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建核电站风险信息沟通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桂珍  吕永龙 《环境科学》2013,34(3):1218-1224
随着我国近年核电产业的迅速扩张,核风险管理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甚至争议的热点.核风险沟通是核突发事件预防、应对及恢复的关键要素,对核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对如何与核电站周边风险群体进行有效沟通还知之甚少.为弥补这个缺憾,作者走访了山东海阳在建核电站相关管理人员并对周边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他们对核电发展的态度.文章描述了风险沟通的基本框架,意识到公众信任和信息公开的重要性.结果发现我国核能发展决策是由政府部门、核能企业和科研院所组成的"铁三角"主导的,受访者获取核信息的最主要途径是媒体,相对于其它渠道,超过51%的公众更相信政府发布的信息,更多受访者不愿意接受核风险和反对在当地建设核电站.最后提出了有效风险沟通的基本原则.研究结论对未来核电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对利益相关方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通过调查公众对核电及核安全的认识、态度和相关行为,分析公众对核能态度的现状和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为相关政府部门和核电营运单位提出建议。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随机调查985名公众,用SPSS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超过2/3的调查者表示不能了解到或很难了解到核电相关知识;半数以上公众表示对核风险存在焦虑;公众支持国家建设核电站但又不愿意核电站建设在自己的居住地;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居住地对于核能的认知度、焦虑度、信任度、接受度存在显著影响。结论表明,公众对于核风险的焦虑程度比较高,且不同人群对核能态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针对核与辐射事故防范与安全战略措施研究问题,介绍了中国核与辐射安全现状,分析了核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最大限度降低公众辐射受照水平,保护公众的身体健康与生活环境,要确保核的应用与辐射安全,中国已将核与辐射安全纳入国家安全的公共安全体系,并进行战略规划研究。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核与辐射安全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了核与辐射事故防范和救治的发展目标,相对应的提出有关核与辐射事故防范与救治安全战略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4.
《环境》2011,(4):54-55
近期,日本9级地震和海啸造成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日本政府积极应对,努力控制事态发展。核电安全一直备受关注。此次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后,引起各方面的关注,有人担心我国的核电站会不会发生类似事故。  相似文献   

5.
《环境》2016,(10)
正这个夏天,来自重庆大学的研究生张永超成为中国广核集团(下称"中广核")第50万名参观者。在大亚湾畔,张永超和一些公众参观者与往日"神秘"的核电基地来了一次亲密接触。自1987年8月7日中国大陆首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开工建设,核电开始进入公众视野。为了让公众对核电有一个科学的认知,中广核从核与辐射信息公开、常态化新闻发布、大规模公众  相似文献   

6.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大地震,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事故,国际普遍认为在6级以上。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使人们对核电站的安全更加担忧,事故发生后,全国各地甚至发生了担心海盐受辐射而抢购食盐的现象。本文可使广东省公众对福岛核泄漏事故有更清晰的了解,提升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7.
本期话题: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以后,欧洲民众再次走上街头抗议建设核电站:德国本已延长核电站运营的计划被迫暂停;瑞士第一个站出来声明停止核准核电站;几乎所有的拥有核电站的国家都在进行安全检查……中国的反应也是自从建设核电站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态度甚至远远超过20多年前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这一次,中国"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对核设施进行全面安检"。而此前,中国正在研究修订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并计划大量增加核电的投入。同时,在日本核电站出现泄漏之后,3月11-17日,与核电相关的上市公司如东方电气、中  相似文献   

8.
施仲齐 《环境科学》1993,14(3):47-51
介绍了国外核供热站安全评价和潜在事故环境影响估计.根据我国拟建中200MW核供热站潜在事故后果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商用核供热站靠近城市不会给公众带来不适当的风险.此外在我国和国际核安全法规和导则框架内还讨论了核供热站的应急计划和选址准则.由于核供热站的高安全水平,在其周围不需要场外应急撤离计划,人口分布不应是核反应堆选址的决定因素.但从尽可能合理低的辐射防护原则考虑,建立约2km半径的限制发展区和必要的环境辐射应急监测及应急通讯则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九大提出推进绿色发展,要壮大清洁能源产业,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核电作为一种优质清洁能源,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然而,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我国公众对核电的接受度大幅降低,甚至谈"核"色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核电事业发展。近年来,我国积极出台《核安全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和保障核电站的安  相似文献   

