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然灾害损失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85,自引:19,他引:85  
本文从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出发,对自然灾害损失评估的工作准则、评估指标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在自然灾害损失绝对值度量指标——灾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标度自然灾害损失的相对量指标——灾损率的概念,并建立了灾损率的等级划分标准,同时还讨论了自然灾害损失的可比价值换算问题。灾度和灾损率概念的确立,使自然灾害对社会财富的损失程度有了较为科学的、定量化的等级描述.灾度和灾损率的概念应用于灾害强度描述、救灾投入、灾害保险、减灾工作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洪涝灾害经济易损性模糊评价——以安徽沿长江地区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海玉  程先富  马武 《灾害学》2010,25(1):30-34
洪水灾害是洪水危险性对承灾体易损性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降水量、人口密度、产值等因子在洪水易损性中的作用具有模糊性,因此运用模糊模型进行评价有一定意义。以安徽沿长江地区为例,在GIS和模糊数学法的支持下,建立了基于GIS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洪水灾害经济易损性风险进行了评价与分析,将安徽沿长江地区洪涝的易损性程度划分为5个等级:高度易损性、较高度易损性、中度易损性、较低度易损性、低度易损性。研究结果表明:沿江洪水灾害易损性总体水平较高,特别是在马鞍山、芜湖市、铜陵市等经济发达、人口密集、耕地面积广阔的滨江下游平原区。这些地区应积极兴修水利,大力发展避洪产业。  相似文献   

3.
基于可靠度和性能的结构整体地震易损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地震风险分析包括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易损性分析和地震灾害损失评估3个方面,其中,地震易损性分析可以预测结构在不同等级地震作用下发生各级破坏的概率,因此对结构的抗震设计、加固和维修决策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传统的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主要采用经验方法或蒙特卡洛模拟法绘制地震易损性曲线。首先介绍地震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然后提出结构整体地震易损性的概念,针对传统方法存在的问题,将结构的可靠度方法与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基于可靠度和性能的结构整体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并采用有限元可靠度方法进行了结构地震易损性的计算。以结构的最大层间相对变形作为整体性能指标,对某5层2跨钢框架结构进行了地震易损性分析,绘制了其在不同地震作用下对应不同性能水准要求的地震易损性曲线。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和贡献权重迭加方法的区域滑坡灾害易损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莉莉  乔建平 《灾害学》2009,24(3):46-50
区域滑坡易损性是指特定区域对滑坡灾害的破坏和损害的敏感性.根据易损性指标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可定量化等基本选取依据和研究区的区域特点,选择了人口密度、道路密度、建筑密度、林地密度、耕地密度、滑坡灾害密度6个指标.探讨了贡献率方法评价区域滑坡易损性的建模过程和数学表达.区域滑坡易损性定量表达为各指标的自权重与互权重以及指标的归一化值的乘积.以四川米易县为研究实例,对此评价方法进行了应用,在GIS系统中运用自然断点法进行了易损度区划和区划制图,结果显示,高易损度区、中易损度区、低易损度区分别占研究区域的7.13%、21.19%、71.68%,易损性分布基本上与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和道路密度分布相一致,反应了基于贡献率的区域滑坡灾害易损性区划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可靠度和灵敏度的结构局部地震易损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是结构地震风险分析的核心内容,传统的方法主要是分析结构的整体地震易损性。提出了结构局部地震易损性的概念,通过构造结构局部性能指标与其参数之间的一个新的功能函数,给出了局部地震易损性的可靠度表达式;根据可靠性灵敏度的概念,提出了构造结构局部性能指标概率密度函数的新方法,并详细推导了结构可靠指标对局部性能指标参数的灵敏度表达式。算例表明,所提方法可极大地提高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的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6.
结合沿河路基水毁的研究资料和野外现场调查,根据山区沿河公路路基水毁易损性评价具有多因素和模糊性的特点,选取路基自身强度及稳定性、防护措施、洪水特性和河床因素等4个因素共10个子因素构成评价因素集,在建立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因素及其子因素的权重;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了易损性评价的二级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提高了沿河路基水毁易损性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应用。根据易损性评价结果,可采取相应的沿河路基水毁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提出雷电灾害的潜在易损性和现实易损性概念,利用黑龙江省1959-2008年的雷暴日资料及1999-2008年的雷电灾害资料,结合黑龙江省的经济和人口密度特征,提出了雷暴日数、雷电灾害频度、生命易损模数及经济易损模数作为雷电灾害易损性评估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4级区分法对各指标进行了分级,并赋予各等级如下定值:极高级为1.0,高级为0.8,中级为0.5,低级为0.2。对黑龙江省各地市4个评估指标的等级值进行加权平均,得到权重平均值作为雷电灾害易损性评估的综合评价指数。最后通过对黑龙江省各地市雷电灾害易损性进行综合评估,形成黑龙江省雷电灾害易损度区划。结果表明:哈尔滨、齐齐哈尔和绥化潜在易损度和现实易损度皆高,综合易损度为极高易损区。伊春、大兴安岭、黑河潜在易损度很高,而现实易损度最低,故综合易损度为高易损区。鹤岗、鸡西潜在易损度较低,现实易损度较高,综合易损度为中易损区;七台河潜在易损度最低,但现实易损度高,综合易损度同样为中易损区。佳木斯、双鸭山、牡丹江潜在易损度和现实易损度皆低,综合易损度为低易损区。  相似文献   

