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降低不安全行为导致事故的发生率,改善、提升安全培训方法,基于长期对行为安全管理的研究,结合事故致因“2-4”模型、案例教学、PDCA循环等相关理论,创新提出了以“事故—原因—培训”为核心链条的行为追溯安全培训法,分为事故收集、原因分析、培训实施3个步骤。同时深入挖掘案例教学中建构主义、结构主义、知识转化机制等理论,分析指出这些理论在安全培训中的应用方式,进一步丰富了行为追溯安全培训法的理论内涵,并在这一基础上引入安全经验分享,与事故案例分析一同扩充行为追溯安全培训法的核心链条为“事故/成就—原因—培训→行为”(Accident/Accomplishment-Cause-Training→Act),进而提出了新的应用框架和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2.
为减少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提高现场作业安全绩效,以案例教学和事故致因“2-4”模型(24Model)为指导,结合策划、实施、检查、处理(PDCA)循环理论,构建以事故-原因-培训(ACT)为关系链的行为追溯安全培训法,亦称ACT安全培训法。该方法将事故案例贯穿培训全程,发挥案例教学优势,利用事故致因24Model追溯导致事故的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的不安全因素,基于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并以有限空间作业课程培训体系设计实施为例,验证ACT安全培训法的实际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有限空间作业培训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参训人员数量及考核成绩均呈整体上升趋势,受训人员参与积极性及学习效果都得到有效提高,验证了ACT安全培训法具有良好的实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王文先 《安防科技》2004,(10):17-19
“安全工作大于天,安全责任重于山”。安全生产对我们矿山来说尤为重要。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行为安全管理模式理论认为“一切事故(事件)都是由于人的行为失误造成的,如能避免人的行为的失误就不会发生任何事故(事件)”。从事故致因理论上讲.造成事故的原因有人、机、物、环境与管理,但从根本上可归类于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轨迹交叉论认为造成事故的根本原因有人的失误和物的缺陷,而两者轨迹交叉时就可能发生事故。从对国内和本企业事故原因分析也说明了这一点。据统计我国因管理不善、违章指挥、违章作业与违反劳动纪律(即不安全行为)所造成的事故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启东市牢固树立“安全培训不到位是最大事故隐患”的意识,把安全培训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坚持依法培训、按需施教、重在实效。创新培训模式,强化培训监管执法,使安全生产培训工作得到了持续改进和加强,为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打下基础,事故死亡人数在去年大幅下降42%的基础上,今年1-6月份又比去年同期下降30%以上。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的霍桑实验引起了研究者对组织中社会因素的重视,引发了对组织气氛(organiza tional climate)及组织文化(org anizational culture)的研究热潮。在高风险组织中,“安全第一”是人们的共识,是其组织文化的显著特征。人们的安全态度、安全承诺以及组织对安全员、安全培训的态度等社会因素均影响安全绩效或不安全行为。由此形成了组织的安全文化(safety culture)研究领域。Coyle等人认为通过对安全文化中事故先行变量的评估,可以为事故预防提供一个有力的前摄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工作实践中,总结了提高安全培训效果的几种途径-加大事故追查力度,实施事故责任教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电化有形教育;完善培训教育规章制度,实施强制教育;剖析事故典型案例,实施例证教育;发动全体职工,实施监督教育;突出重点,实施专业培训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康恩胜  王文才  庞文娟 《安全》2020,(2):83-87,93
为了研究受限空间作业过程的事故特性和致因机理,指导人员有效辨识受限空间作业风险,采取正确的应急救援措施。对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发生的典型受限空间作业过程事故进行了统计,并根据行为安全“2-4”模型对事故致因进行了分析,改变了传统事故原因的分类方法。将事故致因从一次性行为、习惯性行为、运行行为和指导行为4个方面进行划分,将安全管理体系划分为事故的根本原因。结果表明,受限空间作业事故伤害主要来源于气体中毒或窒息,盲目施救是导致受限空间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基于行为安全“2-4”模型,提出从个人行为控制和组织行为控制两个层面的受限空间作业事故防控措施,对有效预防受限空间作业和救援事故,降低事故危害程度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各类生产事故,分析原因不外乎两类:安全意识低下,只重经济效益.不顾安全,从业人员自救.互救知识缺乏。前者是意识、态度问题,后者是技能问题。安全意识不高和安全技能低下的问题得不到根本转变,除去国民“人力资源”含金量不高、利益驱使等社会因素外.忽视培训教育也是重要原因。重形式和证件,轻能力和效果,重叠(不是重复)培训教育、针对性不强,是目前安全生产培训教育的通病。  相似文献   

9.
安全信息分为一次信息和二次信息。一次安全信息指生产生活过程中的人机物客观安全性,以及事故现场。二次安全信息包括安全法规、条例、政策、标准,安全科学理论、技术文献,企业安全规划、总结、分析报告等。安全培训常用的是二次信息。安全信息在安全培训中的作用在培训过程中合理运用安全信息具有间接预防事故的功能。在生产过程中,人的各种异常行为,物的各种异常状态等大量不良信息,均是导致事故的因素。通过安全培训将其告诉受训人员,间接的起到预防事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生产安全触电事故的原因规律,使用基于行为安全理论的事故致因"2-4"模型对2016—2018年深圳市84起生产安全触电事故的致因进行归类统计及分析。结果表明:操作人员的不安全动作共5类,其中未正确穿戴劳动保护用品(占比67.86%)最易出现;管理人员的不安全动作共7类,其中安全教育培训缺欠(占比86.90%)最易出现;不安全物态共5类,其中安全保护装置缺失(占比53.57%)最易出现;事故相关人员普遍存在安全知识不足导致的安全意识不高和安全习惯不佳的情况;组织安全管理体系缺欠共4类,并且事故中均存在组织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缺欠的情况,可进一步分为6类,其中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缺欠(占比86.90%)最易出现。  相似文献   

