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北京市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技术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科学是一门观测科学,地震观测是研究与应用工作的基础,因此,布设科学合理,运行稳定可靠的观测台网,可更好地为地震监测预报,地震应急以及科学研究提供保障。本较系统的介绍了北京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并就系统建设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为了推动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加速推广地球科学领域的成果到国民经济各个方面,促进祖国经济现代化,推动新技术和高技术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表彰科技人员多年刻苦钻研的成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技术委员会设立科学技术奖、以鼓励在地球物理学中应用新技术、高技术和在基础科学实验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他们的研究集体。主要包括地球物理观测仪器、观测系统和地球物理模型试验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土壤中盐分浓度的观测是研究土壤盐分运移问题的前提与基础,目前所用的土壤盐分浓度观测仪器在完成多点长时间实时观测任务时存在较大的困难,迫切需要研发多点长时间连续观测的土壤盐分实时观测系统。基于单片机原理开发了土壤盐分实时观测系统,新研发的土壤盐分实时观测系统主要包括信号采集单元、数据处理单元和上位机控制单元3个功能模块,可同时对多个土壤盐分传感器所采集的土壤盐分浓度数据进行实时显示、传输、储存,具有反应灵敏、精度高、仪器轻便等特点。通过将该系统应用于一维土柱盐分运移试验中的土壤盐分浓度观测,结果表明该系统可持续稳定运行500 h以上,且工作性能稳定、数据观测准确,证明其在土壤盐分浓度观测中具有可靠性。基于单片机原理的土壤盐分实时观测系统在室内与野外土壤盐分运移试验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东亚古环境科学数据库是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重要分支,立足于解决我国科研、教育以及国防经济社会发展决策建设等对古气候、古环境以及大陆环境变化观测方面的数据需求,进行古环境数据的整合、集成、模拟、资料再分析以及二次挖掘。本文主要介绍了东亚古环境科学数据库的搭建背景、主要功能、数据内容、应用范围及未来规划。  相似文献   

5.
丹东生态环境监测业务系统是用于生态环境监测日常业务观测,编制各类观测报文及数据上网传输的实用型业务系统。系统采取多窗157结构框架,合理布局功能窗口界面,兼容了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统一数据检查标准,观测数据处理更为准确有效。并以VB6.0可视化语言为开发工具适应不用版本Windows操作系统。基于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统计、数据分析和数据发布为一体的多功能业务应用软件。  相似文献   

6.
正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2014年3月1日在京说,他通过对大气灰霾的观测结果分析认为,北京大气灰霾污染主要形成于周边工业燃煤污染排放输送,北京治霾应削减周边燃煤排放和本地机动车排放.在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办的"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上,王跃思作了题为"大气灰霾观测系统"的报告.  相似文献   

7.
芳香烃是石油污染物的主要组分之一,有70—80%的劳香烃来自石油及其产品。多环芳香烃(3.4苯并芘、苯并蒽等)具有致癌作用,对人类的危害最大。当水中的芳香烃含量小于10(~-7)%时,它们可被水生生物吸收并在生物体内聚积,经食物链不断富集对生物群落和人类产生危害。 苏联国家海洋研究所的天气科学调查船根据国际计划,对北大西洋局部水域中芳香烃的空间分布及其污染程度进行了系统的观测。观测范围包括纽芬兰  相似文献   

8.
地球系统工程与区域环境问题调控的原则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论述了地球系统科学和工程研究的发展历史、研究对象和方法,及其在解决全球性环境危机中的作用;阐述了提高共识、言行一致、保护全球公共资源、实现可持续性目标等地球系统工程的基本原则. 论述了区域性与地球系统环境问题间的关系,提出区域环境问题调控的4条基本原则:系统性调控、区际公平、多方合作、综合手段和共同约束. 指出应注重应用地球系统科学与工程的理论与方法解决区域环境与生态问题;应深入探讨地球系统及区域环境与生态压力在中国现阶段的特征,统筹全局与长远调控区域环境问题;应开展长期连续观测和信息共享,创新调控全球与区域环境与生态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被广泛、成功地引入到许多行业及部门,将质量推向体系化管理,能为企事业乃至政府部门推进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形成科学、合理、高效的行政体系,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有效途径.本文在叙述了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以福建省地震流动前兆观测的产品质量控制为例论述了质量管理体系在地震流动前兆观测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对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不断地提高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0.
对于地震科学来说,观测是它的立足之本,如果没有观测那就像一个人没有心脏一样。担负观测任务的就是各个地震台站,如何得到真实、可靠、连续的观测数据,是各个地震台站一致追求的目标。提高地震台站的监测水平和运行效率,一方面要加强管理,另一方面要对观测数据进行正确的预处理工作,包括日志的详细记录,各种情况的认真标注等。本文结合南山台实际,以数字化仪器为主,着重谈谈日常管理和数字资料预处理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随着显微镜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对污水生物处理中生物絮体及生物相构成的观测也逐渐从定性朝定量的方向发展。研究表明将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技术与图像分析软件系统的结合,不仅能探测污泥絮体的形态学特征和内部结构,帮助监测活性污泥法的运行情况,也能用于研究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空间分布。文章着重对图像分析与显微镜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图像分析技术在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进行全面综述与分析,以从微生物学及其群落构成的角度促进对活性污泥或生物膜系统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2.
As lay publics demand a greater role in the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 decision-making that impacts their lives, policy makers are being forced to find new ways of understanding and incorporating the expertise of professionals with the contextual intelligence that community residents possess. This paper highlights how co-producing science policy, where technical issues are not divorced from their social setting and a plurality of participants engage in everything from problem setting to decision-making, can contribute to more scientifically legitimate and publicly accountable decisions. Through a detailed case study utilizing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ethnographic field work,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reviews of original documents, this paper highlights how residents in a low income, Latino immigrant neighborhood in New York City organized their knowledge to participate in and significantly alter a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xposure assessment. This paper reveals both the contributions and limits of local knowledge in environmental health governance and how the co-production framework can contribute to more technically credible science and democratically accountable policy.  相似文献   