8.
城市泥石流易损性评价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唐川  张军  周春花  铁永波 《灾害学》2005,20(2):11-17
本文探讨了城市泥石流易损性评价的系统方法,该方法包括:易损体类型划分,易损体数量调查统计,评价模型构建和核算易损体价值等主要内容.目前对地观测技术可以更精确地用于城市泥石流易损性分析,并对城市居民房屋、基础设施和农业用地等进行易损性评价.本研究以美国高分辨率的"快鸟"卫星影象为数据源,完成了研究区的土地覆盖类型遥感解译,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提供的统计和分析工具,完成了研究区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城市泥石流易损性计算和评价.  相似文献   

9.
区域易损性分析、评估及易损度区划:—以重庆市为例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5  
根据重庆市建国50年来的灾害统计资料,选取灾害密度、灾害频数、经济(GDP)损失模数、生命易损模数等易损性评价指标,在详尽分析了重庆市各区县市易性的基础上,对重庆市各区县市的脆弱性和易损强度进行了综合评估,并且计算出了各区县市的易损度,结合GIS方法对重庆进行了易损度区划。并借此提出域易损性分析、评估的模式、为区域防灾、减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蔡向阳  铁永波 《灾害学》2016,(4):200-204
为进一步探索城镇地质灾害易损性的评价方法,回顾了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从易损性概念入手,探讨了山区城镇易损性评估的对象及其指标体系的构建,对目前主要的易损性评价方法进行了比较,对灾害易损性评估现状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认为易损性量化评价体系的完善和细化、时效性和空间尺度的融合以及评估模型的可靠度和适用性的提高是今后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估值得重视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1.
渤海海底土类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土的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是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和土层地震反应分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参数。本文采用应力控制振动三轴试验装置对渤海海底的常规土类动剪切模量比G/G_(max)和阻尼比λ进行试验研究,试验装备为HX-10O控制振动三轴试验系统,土类包括粘土、粉质粘土、细砂、粉砂、粉砂质细砂,土样来自渤海海域内BZ13-1、BZ26-2、QK18-2等3油田的场地钻孔。采用拆线曲线拟合动剪切模量比G/G_(max)、阻尼比λ随动剪应变γ变化的关系,得到各类上的G/G_(max)、λ随γ变化关系及推荐值。本文的结果已在这3个油田平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中使用,本项工作积累的有关基础资料和工作方法可供该海域内有关海洋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以及未来海域内的地震区划工作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利用山东省地震台网的地震资料,分析研究了鲁南地区1991~1995年地震波速比的时空变化、地震活动性参数及加卸载响应比。研究发现苍山5.2级地震前,该地区的波速比时空变化出现了明显的低值异常;地震活动出现3、4级地震集中;应变能释放速率加速、转平;加卸载响应比在震中及邻近区域出现高值等明显异常,并分析了某些异常的发展及转化过程,提出了某些短临异常指标。  相似文献   

