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北江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测定了北江五个监测断面的底泥中重金属镉、铬、铜、铅、锌的含量,镉含量在11.7-76.0mg/ks之间,铬含量在46.5-112.3mg/kg之间,铜含量在62.0~173.7mg/kg之间,铅含量在148.7-491.0mg/kg之间,锌含量在303.3-1453.0mg/kg之间,这五种重金属含量均超出广东省土壤背景值和我国湖泊底泥中重金属的平均值.经计算,北江底泥中这五种重金属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89~0.99之间),表明其具有同源性.采用瑞典学者Hakanson提出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北江五个底泥监测断面的镉、铬、铜、铅、锌进行了潜在生态危害评价,其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均大于600,表明北江五个底泥采样断面的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均为很强. 相似文献
2.
对扬州古运河底泥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调查与评价。结果表明,古运河各监测断面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等级为轻微至强。经综合整治,2002年后古运河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较2002年之前显著下降。下游因曾经工厂聚集,污染程度高于上游,毒性系数较大的Cd和Hg的潜在生态危害始终排在首位。 相似文献
3.
西南涌流域近年来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为了解受重金属污染状况,对该流域底泥重金属污染水平与特征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西南涌流域底泥重金属污染程度与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西南涌流域底泥已不同程度受到重金属Cu、Zn、Pb、Cd、Cr的污染,与珠三角土壤背景值相比,西南涌流域底泥重金属Cu、Zn、Pb、Cd、Cr分别超标11.38、3.32、1.81、19.45、3.20倍;底泥中的Cu、Zn、Cr、Cd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615~0.964)。通过地累积指数法评价表明,西南涌流域底泥中的Cd为偏重污染,Cu、Zn为偏中度污染,Pb为轻度污染,Cr为无污染;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西南涌流域底泥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总体属中等,主要是由Cd的含量过高引起。 相似文献
4.
镇江内江底泥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镇江内江的底泥进行采集,测定底泥中的Cu、As、Hg、Cr、Pb、Cd、Zn、总磷、总氮、有机质的含量,采用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和相关性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底泥中重金属的污染水平、生态危害、分布特征和溯源。结果表明,(1)内江底泥中的重金属污染主要为Hg、Cd、As。各重金属单项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大小关系为Hg>Cd>As>Pb>Cu>Cr>Zn。(2)内江的整体生态环境受重金属的危害程度处在中等水平,重金属的生态威胁主要来自Hg,建议在达到强生态威胁程度的3#、8#、20#、21#采样点附近清理淤泥。(3)由重金属分布特征可知,湿地生态系统对重金属具有较好的吸附去除作用;在内江流速慢、死水多的地方易造成重金属富集;入江河口重金属富集也较明显;污染企业与重金属含量有直接关系。(4)由相关性探源可知,Cu、Zn、Cr主要来自于自然界,Hg、Cd、Pb主要来自于企业污水排放,As则来自于自然界和人为排放。 相似文献
5.
对苏南地区农村河塘底泥中重金属的污染物状况及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分别在镇江、宜兴和常州采集了农村居民生活区、农田附近和养殖厂周围13个底泥样品,对底泥中的5种重金属Zn、Cu、Cd、Pb、Cr质量比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利用Hakason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底泥中5种重金属对其所在水域的污染程度,对水域和周围环境造成的潜在风险影响.结果表明,苏南地区部分农村河塘底泥已受到轻度的重金属污染,部分采样点Cd、Cu和Zn已达到中度污染;不同类型底泥的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趋势为:居民生活区>养殖厂周围>农田附近. 相似文献
6.
对武江乐昌段由上游矿山废水排泄沟、中游霜降河和下游武江段3段水道底泥中Pb、Zn、Cu进行测定.结果表明,Pb的质量比为2.54×103 mg/kg、1.33×103 mg/kg和30.7 mg/kg,Zn的质量比为1.01×103 mg/kg、2.48×103 mg/kg和156 mg/kg,Cu的质量比为42.9 mg/kg、68.8 mg/kg和69.4 mg/kg.3段支水道底泥污染负荷指数(IPL值)分别是14.0、10.6和1.46,整个区域IPL值为6.19,达到极强度污染程度.Pb、Zn总体污染程度比Cu严重,对武江乐昌段及其下游地区存在潜在生态风险.指出,霜降河和废水排泄沟段底泥不能农用,需特别谨慎地疏浚、转运和处置,而武江段底泥则可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Hako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对京杭运河苏州段近十年来底泥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对其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京杭运河苏州段重金属为低生态风险等级,汞和镉为主要的生态风险因子,城区老运河段重金属生态风险指数最高。近十年来,京杭运河苏州段底泥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呈下降趋势,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9.
