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旅游发展差异是旅游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以淮海经济区各地级市2004—2014年国内旅游收入为数据基础,运用地理集中指数、泰尔指数、基尼系数、变异系数、联系强度和GIS相关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淮海经济区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淮海经济区旅游经济差异总体上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阶段性特征,苏北、皖北、鲁南与豫东四大地区之间差异一直占据主要地位;苏北和鲁南地区的地区内部差异在逐步缩小,皖北与豫东在逐渐扩大。2淮海经济区国内旅游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济宁、徐州、泰安和临沂四市形成的环形区域,皖北与豫东发展水平一直都处于较低水平,其他地区较为中等,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一圈一点一带一片"的特点。3淮海经济区两两城市间的联系强度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两极分化明显,东北地区的旅游联系强度远远超过西南地区。  相似文献   

2.
运用集中度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重心分析法、不一致指数等方法,探究了2001—2016年山东省137个县域单元人口和经济空间分异与动态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山东省人口集中度指数整体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格局,并出现集聚趋势,经济集中度指数分布格局呈现"双核"模式,高水平经济区具有强大的辐射效应,出现极化现象;(2)山东省人口集聚趋势大于经济的集聚趋势,但经济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仍大于人口,人口和经济集中度在空间上相邻县域间存在着较高的正相关性;(3)山东省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都偏离几何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人口重心的移动距离大于经济重心;(4)山东省人口与经济空间匹配类型中协调发展型县域数量下降,经济滞后型县域数量上升。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山东省人口和经济发展空间优化建议,对统筹区域协调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基于促销政策视角探究贵州旅游网络关注度动态演变、空间差异对制定旅游促销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利用百度指数数据,采用引力模型、季节集中度指数和引入旅游舒适度、出游半径及阻尼系数参考值,对贵州旅游网络关注度时空差异演变特征及原因进行研究,并采用IPA模型分析网络关注度与促销政策的匹配效应。结果发现:(1)贵州旅游网络关注度的年际变化总体呈增长趋势,月度分布集中在4—10月。(2)门票和过路费优惠促销政策显著拉高了年际网络关注度。旅游旺季促销加剧了季节性,淡季“大力”促销有“平衡”季节性作用。(3)贵州旅游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异呈现“本省、周边省份和经济发达省份关注度高”的特征,1500km半径内距离阻力是主要影响因素,1500—3500km半径范围外经济发展水平为主要因素,优惠促销政策首次推出有明显促进效应,连续推出对经济发达省份会产生疲劳效应。(4)IPA矩阵的优势区分布于本省和周边经济发达省份,改进区以周边不发达省份和个别经济发达省份为主,机会区以偏远的经济不发达地区为主,意外区分布于距离稍远的经济发达省份。  相似文献   

4.
运用引力修正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10—2015年成渝经济区旅游经济网络时空演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网络总体朝着中西部密集、东北部稀疏的空间格局发展;网络紧密程度较低,结构不均衡性明显,但节点依赖性减弱,旅游经济联系更加通畅,总体朝着均衡方向发展;网络地位空间差异明显,但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此外,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条件、政府经济干预程度、对外开放程度能提高网络地位;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便利程度能增强旅游经济交换能力;经济发展水平能影响旅游经济联系的畅通程度;政府旅游经济干预程度、对外开放程度能加强网络控制力,影响城市旅游经济依赖性。针对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利用DEA分析方法,测度了成渝经济区2010—2015年的旅游发展效率;通过Malmquist指数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建立面板模型验证了旅游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强度。研究表明:成渝经济区综合效率总体呈现出波动中曲折上升的发展趋势,纯技术效率下降,主要依靠规模效率提升;2012年综合效率呈负增长,短时间内大量资源和技术的涌入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旅游发展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得益于技术进步、规模效率的整体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对旅游经济的干预程度、产业结构、交通便利程度、城市化水平对旅游发展效率均有积极影响。根据实证结果提出发挥政府旅游调控职能、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完善旅游交通体系、优化资源投放结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刺激旅游消费需求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关中—天水经济区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中—天水经济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区域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研究了关中—天水经济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黄河流域9省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标准差、基尼系数、碎化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泰尔指数等方法分析2006—2021年黄河流域旅游经济时空异质性特征,并用R/S法探索其时空异质性演进趋势。结果显示:黄河流域旅游经济绝对差异前期逐年拉大,后期波动明显,而相对差异前期则逐年缩小,后期有扩大趋势;空间分布前期由集中趋向分散,后期受疫情影响有集中趋势,集聚程度一直很高;上中下游间(区间)差异明显大于上中下游内(区内)差异,两者变化趋势一致;上中下游间(区间)差异对总差异贡献较大且呈下降趋势,上中下游内(区内)差异对总差异贡献相对较小且呈上升趋势。在现有条件下流域内旅游经济差异总体呈逐年缩小趋势,且具有较强的持久性;受新冠疫情影响,2022—2027年流域内旅游经济差距将会拉大,且复杂多变,极不规则,具有较强的反持久性;2028—2037年流域内旅游经济差距将会逐年缩小,演变趋势比较规则,且具有较强的持久性。  相似文献   

