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民国年间河南灾荒现象异常突出,虽与当时整体气候背景及河南特殊的地理特征相关,但灾荒背后的社会原因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其主要表现为:一、社会经济乏力,百姓抗灾能力低;二、政治腐败,体现在政府的赋税名目繁多、政府官员失职渎职以及挪用、贪污河防公款等几个方面;三、战争与灾荒;四、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残酷掠夺。  相似文献   

2.
清代宁夏地区是全国灾荒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灾荒的发生有其自然成因,但社会成因更为重要.环境破坏、粮储不足、吏治腐败、战乱频发等社会因素使人民丧失了抵抗灾荒的能力,人民饥馑潦倒,政府财政窘困,最终导致灾荒频发.  相似文献   

3.
1932~1934年四川军阀混战与省内灾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国时期四川战争频发,灾荒频繁。战争与灾荒已经成为四川那个时期的两大显著特征。1932-1934年的四川军阀混战表明,战争能够直接或者间接的诱发及加重灾荒,并对灾后的灾民救济、生产力恢复等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灾荒对战争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助长作用。战争与灾荒之间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7,(6):115-121
在山东运河田野考察中,笔者在汶上县蜀山寺中发现一块明代碑刻,该碑内容虽为游记性质,但却对明清漕河水柜之一蜀山湖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记述。通过对水柜浅涸的研究,并结合百姓的现实生活,进而探讨当年山东发生的严重旱灾,分析中央、地方政府、区域社会的赈灾措施,以揭示传统中国灾荒对区域社会的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5.
李文海是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的拓荒者,他对该学科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重新起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此中因由,一方面是上世纪80年代史学的整体研究走向所致,另一方面也与李文海个人的史学理念、实践关系至密。李文海有关近代中国灾荒史的研究成果极为丰富,发表有系列独到观点,这主要体现在灾荒的成因、应对、影响以及灾荒学科价值等方面。在他的引领下,近数十年来我国近代灾荒研究取得了相当之进展,研究成果日渐丰硕,研究队伍日趋壮大。  相似文献   

6.
我国关于近代中国灾荒史研究的再起步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是灾荒史研究的发起者和中坚力量。其中以李文海先生、夏明方先生等为领军人物的学者出版了一系列关于近代中国灾荒的论文和论著。其中夏明方先生是近代中国灾荒研究的著名学者,在灾荒的缘起、发展、影响及官民应对等方面有着独到精辟的观点和全面客观的阐述。对于当代国内学界对于灾荒史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川东北地区的干旱、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范围广,灾情较严重,危害大。除自然因素外,各种社会因素对灾荒的严重程度也有直接影响。在军阀混战、赋税繁重、政治腐败、土匪横行的大背景下,政府防灾、救灾水平较为低下,民间赈灾杯水车薪,灾后恢复难度大。整体上防灾、救灾水平较低,人祸不亚于天灾。  相似文献   

8.
1928—1930年年馑前后陕西省由于受灾荒等方面的影响,出现了人口大量外流和涌入城市的现象,导致陕西省人口锐减,在全国人口的比例下降,性别比例失调,地理分布不平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这不仅是灾荒的影响,同时和陕西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近代华北灾荒频发,改革开放以来对其研究已有一定成果涌现,主要表现在对华北整体和各行政省份的灾荒史研究方面。但其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表现为研究状况严重不平衡、研究方法与理论把握以及史料收集与整理方面均存在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光绪年间的丁戊奇荒给山西社会造成严重影响,晋省平阳府尤重。基于平阳府碑刻和地方志材料,对当时的灾荒情况和赈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旱灾灾情时间长、受灾严重,并引发了一系列诸如抢劫、食人肉、粮贵物贱、狼鼠灾害等社会问题。在此期间救灾措施是多样的,分为官方救济和民间义赈两部分。朝廷、地方官员开展赈灾工作,各个县开展自救活动。造成此次旱灾的主要原因是战乱频繁、粮食储备不足,清政府救灾措施存在弊端等。同时也警示着人们要勤俭节约、储备粮食,政府应整顿吏治。  相似文献   

