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1 毫秒
1.
浙江诸暨陈蔡地区的陈蔡群为一套付变质岩层,它由中深变质的片麻岩、片岩、变粒岩、角闪岩及大理岩等组成,总厚度可达8500m,不整合伏于乌灶组之下。浙江省区测队将该群分为a.b.c.d四个岩性段,各岩性段间均为整合接触。a段,以含榴夕线黑云斜长片麻岩及含榴变粒岩为主,夹斜长角闪岩,透辉石大理岩及少量石墨片岩,有时可见含磁铁石英片岩。与双溪坞群呈断层接触;b段,以黑云二长变粒岩及斜长角  相似文献   

2.
小秦岭地体新太古代构造-岩石单位由老到新划分为观音堂岩组、焕池峪岩组、杨寨峪灰岩色片麻岩组、斜长角闪岩组和四范沟片麻状花岗岩组。杨寨峪灰色片麻岩组、观音堂岩组和焕池峪岩组呈侵入-构造接触关系,斜长角闪岩组和四范沟片麻状花岗岩组依次侵入于先成岩组中。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 霍邱群分布于霍邱县西,四十里长山东麓,向北延经吴集、草楼、周集,越过淮河至颖上陶坎、汪坝等地,近南北向延展。经较多的钾氩法同位素年龄测定,其年龄为17亿年左右(铷锶法测定大于20亿年)。 霍邱群为一套中深变质的角闪斜长片麻岩、硅线、蓝晶黑云片岩、黑云变粒岩、大理岩等,自下而上,可划为四个组。  相似文献   

4.
研究地区位于华北地台东南缘,毗邻扬子地块同华北地块两结晶基底的结合地带。区内若干前寒武纪地质问题的研究,对普查找矿和构造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仅就铁矿而言,含铁建造就有两套:即蚌埠、怀远一带的五河群和肥东巢县地区早元古代的肥东群(图1)。但需指出,蚌埠地区所称的五河群以基性岩为主夹斜长片麻岩,而五河地区则以细粒片麻岩、变粒岩及大理岩透镜体等变质沉积岩为主。可见,它们虽同属一个群,但岩性差异却很大。因此本文将原上、下五河群统称为五河群。对其进一步划分,主要采用有关地质队的现行方案(表1)。  相似文献   

5.
新疆多拉纳萨依金矿床位于阿尔泰克兰海西褶皱带玛尔卡库里大断裂的西南侧,西与苏联矿区阿尔泰之列宁诺戈尔斯克—孜里亚诺夫斯克构造成矿亚带相接。地层为中泥盆统托克萨雷组浅变质岩,大致呈南北走向的长条状分布在三个斜长花岗岩侵入体之间,并有许多钠长斑岩岩脉穿插。主要构造线方向为北北东,向西倾斜。金矿体赋存在沿断裂带侵入于灰岩中的石英钠长岩(或钠长石化斜长花岗岩)中。蚀变围岩主要为千糜岩化、白云母化的石英钠长岩。石英脉中金的品位虽然较高,但工业储量主要赋存于蚀变围岩中。自然金主要以显微和次显微状独立矿物被包裹于黄铁矿等矿物中,成色很高(932—967),其中的少量元素为银、汞和铋。为与斜长花岗岩有关的岩浆期后高—中温热液充填—交代矿床。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青海省巴硬格莉沟—哇沿河多金属成矿带大量矿石及围岩的硫、氢、氧、碳、铅等稳定同位素测试及分析 ,指出该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幔源物质与壳源物质的混合 ,成矿与矿带外围印支期 (局部包括少量早燕山期 )二长花岗岩及下元古界达肯大坂群大理岩、二云斜长片麻岩关系密切 ,成矿热液具有混合热液性质 ,主要为岩浆水与变质水的混合 ,并有一定量的大气降水加入。因此构造 (哇洪山断裂带及其派生构造 )、岩体 (印支及早燕山期二长花岗岩 )、地层 (达肯大坂群二云斜长片麻岩、大理岩 )“三位一体”是本区多金属找矿工作的有利部位 ,在今后的找矿勘探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大别造山带北部出露大量的花岗质片麻岩,大致可以划分两类:一类为石英闪长质→石英二长闪长质→石英二长质片麻岩;另一类为花岗闪长质→二长花岗质片麻岩。本文对其两类岩石选择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单颗粒锆石Pb-Pb年龄测定,分别获得595±27Ma(石英二长质片麻岩)和289±16Ma(二长花岗质片麻岩)年龄数据,这为进一步探讨大别山构造岩浆作用性质提供了依据,为揭示大别山晚古生代构造岩浆作用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8.
前寒武纪斜长岩在苏联广大地区都有发现;在阿尔丹-斯坦诺大、阿纳巴尔、乌克兰和波罗的地盾,在俄罗斯地台的某些部分,在蒙古-鄂霍次克褶皱基底以及其他地区,它们形成大小不同的独立岩体,或主要以其他岩石组成的杂岩体的一部分。在最近10—15年内,对前寒武纪斜长岩的研究更为重视,地质学家们不仅从各方面详细地研究了已知的斜长岩体,而且还报导了一些新的斜长岩地区(波罗的海地区,远东等)。  相似文献   

