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大国,也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2003年,全国商品能源生产总量为16.03亿吨标准煤,比2002年增长11%,其中:煤炭产量16.67亿吨、原油产量1.7亿吨、天然气产量345亿立方米,2003年,发电量1.9万亿千瓦时,比2002年增长15.5%,2003年底发电装机容量为3.85亿  相似文献   

2.
山西是我国煤炭的主要产地,煤炭的开发已经历了约二千多年的历史。然而,新中国成立时,全省的煤炭产量仅为267万吨,直至1978年,全省的原煤产量才增长为9825万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省的原煤产量达到了2.46亿吨,比十年前增长了1.5倍。十年来,全省累计生产原煤17.6亿吨,比建国以来前29年的原煤产量多5.8亿吨。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山西煤炭采出量的增长,煤炭矿区的环境污染日趋加重,新的污染源还在继续增多。诸如煤矸石的自燃、瓦斯的排空、煤泥水与矿坑水的外排等,严重损坏着山西煤炭矿区的环境质量。总结回顾煤矿十年环保工作发现,这些新增长的污染源与煤矿开采煤  相似文献   

3.
煤矸石:是煤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据统计,我国煤矸石历年累计堆存量已达30多亿吨,以后每年仍将产生0.15-0.2 Gt煤矸石。这些煤矸石长期堆放于地表,不仅大量侵占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而且破坏矿区及周围的生态环境。对煤矸石进行综合利用,使其变废为宝,这对于节约资源,改善环境,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资源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皖北煤电公司刘桥一矿煤矸石烧砖实践情况,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4.
环境保护是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的研究课题,煤矸石制建材和环境保护有什么关系?有,而且关系很大!为了说明这一点,从全国的发展形势谈起,并研究它的发生、发展和相互关系中的规律,为人类造福。为了到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必须解决能源问题,增产煤炭。据煤炭部规划,煤炭产量要翻一番,即达到12亿吨。为了提高煤炭质量,减少运煤能耗,合理利用煤炭资源,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必须增加洗煤数量。因此,煤矸石特别是洗矸数量将成倍增加。目前煤炭产量为6.2亿吨,煤矸石约6000~7000万吨,还有80%以上没有利用,堆占农田、山林,污染环境。今后如不加紧有效利用,将影响煤炭工业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构建煤炭环境外部成本核算框架,采用环境价值评估方法,对煤炭生产、运输及利用环节环境成本实物量及价值量进行核算,最后得到煤炭的环境外部成本,以2010年为核算基准年,得到煤炭在生产、运输和使用环节中产生的环境外部成本分别为2185.95亿元、631.18亿元及2655.37亿元,吨煤成本为67.78,44.68,85.04,总环境外部成本为5472.50亿元,吨煤成本为197.40元.  相似文献   

6.
《科技日报》主持评出了“中国环境保护十大科技难题”,其中之一为“研制开发工业固体废弃物的集约化、产业化、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我国统配煤矿年产煤矸石1亿多吨,历年积存量近16亿t以上,占地约1.3万ha。显然,煤矸石是我国排放量最大的工  相似文献   

7.
煤矸石的危害性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煤矸石是煤炭生产和洗煤过程中伴生的一种固体废弃物,废弃的煤矸石污染水体、空气和土壤,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煤矸石又是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再生资源,其矿物特性和理化性能决定综合利用途径,对煤矸石的组分和性质进行分析、评价,有利于选择最佳资源化方向.  相似文献   

8.
<正>2013年全国煤炭产量完成37亿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煤炭产量完成37亿吨左右,煤炭产量由前10年年均增加2亿多吨,首次降至5000万吨左右。2013年全国煤炭消费量36.1亿吨左右,煤炭消费增幅由前10年年均增长9%左右大幅回落至2.6%左右。然而企业存煤仍处高位。预计2014年全国煤炭产量仍将呈现小幅增长,市场总量宽松、结构性过剩的态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9.
随着工业的发展,所排出的固体废物将会越来越多。在工业废渣中,煤炭部门的工业废渣排放量居第一,而其中主要的、大量的工业废渣是煤矸石,它的排放量达到原煤产量的10%—20%。目前我国历年积存的煤矸石已达16亿t以上,每年新增煤矸石约1亿多吨。煤矸石弃置不用占用大片土地,而且污染水体、空气,破坏生态环境,给人类造成灾害。  相似文献   