对南京市某垃圾填埋场的垃圾、土壤、植物、炉渣等样品中Cu、Pb、Cr、Zn、Cd、Hg、As、Sb、Mn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垃圾填埋场的填埋土中Cu、Zn、As3种重金属含量分别高出自然土壤背景值86%、250%,300%。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的污染状况为:Cd、As〉Hg〉Cu〉Pb〉Cr、Zn;Cd和As的毒性贡献较大,存在极高的潜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9年10月的调查数据对辽宁绥中海域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砷、汞、铜、铅、锌和镉)进行了研究。用单因子指数评价法对海水中的重金属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海水中的Zn、Hg含量均超过《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Ⅰ类海水水质标准。采用《海洋沉积物质量》(GB 18668-2002)Ⅰ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评价,表层沉积物中的As超标一倍以上。采用瑞典科学家Hkanson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评价,生态危害程度As>Hg>Cd>Cu>Zn>Pb。 相似文献
11.
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以巢湖龟山区为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文章系统介绍了水环境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比较了不同评价方法的优缺点。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法对巢湖龟山区沉积物中Pb、Cu、Zn、Cr等4种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巢湖龟山区沉积物中金属Cr有中度生态风险,Cu有轻度污染,Pb和Zn没有污染。结果也说明,对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评价需要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评价。 相似文献
12.
13.
用沉积物富集系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评估法对上海市黄浦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沉积物中Cd、As和Pb含量富集程度较低,Hg和Cu含量富集程度较高;其分布特征为上游段含量相对较轻,到中游段有所上升,至下游段含量又有所下降,整体呈钟型分布,重金属含量分布规律可能与苏州河对黄浦江下游沉积物的影响和黄浦江中游段有工业污染排放输入有关;河口与内陆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存在差异性,河口重金属含量明显下降;调查区37.5%的断面Hg含量潜在生态危害为中等;沉积物富集系数法可用来评价重金属累积程度,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则突出对生物有很强毒性的重金属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海南八门湾内布设15个调查站位,监测分析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污染来源及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r、Cd、Hg和As平均值分别为19.78 mg/kg、5.94 mg/kg、36.27 mg/kg、15.99 mg/kg、0.18 mg/kg、0.04 mg/kg和6.82 mg/kg;Pb、Cr及Zn,Cu与Cd、As可能具有相同或相似污染源;重金属污染程度以轻微生态危害为主,其次为中等生态危害及强生态危害;重金属Cd与Hg为主要潜在生态危害因子,潜在生态风险由高到低依次为CdHgAsCuPbZnCr。 相似文献
15.
Mishra VK Upadhyay AR Pandey SK Tripathi B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2008,141(1-3):49-58
Five heavy metals Cu, Cd, Mn, Pb and Hg were found in high concentration from three sampling sites located in Asia’s largest
anthropogenic lake Govind Ballabh Pant GBP Sagar. Concentrations of these heavy metals were measured in Water, bottom sediment
and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quatic macrophytes collected from the reservoir. Plants collected from the lake were Eichhornia crassipes, Azolla pinnata, Lemna minor, Spirodela polyrrhiza, Potamogeton pectinatus, Marsilea quadrifolia, Pistia stratiotes, Ipomea aquqtica, Potamogeton crispus, Hydrilla verticillata and Aponogeton natans. These plants have shown the high concentrations of Cu, Cd, Mn, Pb and Hg in their different parts due to bioaccumulation.
In general plant roots exhibited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heavy metals than corresponding sediments. A comparison between
different morphological tissues of the sampled plants reveled the metal concentration in following order roots > leaves. Analyses
of bottom sediment indicated the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Cd, Mn, Cu and Pb.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s were obtained between
the metals in water and in plants as well as between metal in sediment and in plants. Indicating the potential of these plants
for pollution monitoring of these metal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