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3 毫秒
1.
近年来,河湖生态疏浚新技术、新工艺、新机具的不断推广应用,江苏水利现代化对河湖生态环保疏浚工程管理的新思路、新目标、新要求不断提出,而目前国内在河湖生态疏浚方面尚没有统一的施工技术规程,为推进生态疏浚在河湖底泥污染治理项目中的广泛应用,提高江苏省生态疏浚工作水平和治理效果,规范生态疏浚工程施工行为,开始了《江苏省河湖生态疏浚工程施工规程》(以下简称《规程》)的编制工作。本文借由《规程》内容对江苏省河湖生态疏浚工程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做相关阐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索诺玛海湾潮间带和马里兰州贝伊汉哲岛的湿地重建和生态修复工程为案例,介绍海洋疏浚泥在海岸生态工程中的国际研究前沿和工程运用实例。本文以上述典型的生态工程为例,结合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海岸滨海湿地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分析疏浚泥在我国滨海湿地生态重建和生态修复等工程方面的应用前景,以期为缓解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和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提供技术借鉴和参考。我国利用海洋疏浚泥进行滨海湿地生态工程的主要潜力和优势为:(1)疏浚泥可用于海岸生态工程,保障港口经济的健康发展;(2)疏浚泥可用于河口湿地的生态保育,稳定侵蚀性海岸;(3)针对目前我国大量的围填海项目,可将人工岛填海工程与生态建设结合,发挥良好生态环境效益同时也作为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的后备土地资源;(4)疏浚泥用于退化海岸的生态修复,可提高滨海湿地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太湖东部疏浚湖区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于2012年在东太湖与胥口湾共设置5个点位采集沉积物样品,测试了底泥部分理化性质及重金属元素含量(As、Cd、Cr、Cu、Hg、Ni、Pb、Zn),并运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综合评价了疏浚湖区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现状和潜在风险程度.结果表明,太湖东部不同类型湖区间沉积物的营养盐及重金属含量分布存在差异,总体上胥口湾草型湖区的重金属含量相对东太湖养殖湖区较高,营养盐含量则相对较低;在垂直剖面上,沉积物营养盐和重金属均表现出表层富集的特征.太湖东部湖区各疏浚点位的营养盐和重金属含量均低于未疏浚点位,表明底泥生态疏浚能有效去除沉积物中的营养物质和重金属污染物,但疏浚效果随时间逐渐减弱.各重金属元素及营养盐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这些污染物具有较好的同源性.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的评价结果表明,各点位沉积物的重金属潜在危害程度依次为X1>D1>D3>X2>D2,其中未疏浚点位胥口湾X1的潜在生态风险高于东太湖D1,且X1、D1均属于中等生态风险,而疏浚点位D2、D3、X2属于轻微生态风险,底泥疏浚有效降低了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4.
污染底泥是水体最主要的内源,存在污染物二次释放的风险,而环保疏浚可以有效地清除污染底泥、降低内源污染负荷及其释放风险,因此近年来该技术在水环境治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环保疏浚的主要目的是有效清除河流、湖泊(水库)水体污染底泥中累积的污染物,并对浚后污泥进行安全处理处置,为污染河流、湖泊(水库)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发挥工程作用.作为湖泊、河流水污染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环保疏浚是生态环境工程技术之一,也是湖泊河流水污染治理的重要手段;但底泥疏浚同时也存在疏浚效果不理想、可能造成原位扰动与异地污染、改变水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生态风险.研究显示,未来环保疏浚的主要发展方向应包括:① 基于调查评估基础上的污染底泥分区、分类环保疏浚及处理处置研究;② 污染底泥环保疏浚与区域生态修复一体化设计研究;③ 污染底泥环保疏浚-浚后干化-处理处置-资源化集成技术研究;④ 污染底泥环保疏浚、处理和资源化全过程监管评估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5.
