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对城市地震次生灾害发生机理的分析,绘制了地震次生灾害演化的因果回路图和存量流量图。在此基础上借助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Vensim PLE,对城市地震次生灾害演化过程建立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模型验证及仿真,得出了不同防震抗灾能力下城市地震次生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情况,为城市防震救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 淮北市是以煤炭工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城市,是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这一地区若发生一次中强地震,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是巨大的。面对我国的地震形势和煤矿城市的特点,本文就如何做好这类城市的防震对策,减轻经济损失和减少人员伤亡进行探讨。 煤矿因地震而引起的灾害有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两种。直接灾害主要指地震振动造成煤矿地面、地下工程的破坏和人员伤亡;煤矿地下工程的地震灾害随深度而变化,一个7.8级地震,50m以上有不同程度的破坏,50m以下完好。同时地震引起了严重的如停水、停电、停提升、停排水等的次生灾害,还会诱发矿震和岩暴,造成冒顶,威胁井下作业人员的生命和设备的安全。  相似文献   

3.
马祖军  谢自莉 《灾害学》2012,(4):1-5,24
为了解城市地震次生灾害的演化路径及扩散机理,进而为城市防震救灾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通过对城市地震有关资料和文献的分析,确定出城市地震次生灾害演化系统贝叶斯网络的节点变量及取值范围,并根据节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构建出贝叶斯网络结构图。通过对国内外典型震例中的16个受灾城市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获得网络结构各个变量的条件概率。结合贝叶斯网络推理知识,利用贝叶斯网络工具箱分析了在相同的地震输入变量、不同的控制输入变量取值条件下,各类城市地震次生灾害的发生概率。算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应急管理水平对城市地震各类次生灾害的发生概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我国许多城市和人口稠密地区位于地震易发区,地震给这些城市和地区带来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如1976年唐山地震、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地震易发区城市和地区的防震减灾基础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地震的直接灾害是由地震波在地表传播引起的强震地面运动造成的。为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轻未来地震可能造成的灾害,需要根据未来地震发生情况下的强震地面运动进行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加固。准确地预测未来地震发生时的强震地面运动是抗震设计和加固的重  相似文献   

5.
<正> 1 引论上二讲中已讨论明确,“城市不稳定性”是城市环境岩土工程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而城市的不稳定性则主要是由地震和地面变形引起的。1976年唐山7. 8级地震,使百万人口的唐山市顷刻之间变为废墟,死亡24. 2万人,损失达100多亿元,这一灾害使全国范围内造成谈震色变。地面变形是另一类面广量大的城市不稳定性问题,在我国也十分突出。如山区城市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城市的灾害风险也随之加大。据调查,中国70%以上的人口、80%以上的城市受到气象、海洋、洪水和地震等灾害的严重威胁。城市中的灾害有哪些呢?地震:在中国,74%的省会城市,62%的地级以上城市位于地震烈度7级以上的地区。有70%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海洋、洪水、地震等灾害严重的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7.
简要回顾了地震工程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工程结构抗震技术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对生命线工程和城市综合减灾以及提高城市防灾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水平提出若干意见,并对单灾种防御到多灾害综合防御体系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上海城市灾害分析与减灾建设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肖功建  韦晓 《灾害学》2001,16(2):70-75
随着人口越来越向城市集中,城市灾害日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针对上海市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现状,分析了这些城市灾害的主要特征及其潜在的致灾防患,并总结论述了上海市防灾减灾建设的措施和工作情况。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地震灾害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及对社会安全的冲击日益严重。因此,城市防震减灾已经成为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和地球科学机构十分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期特别介绍由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承担的《重庆市都市区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项目的实施为城市建设抗震设计、土地规划利用、重大工程选址和防灾减灾规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城市防震减灾及其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都吉夔  李远志 《灾害学》2001,16(4):49-52
城市是一个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交通、通讯的重要枢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城市人口、财产、建筑物更加密集,一旦遭受强烈地震袭击或波及,灾害损失将十分严重,加之,许多城市都处在地震的易发多发地带,地震对许多城市的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本文对防震减灾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城市避难场所是城市抗震防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我国避难场所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科学规划避难场所,规范有序推进避难场所建设,做好避难场所维护管理,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最大限度减少地震等突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12.
城市自然灾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绝大部分城市始建于1000~2000年以前,随着自然环境、地质地貌的改变,经常受到风沙尘暴、洪涝、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地面沉降、地震、海啸、海浸、酸雨、高温等灾害的侵扰。本文在对上述灾害分类阐述的同时,提出了防治城市自然灾害的三步骤,即在搞清灾害发生的原因及规律的基础上,进行预测性研究,进而采取工程措施,以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13.
《防灾博览》2009,(1):85-85
地震虚拟博物馆“话说地震”是中国数字科技馆的一个子馆,由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共同承担建设工作,由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承担维护工作。2008年5月21日地震博物馆正式上线。  相似文献   