11.
厌氧/好氧运行方式对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序批式反应器(SBR)饱食-饥饿的运行方式对颗粒污泥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考察该作用的大小,采用小试SBR装置,按照厌氧/好氧(An/O)交替的方式运行,考察了强化饱食-饥饿效应对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研究发现,An/O方式运行的第7d,反应器内即有微颗粒出现,30d后该颗粒污泥系统趋于稳定.通过对典型周期内厌氧和好氧末期污泥中胞外聚合物(EPS)的测定分析,发现厌氧末期的胞外多糖(PS)由最初的13mg/g-VSS逐渐上升到后期的55mg/g-VSS,且厌氧饱食阶段的PS含量一直高于好氧饥饿段.在颗粒形成初期,好氧饥饿阶段胞外蛋白质(PN)的平均含量为10mg/g-VSS,大于厌氧饱食段的6mg/g-VSS;而在颗粒成熟阶段,好氧末期PN为13mg/g-VSS,厌氧末段为20mg/g-VSS.在整个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中,PS含量一直高于PN.由此可见,PS所具有的黏性作用在颗粒的形成中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An/O交替的运行方式会对SBR所特有饱食/饥饿效应起到强化作用,刺激微生物分泌大量的EPS,同时筛选出具有厌氧储存有机物能力的微生物,从而促进了颗粒污泥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在1941~1947年间,豫东泛区频繁发生的蝗灾具有数量多、范围广、危害大等明显特点.肆虐的蝗灾,不仅给豫东泛区的农业生产造成惨重的损失,而且引发了众多的饥荒.为防治蝗灾,当时的河南省政府制定了种种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对当今治理蝗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救荒是明代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为了保证荒政的顺利而有效地进行,明太祖从灾害防治到灾害赈济,从赈灾官员的选用到对吏治腐败的整治,都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法律条文。从这些法律条文中可以概括出明太祖的荒政立法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防灾与减灾中的立法;二、救灾中的立法。朱元璋通过荒政立法,一方面惩治了救灾中的腐败,提高了救灾的效率;另一方面也使灾民在自然灾害面前得到国家的救济,使社会生产力的破坏得以减轻,为明王朝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夏季东海北部近海鱼类群落结构变化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根据1964、1982、1999和2005年6月渔业生物资源底拖网监测资料,分析了东海北部近海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1964、1982、1999和2005年间,4次监测中出现的鱼类种类数分别为64、78、64和47种;4次监测中主要优势种类均为带鱼,但其资源量正逐渐降低;其它优势种类由20世纪60年代的底层优质鱼类,转变为80年代的中上层鱼类,随后转变为现在的群落结构简单、底层和中上层鱼类均较少的状况;鱼类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呈现由1964年到1982年升高,随后又逐渐降低的趋势;1964-2005年间鱼类群落长度谱变化状况表明,该海域内的鱼类呈现小型种类和小个体增多,大个体减少,且长度范围变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东海泥质区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分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GC/ECD内标法定量测定了东海近岸泥质区、远岸济州岛西南泥质区和冲绳海槽共19个表层沉积物样中21种有机氯农药的含量.结果表明,有机氯农药在所有样品中均有检出,东海泥质区已有人类污染物的明显记录.研究区平均总有机氯农药分布特征为沿岸泥质区南部>沿岸泥质区北部>冲绳海槽>济州岛西南泥质区.冲绳海槽中HCHs含量高且其分布特征显著区别于陆架泥质区,显示该区域这一污染物源可能与陆架区有所不同.(DDD+DDE)/DDT比值显示东海泥质区DDT类农药的污染物还比较新.与国内其他地区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含量相比,东海泥质区有机氯农药污染属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6.
祁彪佳的《救荒全书》是一部重要的通论式的荒政著作,这部论著包含了作者大量的荒政思想和主张,体现出了他对灾害救济的态度。他提出了荒政中用人的重要性,认为救灾"首要得人";同时认为"屯田垦荒、发展农业乃是千古救荒之祖";形成了"仓储备荒"、"兴修水利"、"御灾召祥"、"崇尚节俭"、"赈灾勿缓"等主要的荒政思想。这些思想是祁彪佳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传统荒政思想的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