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陇东1971~2000年的冰雹资料,分析了冰雹的气候特征,归纳了产生冰雹天气过程的3种主要环流背景.  相似文献   

2.
张涛  徐八林  何倩  马芳  温艳合  李成鹏 《灾害学》2023,(4):89-93+227
利用2022年7月昆明地区一次冰雹过程的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阵列天气雷达资料,采用三维变分同化算法,对其演变过程的特征进行分析,得到冰雹初生发展、孕育成熟、降雹消散阶段的组合反射率、双偏振量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X波段相控阵阵列雷达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特征,通过偏振信息获取云中粒子的微观特征,有助于低纬高原中小尺度天气的精细化探测。  相似文献   

3.
宁夏40年灾害性冰雹天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61-2000年5-9月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及相应时段的NCEP/NCAR逐日全球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宁夏灾害性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和环流特征,然后对74次有灾情记录的冰雹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等进行了合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宁夏冰雹主要分布在南部六盘山区和北部贺兰山区,集中出现在6-7月;冰雹发生于“西高东低”环流背景下;产生冰雹天气主要有平直气流、两槽一脊、一槽一脊和一脊一槽等4种环流形势;影响系统主要有切变线、低涡和冷槽,这几种系统往往是共同作用、共同影响的;同时也表明,在不同的环流背景下,不同影响系统造成的冰雹天气落区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江西省冰雹气候特征及冰雹灾害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江西省80多个气象台站冰雹监测资料、近10a天气图资料和中国气象灾害大典资料,对该省冰雹时空分布、环流背景和冰雹灾害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江西省冰雹具有很强的时间变化特征,春季3-5月为冰雹最容易出现的季节,其中4月份是冰雹出现最多的月份,冰雹最容易出现在下午到傍晚时分;冰雹地理分布差异大,总的特点是,山区多,山区与平原交界地带多,鄱阳湖附近的陆地多,其他地区则较少,全省有4个冰雹出现频率大值区;造成江西冰雹天气的地面影响系统是倒槽静止锋,其次为冷锋和气旋波等;冰雹灾害与冰雹出现频数并不完全一致,而与当地的经济发展、作物状况有很大的关系.构造了冰雹防御区划指数函数,根据指数大小将江西省各县市划分为3级冰雹防御区.  相似文献   

5.
《灾害学》2019,(2)
从防灾减灾的角度,以"3·23"景谷县冰雹灾害天气为例,运用国家级站降水实况资料、卫星资料、闪电定位仪资料、Micaps常规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和新一代天气雷达体扫资料等,分别对这次灾害天气过程进行预警指标分析,并采用美国NEXRAD的新一代冰雹探测算法,对该灾害天气过程进行了检验。分析表明:该灾害主要由冰雹天气过程造成;从雷达资料和闪电定位仪资料能够清晰准确反映冰雹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过程,具有较好的防灾价值,雷达观测的几个要素指标能较好的预示受灾的区域和强度,闪电频次、回波强度、强回波顶高、中气旋等指标能为这类灾害性天气提供短临预警依据;同时,冰雹灾害性天气通常伴随雷电、大风等灾害天气,也会造成重大灾害。另外,也应注意到冰雹天气通常是局地中小尺度的,但分析发现局地中小尺度的灾害天气也常有大尺度的天气背景作用,可从探空资料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冰雹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王晓明  倪惠  周淑香 《灾害学》1999,14(3):50-54
利用吉林省53 个气象站1960~1996 年的冰雹资料, 对其冰雹天气发生的气候规律、时空分布特征、地理分布差异以及冰雹直径、路径、强度等方面进行了详尽分析, 旨在为此类天气的分析预报提供背景依据  相似文献   

7.
冰雹天气的多普勒雷达特征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山西省北部大同市2006-2011年多普勒雷达产品及地面观测资料,选取冰雹直径大于等于4mm的20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同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能监测冰雹天气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对责任区内的冰雹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春季冰雹在预报上具有更大的难度,预报时应着眼于三体散射现象及速度场特征,当出现三体散射现象且速度场出现速度辐合、逆风区和切变等特征时应启动冰雹预警。夏季冰雹特征为三体散射现象对冰雹的预警具有大约40 min的提前量;速度场出现辐合、逆风区、中气旋、大风区和切变等特征,一般在20~30 min左右出现冰雹;  相似文献   

