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2.
为填补我国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大气颗粒物滤膜介质质控样品空白,保障颗粒物组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客观、真实地反映我国大气颗粒物中金属元素的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以大气颗粒物中常见的铅、砷2种元素为代表,研究制备了大气颗粒物滤膜质控样品,利用实验室比对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各级各类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共119家实验室开展实际应用和验证。结果表明,研制的滤膜介质中2种元素的均匀性与稳定性较好,符合能力验证样品的要求。参加比对实验室铅、砷测试结果的精密度与标准方法一致,统计得出的稳健均值与样品制备浓度接近,表明研制的滤膜样品应用效果较佳。该滤膜制备成本经济、可操作性强,可考虑将其作为日常监测中颗粒物金属元素分析的质控样品使用。实验室比对评价结果显示,铅、砷的满意率分别为86.6%、80.7%,可见我国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大气颗粒物中铅、砷2种元素检测技术水平整体较好。  相似文献   

3.
简述了国内、国际细颗粒物比对监测工作的概况,对南通市细颗粒物比对监测工作进行了分析,对目前细颗物比对监测过程中存在细颗粒物污染状况对数据有效性的影响,以及温、湿度对自动监测数据的影响等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筛选国内外12个制造商的玻璃纤维、石英、特氟龙、聚丙烯、乙酸纤维、硝酸纤维和混合纤维等7类材质34种滤膜,测定滤膜中的铍、铬、锰、钴、镍、铜、锌、砷、钼、镉、锡、锑、铊和铅等14种元素含量,探讨不同材质滤膜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布,采用大气固定源污染物排放标准中项目限值和分析方法标准中质量控制要求,对铜、锌之外的12种元素进行适用性评价。结果表明:玻璃纤维滤膜比其他材质滤膜中无机元素的质量分数高1~5个数量级,进口玻璃纤维滤膜中铬、镍、砷、镉等4种元素质量分数高于多数国产玻璃纤维滤膜,国产A、H玻璃纤维滤膜中14种元素质量分数相对较低;仅混合纤维滤膜中镉、铅的测定值浓度低于最严标准限值的10%,玻璃纤维滤膜之外的其他材质滤膜均能满足监测其余10种元素的本底需求。  相似文献   

5.
以欧洲环境空气质量及清洁空气指令为基础,从标准限值、监测点位布设、监测方法等多个方面,对欧洲大气颗粒物标准及监测体系进行了综合阐述。由极限值、目标值、暴露浓度限值、评价上限和下限等构成的标准限值体系协同作用,将欧洲大气颗粒物浓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大气颗粒物监测点位布设方法遵循基本布设原则和最少点位数及AEI计算要求的详细规定;在颗粒物监测方法上,参比方法和等效方法并存,近年多种方法的应用情况也有所变化。通过对欧洲大气颗粒物标准及监测体系的综述,以期为中国大气颗粒物监测管理提供先进思路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大气颗粒物监测分析及今后研究课题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概述了 PM1 0 和 PM2 .5今后的研究方向。目前我国尚未开展 PM2 .5的常规监测 ,PM1 0 的自动监测中尚存在一些技术问题 ,且尚未公布 PM1 0 自动监测的技术性标准 ,为了满足各级环境监测站的工作需求 ,在附录中介绍了国外关于PM1 0 和 PM2 .5的监测仪器和方法标准 ,并介绍了 2 0 0 0年日本颁布的 PM2 .5自动监测技术规定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国内外大气颗粒物标准样品体系构成及制备技术,分析了我国大气颗粒物标准样品存在的种类和目标组分单一、研制技术薄弱等问题。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和考虑我国需求和研究能力的基础上,提出了拓宽大气颗粒物标准样品基质和污染物种类、完善标准样品体系、加强合作与科研投入、逐步攻克研制技术难点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大气颗粒物中铅污染来源解析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年来,我国大气颗粒物中铅的污染比较严重,其来源比较复杂.大气颗粒物中铅污染来源的解析比较成熟的主要有同位素丰度比、无机多元素分析、质子微探针技术等方法,而序列提取、化学形态分析等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  相似文献   

9.
水环境手工监测质量核查技术对监(检)测机构高质量发展和环境管理部门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针对新疆水环境手工监测质量核查工作现状,提出了资料核查、现场核查、质控考核和现场比对核查4种质量核查方式及其核查重点。并根据管理部门需求对4种质量核查方式相结合或分别进行核查的技术要求进行分析,以期为管理部门全面评价监(检)测机构数据质量和减少重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同实验室藻密度监测数据的可靠性,现场采集了藻密度样品,处理为现场平行样和实验室前处理后平行样2种,分别由5家实验室的6名技术人员开展检测分析。参考相关技术规范要求,结合其他领域相似工作的成功应用案例,采用Z比分数法对分析结果开展藻密度实验室间比对。结果表明,数据的相对偏差均符合技术规范要求;对藻密度进行数据直接比对和对数转换后比对,各实验室对现场平行样和实验室前处理后平行样的检测结果均为合格;分析方法原理导致藻密度手工监测的绝对数值偏差较大,对当前的太湖水华预警工作适用性不高。  相似文献   