11.
鲁华  杨晓煜  杨晓鸣 《安全》2012,33(8):33-35
企业安全工作是否落实到位,取决于员工的安全素质,员工的安全素质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员工的安全意识的强弱和安全理念的形成,而员工安全意识的好坏和安全理念的形成最终取决于企业的安全培训.企业的安全培训可促使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以满足岗位工作需要.根据海因里希法则,96%的事故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安全培训要素的实施正是着眼于此,通过强化、有效的培训,将安全理念扎根在每个员工的心底,转变员工安全意识,培养员工良好的安全习惯;最终在企业中构建一种以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为基础的安全文化,引导全体员工养成正确的安全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2.
为提升建筑施工人员安全能力,本文运用行为安全“2-4”模型系统分析建筑施工事故的不安全行为原因,并建立不安全行为原因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数据采集和方案设计,构建出建筑施工事故预防学习系统总体框架,共包含用户层、业务应用层、应用支撑层、数据层以及基础支撑系统5层级;然后建立安全知识获取行为评价模型来验证该学习系统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对建筑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安全管理能力,减少从业人员不安全行为,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减少建筑施工事故的发生。事故预防学习系统的成功研发为建筑企业事故预防和培训学习提供强有力支撑,对提高企业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水平具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3.
肖宗敏  杜玉许 《安全》2008,29(7):43-45
“三违”安全培训就是针对“三违”行为(指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和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即在日常安全检查中发现的违章行为、举报核实的违章行为、油田《安全情况通报》典型问题中的违章行为等,按照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别进行分类、汇总及事故机理分析,编制培训教材,  相似文献   

14.
《安全》2020,(5):14-14
本项目针对建筑施工事故高发这一难题,从行为安全角度对建筑施工事故原因作系统全面的分析。首先,以吉林省和浙江省近10-15年的事故为样本,统计分析建筑施工事故的发生规律。然后,借助行为安全“2-4”模型,分析建筑施工从业人员事故不安全行为及其深层次原因。最后,利用安全统计学(也称伤害流行病学,Injury Epidemiology)中的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等方法,揭示吉林省和浙江省建筑施工从业人员事故不安全行为原因的规律性,为建筑施工企业减少、消除不安全行为,预防事故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事故致因理论是事故的发生机理和理论模型,事故致因链是其核心,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基本路线。通过对古典事故致因链的代表: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及现代事故致因链的代表:行为安全"2-4"模型的原因定义、组织概念的引入、链条逻辑关系、事故预防策略等多方面的比较,并应用于一起真实煤矿事故案例分析,发现行为安全"2-4"模型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因果连锁理论的优点,更是改进其缺点,在对我国煤矿事故案例分析中更加有效,且在各层级均可找到事故预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大家知道,“安全教育好,企业事故少”;大家也知道,安全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厂级、车间级、班组级安全教育,俗称“三级安全教育”。大家还知道,“三级安全教育”的对象是新入厂人员,而新入厂人员是指新工人(包括临时工)、外单位来厂培训人员、实习  相似文献   

17.
国家、省、市关于安全生产的政策、法规、条例、制度不可谓不全煤炭行业关于煤矿灾害事故的论述和案例不可谓不多最近各级政府抓安全生产的力度不可谓不大然而一边是“力度加大常抓不懈”一边却是“防不胜防事故不断”这一矛盾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深思。在诸多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因素中矿工缺乏安全知识是煤矿安全生产中的最大隐患因此对矿工进行安全知识培训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当务之急是采取各种方式加强对矿工进行安全知识培训突出全员性、预防性的安全管理变被动防御型为主动进攻型的安全管理提高矿工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自我保护自我控制自我防范(自保自控自防)的安全意识和能力这是抓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上策。  相似文献   

18.
事故的共性原因及其行为科学预防策略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任何事故都是有原因的,事故的原因可分为人和物两个方面,事故的严重度与事故频率间存在三角形分布规律.运用这三条安全科学基本原理和案例分析方法,分析多起不同类型事故.结果表明,事故的共性直接原因是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所引起的组织成员个体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用行为科学方法和系统化安全管理理论,制订了一个由规范组织成员个体安全行为的安全管理方案、个人行为纠正方法和安全培训组成的通用事故预防路线图,并阐述了路线图实施时所需要的组织行为分析、个人行为纠正和安全培训方法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9.
《广东安全生产》2020,(4):58-59
美国著名的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在其事故法则基础上又深入研究,提出了“事故致因理论”,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第一要因,存在着“88:10:2”的规律,即在100起事故中,有88起是纯属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有10起是由于人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的,只有2起是人难以预防的。  相似文献   

20.
安全生产培训工作,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消除或减少员工不安全行为的主要措施,是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预防和减少事故多发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