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架复合道路交通噪声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杭州市典型高架复合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研究高架复合道路交通噪声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噪声与车流量、车辆类型及车速密切相关;噪声随着与高架路距离的增大,地面各测点的噪声值呈递减趋势;高架复合道路平直段与下坡路段的噪声在临街建筑竖直立面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但在不同高度的影响程度上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
采用北京市道路交通噪声自动监测系统2013—2017年采集的等效连续A声级数据,对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线、城市次干线、城市支路的代表性站点噪声排放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市不同等级的道路噪声排放具备一定的特征,排放水平从大到小依次为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线城市支路和城市次干线,道路噪声随时间变化存在较为一致的周期性排放特征,24 h变化特征比较明显。个别道路排放特征存在特异性,如城市主干线道路的一个代表监测站点噪声监测值出现了逐年下降趋势,分析发现,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疏解对其噪声值的下降有一定贡献。采取一定的规划和管理措施有助于减少道路交通噪声的排放。 相似文献
3.
道路交通噪声预测声源简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分析《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 2.4—2009)中将道路声源简化为1条位于道路中心线处的线声源与按照车道数简化为多条线声源之间的误差,针对不同宽度的道路,推导了多条线声源与1条线声源在接收点噪声影响的误差计算公式,并基于Predictor-lima预测软件预测和现场噪声衰减规律实测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接收点到道路边缘的距离大于道路宽度的情况,可简化为1条线声源;对于接收点到道路边缘的距离小于道路宽度的情况,应按照车道数简化为多条线声源。 相似文献
4.
噪声不同高度的分布规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 实验 淮安市环境监测站开展了固定和流动噪声源在不同距离,对不同高度建筑物影响的噪声监测,监测点设在该市淮海国际大酒店各楼层临近阳台的窗口,共设置7个监测点,监测点距离地面高度(垂直高度)分别为1.5 m、12 m、17 m、23 m、30 m、35 m、42 m.监测方法按照GB/T 14623-19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和<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噪声部分),监测仪器为噪声积分统计分析仪.固定声源监测频次:监测4次,每次测10 min,以等效声级(Leq)值参加统计;复合声源按功能区测量方法监测,监测4次,每次为24 h连续监测,测量每小时的Leq值,实测20 min,Leq值参加统计,同时记录车流量.噪声监测点见图1. 相似文献
5.
6.
用模糊聚类分析研究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垂直分布规律孙文长,宋鹭(河南省平顶山市环境科学研究所467002)1前言大气污染物浓度垂直分布规律的研究是大气监测优化布点的基础性工作,它旨在阐明优化区域内某一定高度处是否存在大气污染物浓度值相对稳定的垂直区间,从... 相似文献
7.
8.
9.
道路交通噪声自动监测应用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城市道路路网状况及实际噪声监测数据和历史实验数据,对道路交通噪声自动监测数据的有效性、监测点位布设进行了研究,对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点位优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11.
采用隔声窗作为典型道路的交通噪声控制措施,探索隔声性能的现场监测方法。分别选取真空玻璃窗与中空玻璃窗进行监测,两种隔声窗对交通噪声1000 Hz 和2000 Hz 两个倍频带的隔声量最大,真空玻璃隔声窗对500 Hz 倍频带及以下的噪声比中空玻璃隔声窗更有效,如果采用两种隔声窗进行组合,在全频带的隔声量达到25 dB。 相似文献
12.
不同时间长度监测道路交通噪声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道路交通噪声的监测时间规定为20 min,监测工作量大。实验采用5 min测量与20 min测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种时间测量的最终结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14.
通过研究地下轨道交通现行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监测方法与评价量,探讨标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通过对受地下轨道交通运行过程影响的建筑物进行室内噪声与振动实地测试和数据分析,大胆提出了监测地下轨道交通排放的新思路。即采用1/3倍频程时间历程方法对列车通过全过程产生的结构传声排放与振动排放全时记录,借鉴声暴露级的方法,通过实测各频率数值变化截取列车通过时噪声事件的振动分频振级与结构传声1/3倍频程声压级。对此种方法的数据结果进行各频率噪声与振动相关性分析,得出地下轨道交通运行所产生结构传声污染排放的低频排放特性。通过研究和测量发现,轨道交通所引起的室内结构传声与振动污染能量主要集中于500 Hz 以下低频部分,其峰值出现于40~60 Hz 附近。将其与现行国家或地方标准进行比较,提出了采用特征频率作为事件判别的依据,并将各事件的最终测量结果以低频分频数据进行评价的方式,最终归纳总结了实际地下轨道交通排放频率特性并展望其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5.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an empirical traffic noise prediction model under interrupted traffic flow conditions
using two analytical the approaches, the first being the acceleration lane approach and second being the deceleration approach.
The urban road network of Bangalore city has been selected as the study area. Sixteen locations are chosen in major traffic
junctions of the study area. The traffic noise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study locations were analyzed separately for both acceleration
and deceleration lanes when vehicles leave an intersection on a green traffic light and come to a stop on red traffic light.
Based on the study, a regression noise prediction model has been developed for both acceleration and deceleration lanes. 相似文献
16.
17.
2021年6月、8月、9月在青海湖布设监测垂线,连续垂向监测水深和水温,计算青海湖热力分层参数,分析青海湖温跃层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青海湖水体水温时空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垂直剖面平均水温8月>9月>6月,垂向温差8月最大;水体垂直剖面均出现明显的温跃层,近岸浅水区无分层现象,水温垂直方向呈现正温分布;温跃层深度从6月到9月逐渐增大,8月温跃层厚度最大,强度最高,9月温跃层厚度变薄,强度变小;监测期间温跃层深度与透明度呈正相关(r=0801),与表层水温为负相关关系(r=-0162),透明度和表层水温是影响湖泊温跃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