9.
<正> 重褶褶皱在造山带广泛发育,过去常常把它看作变形的不连续脉动的证据。近来,许多研究者指出,多世代褶皱可能是单一渐进变形的产物。本文旨在研究皮洛纳片岩中的重褶褶皱的成因,该片岩构成了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和亚利桑那州西南部文森特逆冲体系的下盘。皮洛纳片岩主要由变杂砂岩和镁铁质片岩组成,其上为前寒武纪、古生代和中生代片麻岩  相似文献   

10.
矿床位于华南褶皱系之武夷山褶皱带中的中武夷山隆起区西缘南段,付坊花岗岩体西缘、会同花岗岩体北东缘与震旦纪洪山组片麻岩、片岩接触带伟晶岩密集区.矿化伟晶岩大多受NE、NW、NEE向节理控制.矿区内已发现14个矿体,它们常呈脉状,延伸40~150 m.矿石为花岗伟晶结构,似文象结构和块状、条带状构造.含锂的矿物主要为锂辉石、含铌、钽的矿物主要钽铌铁矿、铌钽铁矿.它们主要分布于分异晚期的块体带中.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研究表明,该矿床为岩浆一交代花岗伟晶岩型矿床,成因上与付坊和会同岩体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一、斑岩-长英变粒岩建造 斑岩-长英变粒岩建造在有关瑞典北部铁矿区的专门著作中已有论述(1965、1968),这里不打算详细叙述了。 着重阐明基瓦金型和斑岩-长英变粒岩建造中岩石和矿石共生组合的差别,是有必要的,近来,有人试图把这两种不同的建造  相似文献   

12.
<正> 集宁群分布在内蒙古中部和林格尔-凉城-卓资-集宁-兴和-带,是本区最古老的变质地层,时代属早太古代。变质带和变质相集宁群基本上是一套下部以辉石斜长麻粒岩类为主和上部以夕线石榴长石片麻岩类为主的深变质岩系。麻粒岩类见有紫苏斜长麻粒  相似文献   

13.
<正> 一、控制钨矿体分布的岩浆-构造特性 在矿区内广泛发育着太古代的各种片麻岩、混合岩、结晶片岩以及穿过这些岩石的花岗岩类岩群。 (一)岩浆作用特性 阳德侵入体由作为侵入岩体基底的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和沿着侵入岩体北西边缘发育的细粒白云母花岗岩及伟晶岩组成。此外还有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等酸性岩脉和闪长玢岩、煌斑岩及  相似文献   

14.
由于地球上斜长岩分布极广,具有全球性;由于前寒武斜长岩的成因问题极难解决;还由于月球上也发现了斜长岩并推测具分布也很广泛,因而近年来人们研究斜长岩的兴趣激增。  相似文献   