10.
煤矸石作为煤炭生产中产生的一种废渣,其产量在总的煤炭产量中约占30%,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加强煤矸石的治理与综合利用刻不容缓。本文主要探讨煤矸石的治理与综合利用措施,以期能够对煤矸石的良好利用提供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摘要:煤矸石是煤炭开采、洗选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有污染的固体废弃物,是我国目前排放量最大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之一。对于大量堆放的煤矸石,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的环境危害,也浪费资源、本文通过对煤矸石综合利用的现状进行分析,阐释了煤矸石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和改善煤矸石综合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煤矸石是煤矿建井和生产过程中排出来的一种混杂岩体,其数量约占煤产量的10-20%。全国每年煤矸石排放量约为1亿吨,占全国工业废渣排放量的1/4,累计积存量已达12亿多吨,占地5万多亩,煤矸石不仅占用大量土地,更为严重的是由于长期堆积,极易引起自燃发火,排放出大量有毒、有害气  相似文献   

13.
神东煤炭分公司是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骨干煤炭生产企业,负责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内蒙古南部、陕西省北部交界地带神府东胜矿区,以及山西省保德煤矿的开发建设。公司已取得矿权开发总面积661平方公里,总地质储量89.9亿吨。截至2007年底,共完成投资288亿元,建成特大型现代化高产高效煤矿10个(11个矿井),以及洗选加工、外运装车、设备维修等配套设施.形成千万吨矿井群的生产格局,建成国内第一个亿吨级现代化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煤炭产量的增长,煤矸石的排出量不断增加。据多次全国调查资料统计,截至1991年底,我国煤矸石的排出量已达22亿吨以上,占地17万亩,并且每年继续排出的煤矸石达1.3亿吨,占地约1万亩。因此,综合利用煤矸石,减少土地占有量,变废为宝,保护环境,势在必行。煤矸石不是单一的岩石,而是含碳物和岩石的混合物。由于贮存于不同年代的地层中,其化学成分和性能亦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煤矸石的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非粘土矿物。常见的有磁铁矿、金红石、云母、有机物等。其有机物的发热量一般在3350大卡/于克至6280大卡/干…  相似文献   

15.
煤矸石是煤炭开采、洗选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又是可利用资源。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每年产生的煤矸石、煤泥等固体废物约0.14 Gt,是目前我国排放量最大的工业固体废物。全国已累计堆存煤矸石30多亿吨,占用土地12000 hm~2。矸石山林立,已成为中国煤矿的主要“标志”,给环境带来很大危害和污染。  相似文献   

16.
我国煤炭资源、生产与环境概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一次能源.2005年全国煤炭产量21.9亿吨,占世界的37%,占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75.9%、消费的70%.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和消费格局难以改变,随着煤炭增长方式的转变、煤炭用途的扩展,煤炭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明确提出了"要大力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坚持以煤炭为主体,以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战略,进一步明确了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一、固体废弃物产生状况(一)全市情况徐州市参加统计的企业582个,1990年共产生各类工业固体废弃物638.9万吨,主要是煤矸石、炉渣、粉煤灰、冶炼废渣、化工废渣、尾矿等。其中产生量最大的固体废弃物是煤矸石。煤矸石来自15个大中型煤矿,平均年产生量200多万吨。“七·五”期间全市煤矸石产生状况及处理处置综合利用状况见表1。  相似文献   

18.
正一、概述(一)农业固体废弃物概述中国是世界农业生产大国,农业固体废弃物产出量巨大,每年约产生农业固体废物40多亿吨。其中:农作物秸秆约7亿吨,牲畜粪便约26.1亿吨。一般意义上的农业废弃物,主要是指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种非产品产出。从生产角度分析,农业固体废弃物是农业生产和再生产链中资源投入与产出在物质和能量上的差额,是资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物质能量的流失份额。从资源经济学角度上看,农业  相似文献   

19.
数字     
900亿吨 当前,我国能源结构已经到了亟待调整的时期。根据预测,我国煤炭剩余可采储量为900亿吨,可供开采不足百年。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煤炭的开发必然引起地表塌陷、地物破坏和矸石山占地等污染,坑口电站和各类工厂还严重污染矿区大气、水源和景貌。统括地说,矿区环境污染可分为大气污染、地表特征破坏、水源污染和工作环境的恶化。矿区的煤矿、电厂及各类工厂构成矿区的主要污染源。它们均以不同方式污染环境(如表一)。据八四年调查开采一万吨煤炭平均要塌陷0.14万立方米。而仅八三年一年,全国就抛出约1亿吨井工矿煤矸石,剥离约6亿吨露天矿岩土。显然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煤炭产量不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