8.
蒙古冷涡影响下宁夏两次典型冰雹天气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常规气象资料和宁夏中尺度区域数值模式MM5输出结果,应用天气学及诊断分析方法,对2004年6月14日和2005年5月30日发生在宁夏的两次典型冰雹天气过程,从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冰雹落区、大气层结稳定度及动力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冰雹天气过程均发生在宁夏冰雹易发期夏初季节的午后,是在"西高东低"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的环流背景下,受蒙古冷涡影响而形成的。由于环流形势及其演变的不同,使蒙古冷涡移动路径有所差异,造成宁夏不同区域受到冰雹袭击。  相似文献   

9.
《灾害学》2019,(3)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对2000-2010年发生在江淮地区的500余次致灾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天气综合分析,结合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过程中环流形势演变及天气系统空间配置,提炼关键环流特征,建立江淮地区致灾强对流天气发生时对应的5种典型天气型:高空槽前型、冷涡(槽)后型、副高边缘型、副高控制型和热带系统型。基于上述分型,对江淮地区不同天气型下致灾强对流天气类型发生频率的统计分析表明,副高边缘型是江淮地区发生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及龙卷频次最多的天气型,特别是龙卷天气在这种背景下发生频率达到66%;冰雹天气最易出现在冷涡(槽)后天气型下,55%冰雹天气发生在冷涡(槽)后天气背景下;而与热带系统相联系的天气型下,江淮地区多见短时强降水天气,发生冰雹的概率很小。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天气型下各类强对流天气发生前合成探空特征讨论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发生的对流环境差异。  相似文献   

10.
广西强对流天气的天气形势分析与雷达临近预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2004-2008年广西强对流天气灾害与各层天气资料得出强对流的大尺度背景场特征,进行了广西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天气分型.然后利用桂林CINRAD-SB天气雷达产品给出3种对流性天气雷达回波特征,并找出临近预警指标.同时利用TREC交叉相关方法预报强对流回波未来的移动方向.  相似文献   

11.
地震预警技术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地震预警技术是为了适应减轻地震灾害的要求而产生的,其技术原理是利用电磁波与地震波的速度差,以及地震P波与S波的速度差来实现地震发生后的及时预警。论述了目前国内外应用地震预警技术、配置地震预警系统的情况,对应用该技术所产生的效益作了介绍,对其进一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制的冰雹短时监测预报方法综合利用了T-lnP、天气图和雷达回波等资料,它把本地的降雹机制转化成对流的发生、发展、触发三指数,作为一级预报;通过计算T-lnP图上有关冰雹的层结指数,判断出冰雹强度,作为二级预报;利用雷达回波指标作为三级预报,以实现冰雹灾害天气的定时、定点、定量预报.同时对1996~2002年本地开展的人工消雹情况进行了效益评估.  相似文献   

13.
江西冰雹与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林 《灾害学》1991,6(1):51-55
本文根据江西省1959~1989年冰雹资料,统计分析冰雹和冰雹云的主要特征;指出了江西冰雹地理分布和冰雹活动路径以及影响江西冰雹的天气形势与冰雹云回波特征。同时,分析了江西冰雹物理特征,指出其危害程度,为江南实施人工防御冰雹,减轻冰雹灾害提供气候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地震预警系统中的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地震预警系统中基本算法的研究,在现有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地震参数快速估算的算法,以应用于地震预警系统中。该算法根据某些噪音的特殊性质,通过引入两个参数:触发时窗与取消阈值,对常用的P波初到判断方法STA/LTA(长时窗平均/短时窗平均)算法进行改进,以消除P波到达前的异常跳动点与脉冲噪音的影响,对P波到达进行识别。在识别到P波到达后,该算法实时的从P波初到后3s时窗内的竖向数据中提取出12类特征性质不同的计算参数作为估算震级,震中距等地震参数的依据,提高了震级、震中距的估算精度,减少了在大震下估算的离散性,取得了较好的结果。该算法可在地震P波到达后的几秒钟内,估算出地震相关参数,在S波到达前发出预警,并为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及震后求援行动提供判断依据,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Recent research suggests that monitoring key events in soci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political systems may provide more timely, frequent, and reliable warnings of impending famine than monitoring physical processes alone. But empirical data on early warning distress signals in these arenas are slim. Based on anthropological investigations in a southern Volta Noire community of Burkina Faso (formerly Upper Volta) during the drought of 1983–1984, this paper outlines a variety of possible early warning signals in disposal systems for staple foodgrains - the nutritional “bottom line” for farmers and herders in the West African savannah. Pre-famine distress signals in five broad categories are discussed: changes in marketing patterns, non-market exchanges, dietary practices,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labour, and ideological and sociopolitical behaviours. Data consist of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comparisons of cereal disposals in these categories between 1983 and preceding years.  相似文献   

