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小七  刘东旺 《灾害学》2001,16(4):18-21
本文应用地震学综合定量预报方法,结合区域地震活动特点,在华东地区进行了分区实际预报效能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华东地区有5个区域通过R值检验,效果较好,有4个区域未能通过R值检验;并对通过检验的区域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根据周翠英等提出的ZSIP计算方法 ,对华东地区地震比较集中的南黄海地区进行以 3°×3°范围的时间扫描 ,结果表明该方法在重点监视区南黄海预报效能较好 ,预报效能评分R =0 .397,通过R值检验。  相似文献   

3.
引用有关地震活动的频度面积S值方法,对华东地区1970年以来中强震前后的中小地震活动进行了研究,发现地震的S值在震前和震后的异常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在震前S值异常为高值或低值异常,震后下降或上升;对特定区域研究发现,华东地区陆地区域的中强震的孕震区,中小地震活动的S值震前异常主要为高值,震后下降;而海域的中强震孕震区中小地震活动的S值震前主要表现为低值异常。因此,通过对华东地区中强震孕震区中小地震活动的频度面积S值方法的动态追踪,利用其变化规律可以为中强震的预测预报提供一种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4.
对华东地区1300年以来中强地震活动特征,利用强震组增益P、强震组效能R和强震组分布变异值S等三种指标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该区不同时段、不同震级的地震活动呈现不同的特征和分布类型; 同时用b值方法分析了目前地震活动状态;在此基础上应用泊松模型对未来地震趋势进行了概率预测.  相似文献   

5.
应用两种描述地震活动平静的特征参数Wq 和σH 对华东地区 1972年以来ML≥ 2 .3地震进行时空扫描。结果表明 :Wq 在华东地区大多数M >5地震之前均出现 1年左右或稍长时间的平静异常 ,震中一般在平静异常区的边缘或内部。对Wq 空间异常区σH 的时间扫描在某些地区也能够较好地显示1年左右的平静异常。这可能说明了地震活动平静也是中强地震的一种中短期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6.
详细介绍了目前最常用的预报效能评价R值评分方法的基本内容和不同公式 ,分析了计算R值评分时所选用参数和使用公式不同对R值的影响。以便能正确应用R值评分方法并对R值预报效能评价结果有一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对江苏及邻区地震频次自仿射分形H值的变化特点作了研究,并对1970年以来发生在该地区的5级以上地震作了回溯性预测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江苏及邻区地震频次的H值在0.59~0.99之间,地震活动具有确定和随机的双重属性,同时表明地震活动具有正继承性;对江苏及邻区的震例及其预报效能评价的研究表明,地震频次H值下降的异常现象与江苏及邻区5级以上地震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回溯性预测检验得到的R值为0.365。因而地震频次H值在该地区的地震预报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值得用来探求未来中强地震可能发生的危险时段。  相似文献   

8.
引用自助统计分析 ,对华北地区 17次中强地震前地震活动震级分布的离散度自助统计方差σBM值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总结出了中强地震前地震活动离散度自助统计方差σBM值的异常特征。同时 ,把该方法应用到了河南及邻区中等地震预报研究中 ,制定了预报规则 ,进行了预测内符检验和预报评分。结果表明 ,该方法是一种有效的中短期地震预报方法 ,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将安徽省六安地区流动地磁测线 12个流动地磁测点的∑ |δfi|异常与安徽中西部地震活动性作对比分析 ,初步结果为 :12个流动地磁测点的∑ |δfi|值较大 (∑ |δfi|≥Fu) ,一年内安徽中西部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增强 ;反之 ,则安徽中西部地区的地震活动性较弱。此方法在地震的中短期预报中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近震震级公式的最大有效距离(△=1000KM)为直径圈定预报范围;选定该区域内的若干预报点,以单点地动位移的对数 logAu(以下简称地动量)作为预报对象;取用有关资料建立预报方程。首先求出单点最大地动量预报值;再据各选定地点未来同一时段内的最大地动量预报值,制成该区域的地震形势预报图,运用 M_(?)=logAu+R(△)进行计算,即可得出相应区域相应时段内若干主要地震的震中及其震级的预报值。  相似文献   

