本清源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19.
地球上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而水体污染又加剧了水资源不足的矛盾。环境保护事业需要全民共同参与,水资源保护更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公共事务是为群众服务的,群众是公共事务的真正主人。在控制水质污染中,江苏省常州市采取了一种十分有效的措施——让市民看管河流水质,使每个市民都肩负起环境卫士的职责。  相似文献   

20.
地下水是济宁市的主要供水水源。近年来,由于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造成某些地区出现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供求矛盾加剧以及地面沉降、地裂缝、水质污染、土壤盐碱化等现象。本文分析了济宁市由于地下水开发利用不当所造成的环境地质问题,探讨了合理利用及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