15.
灵宝盆地位于华北板块南缘与秦岭造山带之间,是豫西北一系列北东-南西向断陷盆地之一。盆地内沉积地层主体为一套厚约2000m陆相碎屑岩夹泥灰岩、薄煤层沉积。本文根据盆地内的恐龙蛋、介形虫、腹足类、哺乳动物化石及少量孢粉等,将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下白垩统枣窳组、上白垩统南朝组、古近系古新统-下始新统项城群、中始新统川口组、上始新统庄里坡组及新近系上-中新世(组名暂未定)等6个地层单元。研究表明:下、上白垩统之间及其与项城群之间为不整合或超覆,上-中新统与川口组或庄里坡组为不整合接触,整个地层是一套河流相沉积、局部洪泛洼地或小浅湖相沉积。  相似文献   

16.
<正> 1 矿床地质背景一洞-五地锡矿床位于华南锡矿带中部,广西罗城宝坛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华南元古宙构造带江南古陆西南端雪峰隆起南缘褶皱系。矿区出露地层为元古界四堡群浅变质浅海-深海相复理石砂页岩建造,并混染有火山物质成分,同时伴有火山碎屑岩和基性超基性岩产出。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岩浆岩主要有蚀变辉长辉绿岩、辉绿岩等,并具多期活动特征。基性岩  相似文献   

17.
吉林克拉通广泛出露的粗粒黑云长英片麻岩是以英云闪长岩为主的TTG深成侵入体 ,原始岩浆来自幔源物质的部分熔融作用 ,同源岩浆不同演化阶段形成多种岩石类型 (Gnbd、GnblⅠ、GnblⅡ ) ,后经变质构成统一古陆。古陆隆升 ,边缘滑脱和裂解并接受元古宙地层沉积。层间滑动和韧性剪切达上地幔 ,使部分太古宙黑云长英片麻岩被卷进地层 ,幔源物质加入成矿。这使人们打破原层控金矿的认识 ,将整个古陆边缘金矿床统归于构造 -成矿系统 ,依构造动力学特征的不同划分为三类 :离散型陆缘构造 -成矿系统 ,以中型金矿和Fe、Al、P、B为主 ;会聚型陆缘构造 -成矿系统 ,以金矿化和Ni、Cr为主 ;走滑型陆缘构造 -成矿系统 ,以大型金矿和Cu、Pb、Zn为主 ,该系统有助于全面认识构造特征和矿床分布规律 ,为区域成矿预测和勘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对区内11个地层系,45个地层组(群)及岩性,岩类分别进行氟丰度和区域地球化学背景研究。全区地层平均含氟。062%,略高于克拉克值,浙西北0.052%,相当克拉克值,浙东南的陈蔡窿起区为0.067%,是一高氟背景区。陈蔡窿起带的Au、Ag、Cu、Pb、Zn相应背景含量也高,特别是黑云斜长片麻岩,可为矿源层。  相似文献   

19.
<正> 研究区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处于东南沿海海西—印支褶皱带绍兴—龙泉隆起带上。区内中、新生代构造活动强烈,岩浆活动频繁,广泛发育侏罗纪火山岩和侵入岩体。其中以侏罗纪磨石山群火山岩为主,它不整合地覆盖在陈  相似文献   

20.
几年来,作者在包括鄂、赣、皖、苏、浙境内的中下扬子—钱塘地区进行调查研究时,对志留纪末(茅山或唐家坞时期后)发生的晚加里东运动(我国称广西运动)所产生的构造面,作了比较系统的考察。经综合分析后认为,存在着平行不整合、微角度不整合和超覆不整合三种构造面,作用程度自北而南有增强的趋势。这期运动,虽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褶皱和岩浆活动,但它却是江南—钱塘地区早古生代冒地槽,以“非爆发式”转化为晚古生代地台的重要构造事件。以往对这期运动鲜为地质界所注意,作者认为研究它对认识本区地质构造演化规律,对固体矿产的生成和寻找,是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