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3 毫秒
1.
金庆民副研究员参加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组织的第三次南极考察活动,环球考察半年多,驻长城站77天,收集到丰富的极地研究实际资料,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新近载誉归来,受到全所和省市有关单位的热烈欢迎,本刊特将她的南极地质简介作一报导,以广新知。  相似文献   

2.
我校地球物理系邓世坤副教授将随同中国南极第 1 9次科考队 ,在 1 1月 2 0日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从上海出发 ,到达南极进行为期四个半月的科学考察活动 ,邓世坤将是我校第一位到达极地科考的教师。邓世坤长期从事工程与环境地球物理勘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在探地雷达技术方面有很深入的研究。他到达南极中山站后 ,主要用地球物理方法探测 1 5个位置冰川的厚度 ,了解冰川底下的地形 ,从而划分淡水冰和咸水冰的分界面。我国从 1 981年开始对南极进行科学考察 ,对南极研究的重点为全球变化的研究。南极冰层结构变化 ,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可…  相似文献   

3.
南极的热点是什么?几十年前,是揭示奥秘,开发净土,挖掘资源;今天呢,科学家们的目光投向了垃圾与污染,近20年来,一支又一支考察队,一次又一次探险,源源不断地涌向这块银白色的净土。令人忧虑的是,人们到达南极进行考察和科学研究的同时,却留下了一堆又一堆的垃圾。这垃圾,犹如一张洁白飘带上的点点污迹,给人以难忘的遗憾。翻开南极地图,发现在这块冰雪世界里,仍有片  相似文献   

4.
1会议概况‘自1969年日本南极科学考察队首次成功地进行了南极陨石的寻找和回收之后,迄今人类在南极地区发现和回收的陨石样品已超过1400N央,其中包括不少新的陨石类型和特殊的陨石样品,因此,有关南极陨石的研究已成为当今天体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及时反映南极陨石考察的最新发现和南极陨石研究的最新成果,日本自1976年起,每年定期由其国立极地研究所组织召开以南极陨石为中心的南极陨石研讨会,大会同时还涉及天体化学的其它相关领域。今年召开的第十八届研讨会从、93年5月31日至6月2日在日本东京举行。参加本欢会议的代表…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质科学院南极研究中心(南京)主任金庆民第三次赴南极考察,带领陆地地质调查组七名队员乘地矿部“海洋四号”考察船于1990年10月出发奔赴南极,历时191天,航程54418.9公里.先后对南极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格林威治岛、欺骗岛、半月岛等九个登陆区进行了详细而广泛的地质考察,测制了大比例尺地质图,实测6条地质剖面。采集各类分析测试样品近千件,重达一吨多,全面超额地完成了科考任务,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6.
今年,共有来自13个国家的65名环保积极分子参与"南极极地领袖力项目".他们将在极地探险家、环保领袖罗伯特·斯旺的带领下,展开为期两周的南极考察活动.此次"南极极地领袖力项目"团队由3名上海大学生及6名可口可乐中国系统员工组成.  相似文献   

7.
2017年5月,国家海洋局颁布《南极考察活动环境影响评估管理规定》,确立了南极考察活动环评制度及相关的监督管理措施。该规定确定了南极考察活动环评工作中归口管理制度、强制环评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等内容;但在术语使用、法律责任等方面可能存在不足,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规范相关术语、在《环评管理规定》施行后补充立法等未来我国进行南极科考活动、参与南极治理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2007年12月18日(一) 第一个广州南极旅游团 在南极探险记载中,1911年12月18日是第一位成功抵达南极极点的挪威探险家罗阿德·阿蒙森离开极点的时间.时隔96年的2007年12月18日,我们在世界的尽头乌斯怀亚登上了极地旅行邮船"乌斯怀亚号",也踏上前往南极旅程.一行25人中,最大年纪的59岁,最小的9岁,有9位女士.  相似文献   

9.
<正> 1982年,随着北极研究的稳步开展,南极地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三个大的突破。第一个国际极地年一百周年纪念日、第二个国际极地年五十周年纪念日以及国际地球物理年廿五周年纪念日都恰逢1982年。一百年前,11个国家参加了北纬地区的地磁和大气研究,美国在阿拉斯加的巴罗角和加拿大的莱迪弗兰克林湾建立了基地;五十年前,Byrd南极探险在第二个国际极地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十五年前的国际地球物理年,12个国家开始研  相似文献   

10.
普里兹湾是南极科学考察和海洋环境研究的重点区域之一。本文对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在普里兹湾及其周边海域获取的3 个短柱样品进行了粒度、210Pb、常量和微量地球化学元素等测试分析,探讨了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普里兹湾及周边海域沉积物沉积速率为0.05~0.18 cm/a,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等垂向变化不明显,研究海域近百年来沉积物中主要重金属元素的来源无大变化。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与多种物源指标的相关性显示其主要来源于南极大陆陆源物质的输入。样品粒度分布显示了其具有典型的冰筏沉积的特征。研究结果是普里兹湾环境基线的重要组成,为我国南极海洋科考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垃圾如山。目前全球年产垃圾已达100多亿吨。重视垃圾人类在不断文明进步,也无时无处不在产生垃圾。凡有人迹所到之处,都有人类活动而产生的垃圾。几十年前,南极还是圣洁的净土;近20年来,在人类考察和科研的同时,给这片雪原留下了一堆  相似文献   