11.
PM2.5手工监测技术要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重量法为原理的手工监测法是国内外监测环境空气PM2.5质量浓度的标准方法,在空气质量监测中具有重要应用。该文以2012年跨4个季度近150 d的PM2.5手工监测实际操作经验为基础,重点探讨了手工监测法各环节的监测技术要点,如手工监测采样器的操作技术、滤膜种类的选择及前处理要求、滤膜更换技术、滤膜平衡和称重条件、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技术等,以期为推广PM2.5手工监测法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阶段大气污染呈现以细颗粒物(PM2.5)及臭氧(O3)为代表的复合型污染,PM2.5的二次生成及区域性的大气污染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环境空气质量的关键因素。笔者分析了中国开展大气颗粒物组分监测网(简称组分网) 监测工作的紧迫需求,梳理了组分监测的工作目标,提出组分网与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网、背景站监测网、区域站监测网和光化学网等的联合运用,为污染防治提供精准支撑。研究了 组分网的业务组织:分析了目前技术体系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亟需开展的技术体系建设内容; 梳理了组分网工作内容、各方职责,提出了形成国家、地方及社会化服务机构联合参与的工作机制; 借鉴美国大气颗粒物化学成分监测网等先进经验,提出了加强科研与业务化的合作发展以及加强人才队伍培训等工作的重要性。总结了 组分网建设面临的重点问题,提出了监测网络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利用卫星遥感数据、气象观测资料和江苏省环境空气自动站的可吸入颗粒物的监测数据,对春季中国北方的沙尘暴过程对江苏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影响分析发现,沙尘暴所含的沙尘粒子在冷空气的引导下可能进入江苏,对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北方沙尘暴所携带的沙尘粒子是春季江苏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是预报空气质量异常偏高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4.
以无锡市为研究区,使用过境时间相近的哨兵2号Sentinel-2和Landsat8影像,综合使用NDSI、NDISI、MNDWI、LST等指数进行决策树分类,获得10 m高空间分辨率的土地利用分类结果和裸土分布,裸土提取精度达到94.13%。统计了无锡市与8个国控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点1、2、3 km缓冲区范围内的裸土分布情况,并与各站点监测的大气颗粒物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国控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点周边裸土面积对颗粒物浓度有较大影响,其中对PM10浓度的影响明显大于PM2.5;相比于1 km和3 km,2 km缓冲区范围内的裸土面积对PM10浓度的影响最大,建议环境管理部门重点关注无锡地区国控监测站点周边2 km范围内的裸土扬尘源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5.
水质监测是开展水生态环境评价、监管的基础性工作之一。随着对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要求的提高,人工水质监测与自动水质监测相结合的模式应用越来越普遍。以船舶为载体的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开展巡测,可实现高密度样品采集、检测及信息的实时传输,在长江泸州以下干流水域的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系统的应用可弥补常规监测断面间距过大、人工监测频次低、固定站房式水质自动监测站近岸取样等不足,对人工监测和自动监测形成有效补充;船载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能够实现定点、定深、定时监测,可以在河流污染带监测、入河排污行为的监管以及偷排行为的溯源、水污染应急动态监测等工作中发挥有效作用,既可应用于长江干流等河道较宽且水质可能存在岸别差异的河流,也可应用于滇池、太湖、丹江口等大型湖泊、水库水生态环境监管。  相似文献   

16.
污水中的颗粒物是COD在线监测仪在比对监测时出现较大误差的原因之一,就颗粒物对COD在线监测仪是否产生影响以及影响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COD在线监测仪的预处理系统去除颗粒物会带来比对监测的误差,并且随着颗粒物浓度增加,误差增大;预处理系统过滤器尺寸也会对比对监测的误差产生影响,针对同一浓度水样,孔径越大误差越小,针对同一孔径过滤器则水样浓度越高误差越小。  相似文献   

17.
Roadside PM10 has been monitored by Partisol® at three sitesin Sunderland between August 1997 and February 1998. The sites chosen were an inner city kerbside site; a roadside site adjacentto a dual carriageway on the outskirts of Sunderland with an openaspect; and a rural site.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a seasonal variation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ites in terms of monitored PM10.In the winter there is a po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ites whereas in the summer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are obtained. Of the sites monitored PM10 is consistently highest at the inner city roadside site. During the summer, exceedances of theU.K. 50 g m-3 standard (DETR, 2000) are associated with conditions suitable for the build-up of photochemical pollutionhowever during the winter period exceedances are recorded duringa variety of weather conditions.At the dual carriageway site PM2.5 has also been recorded and contributions to measured PM10 are 77% in summer and68% in winter. The results illustrate a number of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this study utilising the Partisol® andothers reporting results where PM10 has been monitored by TEOM®.  相似文献   

18.
以福州市西三环快速路某路段为实验靶区,利用微型环境检测仪采集路边细颗粒物(PM2.5)、亚微米颗粒物(PM1.0)和黑碳(BC)的空间分布样本,解析其在道路绿化带前后(绿化带前是指干道和辅道外边缘线位置,其他位置均视为绿化带后)的变化特征及原因。结果表明:(1)颗粒物浓度随着采样点远离干道而整体趋于递减,呈现BC>PM2.5>PM1.0的衰减率变化特征,且植被稠密的路边环境对应更大的颗粒物浓度降幅。(2)夏季绿化带后的颗粒物浓度降幅高于冬季,冬季绿化带后部分采样点的PM1.0和PM2.5浓度甚至有所抬升。在植被茂密的路边环境下,风自干道吹向绿化带情景的路边空气质量介于风自绿化带吹向干道情景和风平行于干道情景之间。(3)BC对交通变化的敏感性高于PM2.5和PM1.0,植被茂密的绿化带后的颗粒物浓度降幅会因交通强度的上升而增大。风自干道吹向绿化带时,绿化带对颗粒物的调节作用会随交通源强和季节的变化而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