16.
利用GIS软件的二次开发技术,应用基于风险评价的预警方法建立地质灾害预警模型,设计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系统,在Visual Studio 2012.NET的开发环境下,以C#作为开发语言,并结合ArcGIS Engine研发.最后以通化县作为研究区域,验证此系统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地质灾害风险预警预报,具有较高的...  相似文献   

17.
Koenig D 《Disasters》1988,12(2):157-168
In the Sahelian countries of West Africa, the problems of drought and famine are sufficiently long term to justify the existence of permanent food security agencies. Yet donors are reluctant to fund these agencies when there is not a crisis, forcing poor countries to use their own resources for food security and famine early warning efforts. To make more effective use of limited resources and since the data needs for effective famine early warning are similar to those for basic rural develop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to provide data simultaneously for development projects and famine early warning should be developed and supported. In Mali, one of the larger and poorer countries of the West African Sahel, basic information systems which gather a range of appropriate data already exist, but there need to be improvements in the quality of design and the timeliness of analysis to make the information more useful for either development or famine early warning.  相似文献   

18.
利用卫星、闪电和电场等资料对2009年6月江苏的两次受东北冷涡影响所致的雷电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发生雷电过程的天气形势和卫星产品等对强对流天气的指示作用,初步得出了同一环流背景下的两次雷电过程的特征:两次雷电过程都具备了较好的不稳定条件,但由于能量分布的差异,过程影响范围有所不同;5日雷电过程伴随冰雹,其正闪比明显高于只有闪电发生的21日;相当黑体亮度温度高低预示着对流活动活跃程度,大部分闪电分布在云顶温度低值区,或者温度梯度较大的对流旺盛区域;两次过程电场快变抖动都提前于地闪发生。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受极端地震和极端天气的影响,泥石流灾害日益加剧,山区城镇泥石流风险问题逐渐引起大众的关注。泥石流的早期识别和监测预警作为防灾减灾的有效途径之一,已在山区城镇及重大工程建设区发挥重要的减灾作用。分析总结泥石流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技术方法和理论的目的在于掌握其发展现状与问题,进一步为山区城镇泥石流灾害防灾减灾提供有效应急对策。同时指出改进当前存在问题可为后期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在阅读大量文献基础上,从技术与设备、预警理论与模型和监测预警体系3个方面对泥石流早期识别和监测预警研究进行回顾与评述,并针对其不足提出了加强深度学习在泥石流早期识别中运用,注重构建地面因素与天上因素耦合的泥石流预警模型,完善泥石流灾害应急系统的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20.
对2004年7月13-20日西北地区东部出现的一次低涡切变型区域性冰雹天气过程,从其产生的大气环流背景和前期气候背景进行了讨论,并利用MICAPS提供的方法,对物理量场进行了初步分析,总结了其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结果表明:形成这次连续性降雹的影响系统是500 hPa位于青藏高原东北侧到华北的低涡切变;深厚的不稳定层结和随高度增强的不稳定能量,是此次强对流发生的热力条件;有利的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的散度场是此次强对流发生的动力因子;随高度增强的上升运动为冰雹的形成提供了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