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的生活生产污水排入河流,造成河流严重污染.污染河流的治理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生态修复作为一种比较新颖的河道冶理方法,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目前主要的生态修复方法有:(1)物理方法:底泥疏浚、机械除藻;(2)化学方法:化学除藻、絮凝沉淀;(3)生物-生态技术:河道曝气、土地处理技术、生态疏浚、生态...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典型疏浚泥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探讨上海典型疏浚泥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本研究利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黄浦江、长江口、内河航道疏浚泥中Hg、Cd、Cu、Pb、As、Cr和Zn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7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Eir)从大到小平均值分别为20.05、17.49、8.82、5.71、4.68、1.74和1.13,均属轻微生态危害;从采样区域来看各区域重金属的Eir均小于40,属轻微生态危害;从采样点来看,除内河航道和长江口个别点Cd(1个点)和Hg(4个点)Eir>40,属于中度生态危害或强生态危害,其余均为轻微生态危害.从潜在生态风险指数(ERI)的评价结果来看:疏浚泥中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较低,均属于轻微生态危害;内河航道、长江口和黄浦江码头前沿的ERI分别为81.4、57.7和52.5,均属于轻微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7.
河湖环保疏浚处理工程会产生大量的疏浚底泥,底泥中含有氮磷营养盐、重金属、有机物等多种环境污染物,若不予以合理的处理处置,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系统介绍了河湖疏浚底泥的化学组成特征,综述了河湖疏浚底泥调理、脱水、固化、稳定化、异位修复等常规处理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总结了现有的河湖疏浚底泥资源化利用途径,并针对污染河湖疏浚底泥处理处置技术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生态风险评估、新型处理技术发展和绿色资源化利用产业、质量基准和技术规范构建等方面展望了河湖疏浚底泥处理的后续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底泥生态疏浚作为生态修复的重要措施之一,已广泛应用于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为解决区域的水环境问题,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开展了锡山区宛山湖底泥污染和生态清淤研究。以宛山湖九里河口以北湖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宛山湖基本情况及底泥污染现状调研分析,充分考虑通航和引水需求以及施工深度限制等因素,确定生态清淤范围和工程量。本次疏浚面积为0.75 km2,疏浚深度为0.3~1.3 m,疏浚总量为56.82万m3,其中底泥清淤34.82万m3,航道疏槽22.00万m3。从清淤要求、清淤深度、清淤设备选择、清淤工艺等关键技术点着手制定宛山湖北部湖区底泥清淤方案。通过对先导区污染底泥的生态清淤,有效削减底泥内源污染,促进宛山湖水体水质改善,并为宛山湖水生态修复奠定基础,具有显著的环境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荆江三口地区枯水期疏浚泥的颗粒特性、化学成分、营养成分以及毒性等特性进行分析,综合评价了潜在生态风险,并对其资源化利用途径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荆江三口疏浚泥表现为黏土质砂,主要污染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国家土壤标准风险筛选值,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系数低。疏浚泥中总氮、有机质含量不足,总磷含量中等,营养成分尚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适用于土地绿化利用,且从化学成分来看,可以满足制砖等建材利用。  相似文献   

10.
航道疏浚对珠江口附近海洋生态环境影响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王超  张伶 《海洋环境科学》2001,20(4):58-60,66
广州港航道疏浚工程中开挖和处理底泥会产生大量悬浮物,悬浮物及其含有的各种污染物将影响珠江口近海洋生态和渔业。本文主要介绍污染情况以及预防措施。通过扩散实验认为与航道疏浚工程有一定的污染,但是影响不大。通过施工前及施工期间监测结果相对照,认为航道疏浚工程对珠江口附近海洋生态环境基本没有产生大的影响,疏浚工程所采取的环保措施是极为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湖泊疏浚方式对内源释放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陈超  钟继承  范成新  孔明  余居华 《环境科学》2013,34(10):3872-3878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探讨不同疏浚方式对内源氮磷释放的影响以及不同湖区疏浚后氮磷释放的差异性.理想式疏浚和绞吸式疏浚沉积物磷的释放速率分别为未疏浚的20%和72%,并且A(内湾)湖区沉积物磷的释放速率是B(外湾)湖区的80%左右.理想式疏浚和绞吸式疏浚后沉积物氨氮的释放速率分别是抓斗式疏浚的40%和83%,但是这几种疏浚方式对氨氮的释放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在短期内对氨氮的释放甚至是起促进作用的,并且A湖区(内湾)氮的释放速率约是B湖区(外湾)的1.5倍,这应该看作是湖泊疏浚工程一个潜在的负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理想式和绞吸式疏浚方式对内源释放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在外源输入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底泥疏浚可以作为湖泊沉积物污染修复的手段,并且结合目前的技术手段,在太湖的疏浚工程中应尽量选择绞吸式疏浚.  相似文献   

12.