12.
吴立金 《环境》2006,(5):72-73
人迹罕至的极地环境正在遭受有机污染物的威胁.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路线正走向地球两极.据有关科考研究显示,南极的企鹅、北极的爱斯基摩人的体内,均发现了有机污染物质的踪迹.  相似文献   

13.
南极的化石     
<正> 据1982年春季号《Earth Science)杂志报道,1981年冬天,一个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极地研究所的W.J.津斯麦斯特领导的考察队在南极发现了有袋目动物化石,从而进一步证实了冈瓦纳古陆的存在和大陆漂移学说。  相似文献   

14.
南极是地球的最后一块净土,覆盖其70%表面的冰川保持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守护着人类的家园。但是,从最初的科学考察到现在的南极旅游,人类涉足南极的活动逐步增多,特别是2008年1月12日澳大利亚商用旅游航班抵达南极后,持续不减的南极旅游热由于这种新到达方式的出现而继续升温。因此,对南极的环境保护以及相关损害责任制度的设立又重新有了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我们研究了南极旅游在给南极的野生动物带入人类相关病原体方面的可能作用.我们从8种鸟类中收集并分析了233个粪便样品.这些样品来自于南极半岛6个经常被旅游者光顾的地点.每个样品都被用来寻找潜在的来源于人类的病原体空肠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 jejuni),沙门氏茵(Salmonella Spp.)和耶尔森氏茵(Yersina Spp.).在所有的样品中均没有发现上述细菌.我们的结果表明迄今为止的南极旅游业达到了不给南极地区带来病原体的目标.不过,要证明这一点,对南极永久定居点附近区域的进一步调查就显得相当紧迫.  相似文献   

16.
净土在脚下     
马霁鸿 《环境》2002,(9):34-35
如今要找到一片原态的净土,真有点像登天一般困难了。稍微关心一点环境状况的人,无不在深深忧虑着,污染日甚的地球,明天还能不能得到古老太阳鲜红的沐浴。你瞧,被称为冰清玉洁的这颗星球的三极——南极、北极、喜马拉雅山,业已洒落了“现代文明”的阵阵污尘。多少日夜,生活在极地的天使、绅士企鹅,顾不得了天使风仪绅士风度,或者孑然垂首犯愁,或者双双相拥饮泣,或者干脆集体行动决然“自义”。人类所生存  相似文献   

17.
神奇的南极     
南极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受人类影响最小的大陆。对许多人来说,南极是陌生而神秘的。由胡胜利同志翻译的这三篇文章撩开南极面纱,向我们介绍这个神奇的世界。关于世界上最大荒野的诸多事实最高,最冷,最干,风最大的大陆:南极是地球上最干的大陆。极地高原的降水量可以与热带的沙漠相堪比。南极是地球上最冷的大陆,1983年曾经在澳大利亚南极区域的东方站记录到的最低温度是零下89.6℃。南极是地球上风最大的大陆。在重力作用下,风沿着海岸坡吹。记录到的下降风的极端风速达320公里/小时。南极在地球上是最高的大陆,平均高度达2300米(…  相似文献   

18.
正记者从中科院获悉,我国科考人员乘坐"雪龙"号在海洋边界层走航观测中发现夏季北冰洋大气汞循环的独特现象,经分析认为,夏季大气化学过程将导致北冰洋汞污染加剧.中科院所属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极地环境研究室谢周清课题组一直依托我国极地破冰船"雪龙"号,建立船基  相似文献   

19.
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的消长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1989年安西极旱荒漠自然保护区进行了首次全面的综合考察,为了解1988年以来保护区鸟类资源的变化及其原因,2002-2004年又4次调查了该地区鸟类的种类及数量。15年来安西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变化明显。鸟类种类新增加31种(其中甘肃新记录3种),但同时减少了36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由原来的18种下降到16种。与1988-1989年相比,2002-2004年春季和夏季鸟类数量下降,秋季数量增加;各个季节的优势种的种类和数量都发生明显变化。影响安西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鸟类迁徙和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20.
秦大河     
正秦大河,冰川学家和气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是中国徒步横穿南极第一人,长期研究冰冻圈科学与全球气候变化,创建了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989年,当时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所(现中科院西北研究院)工作的秦大河,受中国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派遣,参加由中国、法国、美国、原苏联、英国、日本6个国家的6名科学家和探险家组成的"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在这次南极考察中他以科学家的身份参加,主要承担南极冰盖现代冰川冰面特征、雪层剖面观测和采集雪样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