14.
地震次生火灾虽是1种相对罕见的城市灾害,然其巨大的破坏力却逐渐引起广大城市防灾工作者的注意。为了有效防止和抵御地震次生火灾,构建了基于GIS的城市地震次生火灾仿真系统,用于辅助防灾工作者预测和评价城市地震次生火灾的发生、蔓延、扑救和破坏过程。该仿真系统由4个部件构架而成,包括空间数据库、模型库、仿真中心和结果输出。空间数据库组织和收集城市中与地震次生火灾密切相关的空间和非空间数据,为仿真系统提供基础的数据源;模型库是整个仿真系统的核心,包括了地震次生火灾过程中3个关键阶段的模型,即震后起火模型、城市火灾蔓延模型和震后消防扑救模型;仿真中心是仿真系统的运行中心,实现数据和模型之间的集成,并提供完整的仿真方案进行模拟,并以表格、图件和报表的形式输出各种统计结果。这些统计结果可为防灾工作者的防灾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灾害学》2021,(3)
地震-地质灾害链是多灾种的常见表现形式之一,由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逐级传递,往往导致灾害损失延伸放大,因此灾害链风险防范应成为减灾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多灾种风险因果传递的角度突出灾害链风险防范特征,针对防灾减灾、备灾、响应和恢复重建为全过程的综合风险防范特点,聚焦中国西南地区典型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链,整编梳理地震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的工程与非工程防范措施,解析识别灾害链各链节风险形成过程与防范关键节点路径,提出并构建了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链风险防范措施框架。该框架重点包括链节灾害传递阻断措施、承灾风险损失防控措施与减灾能力建设措施,以规避致灾因子危险性、降低承灾体暴露度与脆弱性、提升减灾能力为防范目标,针对关键节点路径,统筹工程与非工程措施,旨在分解区域灾害链因果传递风险。  相似文献   

16.
正2020年是唐山7.8级地震44周年。中国地震局系列地震科普图书精品创作工程之一——"抗震有话说:从结构抗震到城市抗震"科学系列图书之《越来越凶狠的隐形杀手——地震液化灾害》和《不怕地震的房子——控制建筑物的地震损伤》面世了。这是谢礼立院士团队创作的最新科普作品,本次还同步发行了这两册作品的科普折页。  相似文献   

17.
塌陷灾害与塌陷工程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主要由于人类工程活动而引起的塌陷灾害及塌陷工程学。叙述塌陷灾害给城市建设、工程建筑,生态平衡及社会环境等方面造成的严重后果。阐述塌陷工程学的内涵、研究内容、目的及研究方法,以及与岩石力学、结构力学,建筑设计、施工等工程科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地震虚拟博物馆"话说地震"是中国数字科技馆的一个子馆,由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共同承担建设工作,由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承担维护工作.2008年5月21日地震博物馆正式上线.  相似文献   

19.
储油罐在破坏性地震发生时常会引发火灾、爆炸、泄漏等重大次生灾害.对油罐危险源震害特性、油罐次生灾害的自然属性,及其与地震震害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理论地震影响场模型和油罐震害模型的建立方法;以研究区城市的油罐危险源为研究对象,阐述了一套基于GIS的油罐危险源地震破坏预评估系统的技术原理,以实现对城市油罐危险源地震次生灾害危险等级的预评估,为地震灾害防御部门震前快速预评估,指导油罐分布地区进行改造和重建和制定科学的抗震救灾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在全国重点抗震设防城市,如何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从而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更好地为城市建设保驾护航,是大家一直思考的问题。本期《市县防震减灾工作》将介绍陕西省西安市、宝鸡市地震局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