湖泊污染底泥疏浚工程技术——滇池草海底泥疏挖及处置   总被引:39,自引:4,他引:35  
论述了环保疏浚工程的特点,工程方案的主要内容,设备选型,底泥处置,以及干化等。笔者以滇池草海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工程为实例介绍了湖泊污染底泥疏浚工程技术。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元宝山露天矿疏干水现存问题的探讨 ,对问题成因进行分析 ,找出解决问题的的具体办法 ,为露天疏干水建设提供模型  相似文献   

14.
太湖底泥疏浚的水环境质量风险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刘爱菊  孔繁翔  王栋 《环境科学》2006,27(10):1946-1952
采用基于因子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法将五里湖的16个水质参数概括为5个主成分,研究了各主成分以及其综合主成分在疏浚前后的变化,并以此为依据就底泥疏浚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疏浚过程中,五里湖疏浚区的综合主成分得分最高,为1.15,水质综合排名在最后,水体色度和污染指数(F1)也达到最高值5.0;同时对照区综合主成分得分以及水体污染和色度指数(F1,F2)也相应升高,水质质量明显下降;这说明疏浚运作具有促进表层沉积物发生再悬浮和扩散作用,以及沉积物中内源性营养盐和重金属离子的释放作用.采用Monte Carlo随机采样法,利用平衡分配模型模拟和预测了疏浚过程中悬浮沉积物中重金属离子释放的阈值,结果表明疏浚过程中大部分重金属离子由悬浮沉积物向水体中释放的风险性较高,可信度达到90%以上,尤其是重金属离子Ni2+以及非金属污染物As释放的风险性较大,其可能的释放量分别分布在各自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EQS的28.6%~+∞之间和34%~+∞之间,说明底泥疏浚具有导致五里湖水体环境质量短期恶化的风险.此外,Monte Carlo随机采样分析方法应用也许可为湖泊底泥疏浚生态风险评价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底泥疏浚对湖泊沉积物的生态毒性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淡水沉积物质量基准和微生物毒性试验方法,对疏浚前后五里湖沉积物提取液和全底泥沉积物的生态毒性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疏浚后,沉积物中各重金属污染物的总体含量均显著降低,但是铬、铅和镍的含量仍然分布在阈值效应低值(TEL)和可能效应水平值(PEL)之间的灰色区域,仍可能对水体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疏浚后1个月,沉积物提取液中发光菌发光试验的EC50值降低约50%,毒性增加近1倍;与疏浚前相比,全底泥沉积物的细菌毒性试验的EC50值降低11%~30%;全底泥月芽藻毒性试验的EC50值也有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6.
环保疏浚底泥干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保疏浚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染底泥堆放在底泥堆场,不能快速干化,长时间占用土地资源,增加工程投资。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环保疏浚底泥干化技术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不同底泥干化技术及其应用现状,并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环境疏浚技术在星云湖的工程化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疏浚是近年国际上新兴的的环保工程技术,近年云南省的一些高原湖泊也陆续开展了污染底泥环境疏浚。以星云湖为例,介绍了湖泊环境疏浚工程的典型内容,并对其中工艺参数的确定、设备选择、精度控制、底泥处置及防二次污染等环境疏浚的核心技术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清淤疏浚工程对七里海潟湖湿地水体交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里海潟湖湿地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湖盆淤积、湖面萎缩、水质恶化,其生态修复工程(一期)通过对湖盆进行清淤疏浚来改善潟湖生态环境.基于三重嵌套非结构网格建立七里海潟湖湿地水动力和物质输运数学模型,采用实测资料对模型的潮位、流速和流向进行验证,运用欧拉法计算潟湖整体滞留时间及其空间分布,分析工程对七里海潟湖水动力和水体交换的影响,结果表明:(1)工程对潮位的影响较小,工程后潮汐通道口门处涨落潮流量增大,涨落潮流速也随之增加;(2)工程后,潟湖纳潮量较工程前提升87%,滞留时间较工程前降低38%,水体交换能力自潮汐通道向潟湖内部逐渐减弱,工程对潟湖水体交换能力的改善主要集中在河道及潟湖中心水域;(3)工程前水体滞留时间的分布主要受到潟湖地貌影响,工程后水深增大,流场受地貌的影响变小,水体交换能力的分布主要受到潟湖流场影响.清淤疏浚工程有助于潟湖改善水体的交换能力和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