8.
以湖南省14个市(州)为研究单元,运用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等方法分析了该省2002—2013年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并对旅游经济差异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湖南省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较大,但有缩小的趋势,国际旅游区域差异大于国内旅游区域差异,五大地区差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为了进一步减少区域间的差异,提出了"双核、双带、五片区"的旅游空间结构重构建议,即构建长沙—张家界旅游双核,打造京广、沪昆高铁旅游双带,发展湘东旅游区、湘西旅游区、湘南旅游区、湘北旅游区、湘中旅游区五大特色旅游区,从而实现湖南省旅游经济相对均衡的协调发展和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9.
以2008—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旅游经济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Moran′s I指数对旅游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整体判读,并运用冷热点分析、经济重心模型探究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演变,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及驱动机理。结果表明:①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增长不均衡,但相对差异越来越小。②旅游经济发展高水平区域由东向西南扩散,集聚在东部地区和长江经济带上。③我国旅游经济重心进入湖北省,轨迹向西南方向移动,集中在中部地区。④经济基础条件越好的地区并不意味着旅游业越发达。⑤资源禀赋条件、交通可达性、旅游接待设施水平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呈现“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李淑娟  王冉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31(2):235-238,258
国内已从宏观尺度研究全国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情况,但有关区域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研究较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中国第一个蓝色经济战略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选取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284处A级旅游景区作为研究样本,利用蓝色经济区不同等级景区在各市区分布折线图得到不同等级景区的空间分布差异。利用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包括地理集中指数和基尼系数对其进行分析,辅以洛伦茨曲线对结论进一步验证,最终得到蓝色经济区的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上呈现出集群分布、不均匀分布特点。采用聚类分析确定了旅游节点和旅游轴线,确立了以青岛为核心,向周围城市辐射发展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1.
运用经济地理学中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指标,对淮海经济区近10年的入境旅游规模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淮海经济区入境旅游规模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基本上呈逐年上升趋势,区域旅游规模发展差异较大,早期首位分布不明显,但后期表现明显.为进一步探讨淮海经济区入境旅游规模差异的原因,该研究运用城市地理学中的位序—规模法则,通过回归分析对淮海经济区入境旅游规模体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入境旅游规模符合位序—规模分布,入境旅游规模开始逐渐呈首位型发展,入境旅游规模分散均衡程度低,部分城市存在高度垄断现象.此外,在最后指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不足之处和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运用区位熵与锡尔(Theil)指数对中国副省级城市入境旅游业发展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2001—2014年,中国副省级城市的旅游区位熵起伏变动较小,形成了明显的高、中、低层次结构;入境旅游锡尔(Theil)指数逐年缩小,地带内差异是主要原因,其中又以沿海地带影响最大;α收敛的结果表明城市旅游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缩小,且期间有波动;β收敛表明入境旅游业落后的城市最终将赶超发达城市,对外开放有助于缩小旅游业发展差距,尤其是内陆城市。  相似文献   

