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民国年间河南灾荒现象异常突出,虽与当时整体气候背景及河南特殊的地理特征相关,但灾荒背后的社会原因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其主要表现为:一、社会经济乏力,百姓抗灾能力低;二、政治腐败,体现在政府的赋税名目繁多、政府官员失职渎职以及挪用、贪污河防公款等几个方面;三、战争与灾荒;四、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残酷掠夺。  相似文献   

2.
光绪年问的河南灾荒,其影响主要表现有三;一是造成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其次是导致人口数量和质量的下降,再就是对社会秩序形成冲击。  相似文献   

3.
清代宁夏地区是全国灾荒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灾荒的发生有其自然成因,但社会成因更为重要.环境破坏、粮储不足、吏治腐败、战乱频发等社会因素使人民丧失了抵抗灾荒的能力,人民饥馑潦倒,政府财政窘困,最终导致灾荒频发.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川东北地区的干旱、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范围广,灾情较严重,危害大。除自然因素外,各种社会因素对灾荒的严重程度也有直接影响。在军阀混战、赋税繁重、政治腐败、土匪横行的大背景下,政府防灾、救灾水平较为低下,民间赈灾杯水车薪,灾后恢复难度大。整体上防灾、救灾水平较低,人祸不亚于天灾。  相似文献   

5.
自民国迄今,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及学者分别从自然科学角度和社会历史角度对民国初年灾荒史予以诠释,依时间而言主要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依内容而言又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态势。其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诸如积累了一些资料、研究内容多样化等,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6.
近代华北灾荒频发,改革开放以来对其研究已有一定成果涌现,主要表现在对华北整体和各行政省份的灾荒史研究方面。但其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表现为研究状况严重不平衡、研究方法与理论把握以及史料收集与整理方面均存在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灾荒史被学者们逐渐熟悉并加以研究,二十多年来也取得了非常多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对中国近代灾荒史的研究现状作以陈述,对这些研究成果分别从整体性研究、区域性研究、扩展性研究三个方面作了学术回顾。  相似文献   

8.
李文海是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的拓荒者,他对该学科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重新起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此中因由,一方面是上世纪80年代史学的整体研究走向所致,另一方面也与李文海个人的史学理念、实践关系至密。李文海有关近代中国灾荒史的研究成果极为丰富,发表有系列独到观点,这主要体现在灾荒的成因、应对、影响以及灾荒学科价值等方面。在他的引领下,近数十年来我国近代灾荒研究取得了相当之进展,研究成果日渐丰硕,研究队伍日趋壮大。  相似文献   

9.
1928—1930年年馑前后陕西省由于受灾荒等方面的影响,出现了人口大量外流和涌入城市的现象,导致陕西省人口锐减,在全国人口的比例下降,性别比例失调,地理分布不平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这不仅是灾荒的影响,同时和陕西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虽然认知称谓名词跨语种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但是社会语言学历史上对它们的研究实属凤毛麟角。本文试图通过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英语中的认知称谓名词的特点做出详细分析,并尝试性探讨英语认知称谓名词的社会成因。  相似文献   

11.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民国前期(1912-1927)荆江两岸地区水灾频仍.在荆江两岸地区1912-1927年洪水灾害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一般统计方法和理论分析了这一时期洪水灾害的若干特征,即普遍性、连续性、积累性和区域性四个特征.对洪水灾害基本特征及其规律的探讨至今对于有效的进行水患治理与防治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民国前期(1912—1927)荆江两岸地区水灾频仍。在荆江两岸地区1912—1927年洪水灾害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一般统计方法和理论分析了这一时期洪水灾害的若干特征,即普遍性、连续性、积累性和区域性四个特征。对洪水灾害基本特征及其规律的探讨至今对于有效的进行水患治理与防治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论民国初年我国的政府救灾行政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作为国家行政要务的救灾,民国初年中央政府救灾机关是内务部,内务部的权力职掌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虽然其名义上作为中央一级专门救灾机构,但由于机构初设.经验不足,再加上其他诸多因素的限制,无论是部务还是权限与其他部门如财政部,农商部等都颇有纠缠.至于地方政府救灾机构,作为地方政府组织机构的一部分,虽属专管,但有兼管之嫌.一些专门的赈济机构,只不过有时囡灾于公署内暂设,事毕即行撤消.当时除了政府救灾机构外,还存在着具有亚政府色彩社会救灾力量.内务部与地方救灾系统之隶属关系相对自由,并从上到下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格局.总体而论,民国初年的救灾机构从中央到地方都比清末进一步完善,其业务范围也逐渐趋于稳定,但由于中央政权极不稳定,内阁更替频繁,致使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撤设变化较多,从而引起救灾机构的相形混乱.  相似文献   

14.
自民国迄今,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及学者分别从自然科学角度和社会历史角度对民国初年灾荒史予以诠释,依时间而言主要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依内容而言又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态势.其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诸如积累了一些资料、研究内容多样化等,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5.
民国初年,我国救灾的成效方面存在着相当的不足,并直接引起连带性恶性效果。影响民国初年救灾成效不佳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点,即:施政重点倾斜、社会动荡不安、政府救灾功能减弱等。  相似文献   

16.
民国初年我国救灾的主要特征有三:一是救灾主体多元化,这可从阶层、国籍、职业、身份等方面看出,总体上又可划分为政府和社会力量两个方面。至于救灾效能,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救济力量均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局限性。二是短效机制占主导,这可从救灾因素之临设性、救灾甚于防灾两点看出。三是社会过渡性彰显,无论是思想,还是机构、制度,都呈现出明显的新旧交错性,即社会过渡性。  相似文献   

17.
民国初年我国救灾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包括地方和中央的两级政府的财政拨款,和社会各界的赈济款项,特别是后者,活动十分活跃,社会影响巨大,在民初救灾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用。此外,外国政府、华侨等也参与了救灾活动,提供了资金,遇有灾歉积极援助。资金的分配一般是分批次进行,数额是以各地灾情的轻重程度来权衡分配,分配方案一般由各地区省府主管官员根据资金总数制定。民初我国救灾的资金筹措方式多样化,以及分配的批次手法,对今天我国救灾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