13.
遥感技术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变化是当今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具有快速、多波段、周期性、大面积覆盖等观测能力的空间遥感技术,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本文对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简要回顾,对遥感技术在全球变化研究当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论述。遥感技术在中国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土地覆盖、森林与草场、海洋调查与灾害监测等方面。这些研究为遥感技术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的深入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自然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的核心,在于生态系统效应。当代科学技术面临的世界性问题主要是人口、资源、能源与环境问题及其交叉影响。 1983年,日本科学技术会议曾向中曾根首相提出今后十年日本的基本方针,其中三个主要推动领域中都很重视环境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环境纳米污染物与微界面水质过程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环境纳米污染物的分类概念 .环境中对生态和人体有危害的污染物大多处于纳米级尺度 ,并因此而具有许多与污染行为有关的特征 .它们在微界面上的强烈吸附及各种反应就是突出的表现 .文中讨论了它们特殊的共同特征和环境微界面上的行为 ,举出其形态分布、光化学降解、生物膜作用、污染控制技术等方面的例子加以阐述 .纳米污染物界面形貌的观测是近代仪器的重要发展 .纳米污染物与微界面的相互作用构成它们环境污染效应的核心机理 ,也是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的重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封志明  江东  雷梅  李宇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8):1817-1829
资源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多学科横向发展的新学科领域,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等学科特点。研究适应新时期面向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资源科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向具有重要的科学与实践意义。在梳理资源科学的学科发展历程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国内外高等院校资源科学的研究领域、学科体系建设、课程及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总结了我国资源科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成就与不足,以期更好地服务国家需求。  相似文献   

17.
陈传友  叶苹 《自然资源学报》2013,28(9):1507-1514
资源科学的创建与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论文以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组织或参与组织的我国创建与发展资源科学的四项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为主线,即中国资源科学的实践总结——《中国自然资源丛书》、中国资源科学大型理论工具书——《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中国资源科学启蒙作——《资源科学》专著、资源科学概念的语言符号——《资源科学技术名词》,从每项工作的撰写背景、组织机构、主要内容、社会评价等方面入手,揭示了资源科学的创建与发展历程,总结了学会发展与学科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资源科学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华  李艳 《自然资源学报》2005,20(3):447-452
资源科学的研究领域涉及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但其研究对象不应是具体的资源,而应是区域资源系统。资源科学是建立在地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众多学科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是钱学森所倡导建立的“地理科学”这一科学体系中的一门一级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属于区域发展所依托的“地球表层”的资源范畴。资源科学的学科特点有三:综合性是资源科学区别于其他学科单项资源研究的特色体现,为资源科学的立身之本;区域性是资源科学实现综合研究的途径体现,是研究方式的具体表达,是资源科学的立命之道;交叉性是资源科学研究课题的来源体现,是学科形成的根源,是资源科学的立世之基。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可从两个角度来构建,即按内容层次建立资源科学的内容学科分类体系,按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研究的方法角度建立资源科学的类型学科分类体系。二者的交叉,可以形成资源科学众多的分支学科,它们共同构成了资源科学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以来,科技的双刃剑效应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到。一方面,科技是造成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科技又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有效措施,是环境保护的最有效手段。科学地认识科学技术带来环境负效应的内在原因,准确地把握科学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寻求科学技术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互动,既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又推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是现时代人类必须深入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实现科学技术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是时代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