13.
旅游经济的空间结构对区域内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基于经典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理论,对中原经济区内30个地级市相互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进行量化,运用Ucinet 6软件对分析结果做可视化呈现,探讨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结果表明:省域边界等行政性因素是阻碍经济区内旅游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因素,经济区内旅游经济网络呈现南弱北强的空间不平衡态势,区内旅游经济存在多核心节点城市。为了优化中原经济区旅游经济空间结构,提出消除政策性障碍、协调经济区内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发挥核心城市优势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旅游城镇化是旅游研究和实践的热点问题之一。运用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与方法,对1993—2014年山西省旅游产业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特征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山西省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旅游产业滞后类型居多;(2)山西省旅游产业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逐年提升,实现了由失调阶段向协调阶段的转变;(3)山西省耦合协调度的地区总体差异在逐渐缩小,地区间和地区内省际差异的贡献不均衡,其中地区内差异绝大部分的贡献来自于晋中地区;(4)山西省地区内差异主要受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交通设施、区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为基本研究单元,选取2000-2011年为连续的时间序列,以旅游外汇收入作为衡量入境旅游发展水平的基础指标,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和泰尔系数等研究方法从总体差异和地带性差异两个层面分析了山西省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及演变趋势,然后运用赫芬达尔指数、绝对集中度和绝对分散度等研究方法探讨了山西省入境旅游的区域极化程度和地域空间格局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虽然山西省入境旅游获得了迅猛发展,但是各地级市入境旅游发展存在显著的不均衡现象,具体表现为:从总体差异层面看,绝对差异呈加速增长趋势,而相对差异表现为波动缩小的变化趋势;从地带性差异层面来看,市际差异呈波动缩小趋势,地带内差异大于地带间差异,地带内差异是市际差异的主要贡献者,而晋中区域的内部差异又是造成地带内差异的主要原因.山西省入境旅游的空间格局特征表现为:入境旅游明显集聚于少数几个地级市,但是极化程度呈波动减小的趋势;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山西省入境旅游经济形成了核心边缘式的地域空间格局,而且核心区和外围区逐渐扩大,边缘区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16.
基于1994—2016年美国人均海洋产值,运用核密度估计、泰尔指数分解法测算分析了美国八大海洋区域和30个沿海州海洋经济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1994—2004年、2005—2016年,美国人均海洋产值密度总体呈"多波峰"和"窄峰形"的特征,符合发达经济体总体发展稳定、局部分化的特点。(2)泰尔指数分解表明,美国海洋经济区域差异维持在较高水平,主要来源于沿海八大海洋区域间的差异。(3)太平洋地区、北太平洋地区和墨西哥湾地区对区域差异增大起正向作用,五大湖地区、东南地区和沿大西洋中部地区则起负向作用。在此基础上,从资源禀赋和地理区位、人口迁移和技术进步、经济周期性波动和自由贸易政策等方面探讨了美国海洋经济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交通可达性的山东省旅游经济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测度山东省17城市交通可达性、旅游经济水平的基础上,通过旅游交通指数、空间关系配置等进一步研究了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水平两者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山东省交通可达性、旅游经济水平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3797、0.6362,区域差异均较大,但原因不尽相同。2济南、青岛、潍坊、烟台为高交通—高旅游型,威海、临沂、济宁、泰安、淄博为"较高交通—较高旅游型",日照、德州、聊城为"较低交通—较低旅游型",莱芜、滨州为"低交通—低旅游型";菏泽为"较低交通—低旅游型";东营、枣庄为"低交通—较低旅游型"。3山东省交通可达性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但并不完全是其决定性因素。济南、青岛、泰安、淄博的旅游交通指数较高,济宁、东营的旅游交通指数最低。  相似文献   

18.
构建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度指数和结构方程模型揭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环境承载系统的耦合演化规律和动态关联特征.研究表明,半岛蓝色经济区7市各子系统的承载指数均呈增长态势,各承载子系统之间存在耦合作用,协调发展水平均稳步上升,生态承载子系统对经济承载子系统产生正影响,社会承载子系统可通过生态承载子系统对经济承载子系统产生正向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以我国沿海1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05—2014年旅游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和评价,揭示其时序变化、区域差异和空间演化特征,再利用经济增长收敛理论对其收敛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绿色技术、科技进步与绿色发展水平不高,亟需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集约发展转变;(2)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空间分异与演化特征明显;(3)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不存在显著的σ收敛,只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表明生产率地区差距不断缩小,且各自收敛于自身的稳态水平。  相似文献   

20.
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是一个地区创新绩效的最直接体现。从投入与产出两个方面构造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模型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2000—2010年各城市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时空演变,利用基尼系数、锡尔指数对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差异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三角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总体格局变化不大,但有不断弱化趋势,配置效率差异呈现先降后升的"U"型分布,省域间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差异一直是差异扩大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