10.
《环境》2011,(8):54-55
核电站发生严重事故进入场外应急状态时,核应急管理部门将会根据当时事故情况组织周围公众采取如下一些有效的防护措施:隐蔽隐蔽,在应急响应时,迅速进入砖或混凝土结构的房屋内,关闭门窗和通风系统,以避免或减少来自烟羽和地面沉积的外照射、吸入内照射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是一种比较容易采取的代价较小、在事故早期可能非常有效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1.
核电站事故导致人们产生恐核心理,对建设核电站过多的疑虑,如此会阻碍核能源的利用和发展。正确认识核电,通过提高技术设备和管理水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我国改变能源结构必须积极发展核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所需的能源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刘书田 《环境保护》1990,(11):21-24
核电站的辐射监测是核环境科学中的一个应用性课题,该课题涉及面广,综合性较强。鉴于国外核动力堆运行已有4000多堆年,积累了较丰富的辐射监测资料和经验。借鉴国外核电站的辐射监测经验,无疑对我国的核能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核电站环境辐射监测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
<正>核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是我国主要电力来源之一,对优化我国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核能事业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涉核项目的公众沟通工作也面临新的形势。近些年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核电企业、行业协会、媒体等对涉核公众沟通工作日益重视,也做了大量的涉核公众沟通工作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4.
《环境》2008,(12)
地下核电站 目前所说的地下核电站,是把反应堆和控制系统建在石质或半石质地层中的中小型核电站。据分析,这种地下核电站至少可保证运营中不危害周围环境,不发生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那种浩劫式的事故后果,而且便于封存寿终正寝的反应堆,减轻地震对核电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环境》2008,(4):50-51
地下核电站 目前所说的地下核电站,是把反应堆和控制系统建在石质或半石质地层中的中小型核电站.据分析,这种地下核电站至少可保证运营中不危害周围环境,不发生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那种浩劫式的事故后果,而且便于封存寿终正寝的反应堆,减轻地震对核电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环境地学     
X141 X591 9703237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和核电站选址核废料处置的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问题/刘传正(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研究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一1997,24(2)一32~34,38环信P一勿 全面讨论了重大工程选址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动态,简述了核电站选址和核废料处置的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问题,对工程建设后地质环境的稳定性或敏感性给予了关注。介绍了国际原子能机构1982年发表的核废物深部地质处置库选址要考虑的一些因素。迄今我国还没有制定出完整的核废物处置库的选址规范,作者提出了在选址工作…  相似文献   

17.
刘勇 《环境》2010,(9):46-47
核电站的运行,将不可避免地产生放射性废物,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废物。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环境管理体系,尽量减少放射性废物的产生,减轻核电站对公众和环境的影响,是大亚湾核电运营公司自成立以来,积极努力和探索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环境》2015,(10)
<正>微信摇一摇,创意启动核电科普志愿队;故事分享,"遇见大亚湾"的美好;参与式体验,与核电站亲密接触……8月7日,大亚湾核电基地第三届"8.7公众开放体验日"活动落下帷幕,覆盖周边社区居民、学生、核电家属、媒体等各个群体的100余名核友相约大亚湾,深度对话,参观体验,并组建了核电科普志愿队。本届活动主题是"我是核友,我为核电科普代言",广泛征集到  相似文献   

19.
<正>本文选自美国核管理委员会《核监管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手册目录表介绍规则制定许可退役和许可证续办高放废物环境影响请愿安全问题的报告执法公众集会《信息自由法案》的要求一般来往信函其它附加信息介绍在美国核管理委员会(NRC)的活动中,公众参与是公平、有力地监管核工业的基础。美国核管理委员会(NRC)承认公众对正确管理核活动的兴趣,并为公民提供了公开发表意见的机会。美国核管理委员会(NRC)力图在管理过程的早期引入公众参与,这样就能切实地及时解决可能会对社区造成影响的安全问题。在向公众保证NRC正在对核安全做出稳  相似文献   

20.
环保部日前向媒体通报2011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主题旨在唤起社会公众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清醒认识和自觉行动,强调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和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