13.
最大剪切模量对土动力参数及地震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大剪切模量是影响土的动剪切模量比、阻尼比和土层地震反应的最重要参数之一。通常采用室内应变法来确定最大剪切模量,给出土的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而采用现场剪切波速法求得的结果则很少见。研究了剪切波速法和应变法所确定的最大剪切模量对土动剪切模量比、阻尼比和土层地震反应的影响,推导了两种方法所确定的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之间的关系式。结果表明:最大动剪切模量对土的动剪切模量比、阻尼比和土层地震反应的影响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电力系统震后恢复过程及经济损失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专家咨询的方法,调查、分析、研究了我国电力系统的震后恢复过程,给出了电力系统主体部分、分布部分、服务部分震后功能损失的30%、60%和100%得到恢复的时间,计算了损失工作日数和间接经济损失,研究表明,震后恢复时间和损失工作日数均随地震烈度呈对数上升趋势,并且主体部分的震后恢复时间最长,损失工作日数最多,分布部分次之,服务部分的震后恢复时间最短,损失工作日数最少。本文还讨论了电力系统经济损失的分类和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不同地震荷载对黄土动模量和阻尼比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不同地震荷载对黄土的动力特性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利用微机与我们组装的DSD160型电磁式振动三轴仪组成的一个可对试样施加任意波轴向荷载的动三轴试验系统,对黄土在不同地震荷载下的动模量和阻尼比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初步得到了不同地震荷载对一组黄土的动模量及阻尼比影响的一些结果。  相似文献   

16.
地震荷载作用下的桩基动力反应在工程设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桩-土-结构整体动力有限元法,结合工程实例,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设置粘弹性人工边界,研究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地基土层特性变化对桩基抗震反应的影响。着重探讨了上软下硬和上硬下软两种土层分布情况下,软硬土层相对厚度及弹模比变化对桩基抗震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桩基和筏基交接处桩顶截面和软硬土层分界处的桩身截面均可能是内力最大截面,桩顶截面和软硬土分界处桩身截面都应是设计需考虑的控制性截面,地基土层特性变化对于桩基弯矩的影响较剪力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多维地震作用下偏心结构动力反应的Simulink仿真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理论研究与震害经验表明,地震时结构会产生不可忽略的平动与扭转耦合的空间振动,因此,对结构进行平—扭耦联反应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建立多维地震动作用下偏心结构的空间力学模型和动力方程,并编制相应的MAT LAB程序,然后将动力方程所代表的动力学系统用控制理论中的状态空间法予以描述,根据其状态方程在SIMULINK环境下建立仿真分析模型,从而求解动力方程。对一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6层偏心框架结构进行平—扭耦联反应数值仿真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对上海余山地震台在汶川地震中测得的基岩波地震记录进行频谱特性分析,然后以同济大学教学科研综合楼场地土层为研究对象,应用水平成层土层地震反应的一维有限元方法,分析该深覆盖场地在这一实测地震记录作用下的动力反应,并将其与同济大学强震监测台在汶川地震中获得的地表波记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汶川地震的远场地震动记录中,基岩波的长...  相似文献   

19.
肖兰喜  冯志泽 《灾害学》1995,10(2):26-30
本文以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为例,以其1990年基础数据和1990年静态震害人员、财产损失预测为基础,以未来5年预测的房屋、人口、财产变化结果为变量,给出了动态震害人员、财产损失预测的方法及其初步预测结果。该方法还可以根据房屋、人口、财产的实际变化情况,实现“滚动式”的震害人员、财产损失预测。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长江下游地区南京、苏州、常州、徐州、泰州、盐城、扬州、无锡、镇江、张家港、连云港、启东、常熟、江阴、宿迁等15个城市的淤泥质粉质粘土、粘土、粉质粘土、粉质粘土与粉砂互层土、粉土、粉细砂和粗砂等七类新近沉积土共计275个原装土样历时3年的自振柱试验研究,给出了长江下游地区七类新近沉积土的动剪切模量比 G/Gmax和阻尼比λ与剪应变幅值γ变化的平均曲线的拟合曲线、包络线及其参数的推荐值。由于未见报道其他研究者对长江下游地区新近沉积土动力参数的系统研究,该研究成果有利于加深对该长江下游地区各类新近沉积土动力特性的认识,并对该地区各类工程建设的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且有利于推动长江下游地区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