11.
建设专家为主、专群结合的地震监测预报体系是当前防震减灾的重点工作之一。通过回顾浙江省“九五”期间建设地震监测系统的实践 ,认为在当前科技水平和管理体制下 ,专群结合是建设好现代化地震监测预报系统的重要保证。省局必须正确处理好省级以下地震部门工作中的几个问题 ,发挥专业队伍在监测预报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才能做好新时期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模拟单一潜在震源区地震孕育和发生的等效物理模型,给出了通过调整各次地震之间断层位移速率来拟合已有地震序列的方法。通过考虑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提出了在未来一定年限内潜在震源区发生震级在不同震级段的概率预报方法。通过两种等效物理模型的对比,本文认为就工程地震危险性评定而言,可用简单的滑块-弹簧模型代替滑块-弹粘塑性模型  相似文献   

13.
系统地研究了华东地区中强震前地震活动参数的演化特征 ,尤其是追踪研究了中短期阶段各参数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华东地区中强震孕育中短期阶段 ,有不少地震活动性参数图像出现明显的变化 ,如C值、D值、Mf 值和b值在中期阶段存在的大面积异常区开始出现明显的收缩甚至消失 ,这种变化是地震孕育过程进入中短期阶段的重要标志。未来主震往往发生在收缩区边缘或异常消失区 ,若当消失区再次出现小片异常 ,则该异常区是未来最为值得注意的危险区 ,而且时间上很可能进入短临。再如地震算法复杂性AC值由超出 1倍均方差的峰值下降、广义分维Dt由正常值下降并出现超过 1倍均方差的低值异常 ,也是地震孕育过程进入中短期阶段的判据。由于地震孕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在实际工作中需应用多种参数扫描结果进行综合判定 ,以便于缩小异常区 ,提高中短期预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利用斜率差信息法对唐山地区准连续型大地形变资料进行了前兆信息的提取,对形变资料进行了全时域扫描,并进行了多种方案的对比筛选。对首都圈、尤其是唐山附近的5级以上地震与异常的对应关系进行了统计。由于地震活动存在阶段性差异,优化筛选方案后进行了分段扫描,取唐山附近3级以上小震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其统计结果进行了R值评分,在97.5%的置信水平下,通过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地震活动的强弱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而斜率差异常信息与该区域中小地震的对应关系也存在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华东及安徽地区断裂构造及分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安徽及华东地区地震断裂构造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数盒子法计算了华东及安徽的活动断裂的分形维数,并从分形理论的角度讨论了活动断裂和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认为活动断裂的分形维数和地震活动性的分形维数是相等的.对华东及安徽的3种类型断裂(基底断裂、地壳断裂及岩石圈断裂)的不同分形维数和该区域地震的b值关系分析,认为该地区地壳断裂控制了该区域的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16.
滑坡预报模型和预报判据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李秀珍  许强 《灾害学》2003,18(4):71-78
滑坡时间预报的核心是预报模型和预报判据的建立。本文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总结了滑坡预报中的多种预报模型和预报判据,重点对其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为了提高滑坡的预报水平,本文认为滑坡预报必须建立在深入研究滑坡类型、滑坡特征、变形特点和形成机制的基础上,以监测资料为依据,将滑坡预报理论模型、预报判据以及根据斜坡的宏观变形破坏迹象和前兆信息等几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滑坡预报的综合信息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 本文以“地震串”法、模糊聚类分析法及地震活动波法为基础,研究了某些地区中长期强震预报问题,编制了计算机应用程序,形成了进行地震中长期预报的一种软件系统。本文给出了华北地区中长期强震预报的一个实例,作为该方法的检验。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一个和国家地震局短临预报卡片相配套的较适合江苏地区的预报效能评价方法。此方法从地震三要素、地震预报实现级别、地震预报实现因子及业绩系数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寻求一个适应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和适合江苏地区地震预报的合理的、科学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地震活动趋势的多层递阶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利华 《灾害学》1999,14(4):7-10
多层递阶预报是动态系统的新型统计预报理论,由于它把动态系统看成是一个时变参数系统,因而与客观实际较为符合,预报误差也相对较小,利用它来预报一个地区未来的地震活动趋势,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描述地震活动性的各类参数的基础上,认为Ab值可以较好地定量描述一个地区的地震活动增强和平静特征。本文使用1972~1996年期间华北地区地震资料进行Ab值的空间扫描,研究中强以上地震前的中短期异常变化。结果表明在中短期阶段,半数震例的Ab值中期异常区出现明显的缩小或消失,也有少量地震在临震前1~3个月再次出现明显增大。文中还就Ab值进行中短期预报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