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大亚湾海域多氯联苯及有机氯农药研究   总被引:39,自引:4,他引:39  
1999年 8月 4日采集了大亚湾次表层水、悬浮颗粒物和表层沉积物并用气相色谱 (电子捕集检测器 )分析了其中 12个多氯联苯 (PCBs)和 18个有机氯农药样品。总PCBs含量 ,水体中介于 91.1~ 135 5 .3ng/L ,沉积物中为 (0 .85~ 2 7.37)× 10 -9;总HCHs含量水体中介于 35 .5~ 12 2 8.6ng/L ,沉积物中则为 (0 .32~ 4 .16 )×10 -9;总DDTs含量在水体中介于 2 6 .8~ 975 .9ng/L ,沉积物中为 (0 .14~ 2 0 .2 7)× 10 -9;而在悬浮颗粒物中均未检出。水体和沉积物中DDT/(DDE DDD)比值较大 ,表明近期仍有此类化学物质输入大亚湾海域。本研究为大亚湾养殖海区提供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现状资料。  相似文献   

2.
洪湖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含量及组成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GC-ECD测定了洪湖表层(0~2cm)、次表层(2~10cm)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含量,并对其分布、组成及来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HCHs在表层、次表层沉积物中的含量分别为2.05~19.0ng/g和0.66~11.3ng/g,DDTs在表层、次表层沉积物中的含量分别为2.39~25.8ng/g和1.22~27.5ng/g.次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氯农药含量低于表层沉积物,可能是因为有部分已发生迁移或转化.HCHs和DDTs呈现出在河流入湖口处含量较高,近长江处含量降低的趋势,其污染来源主要是河流输入及洪湖市的工农业排污.组分特征表明沉积物中的HCHs主要来源于林丹的使用,而DDTs则主要来源于环境早期残留.  相似文献   

3.
有机氯农药在海河菹草根际和非根际沉积物中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杰  郑岩 《环境科学学报》2009,29(9):1978-1983
于2008年3~5月对海河干流沉水植物菹草根际和非根际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OCPs)的分布进行了采样调查.结果表明,菹草根际沉积物中六六六(HCHs)、滴滴涕(DDTs)的含量分别为6.95~31.55ng·g-1(均值16.43ng·g-1,下同)和13.99~42.57ng·g-1(23·77ng·g-1),非根际沉积物中HCHs、DDTs的含量分别为1.80~8.09ng·g-1(4.66ng·g-1)和3.27~26.51ng·g-1(14.81ng·g-1);;除1个数据点外,菹草根际沉积物中OCPs含量均比非根际沉积物有明显的增加;;菹草根际沉积物中β-HCH、p,p′-DDE分别是HCHs和DDTs的主要组成成分,而非根际沉积物中β-HCH和p,p′-DDE和p,p′-DDD是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南岸水体SPM和表层沉积物中OCPs的赋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GC-ECD对长江口南岸14个采样点水体悬浮颗粒物(SPM)及表层沉积物进行了有机氯农药(OCPs)的测定,分析了其中HCHs和DDTs的赋存水平和形态分布.研究表明,OCPs的含量水平有DDTs>HCHs的趋势;悬浮物中污染物浓度高于表层沉积物.悬浮物中HCHs污染水平分布在6.24~14.75ng/g,平均值为12.27ng/g;DDTs的污染水平为3.36~25.66ng/g,平均值为16.37ng/g.而表层沉积物中HCHs含量为1.19~8.22ng/g,平均值5.92ng/g;DDTs的含量水平为4.96~14.94ng/g,平均值为8.92ng/g.研究区内OCPs的含量低于ER-M值,对环境生物具有潜在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5.
有机氯农药在海河干流水体和菹草中的浓度分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迟杰 《环境科学研究》2009,22(9):1008-1012
于2008年3月29日—5月25日对海河干流水体和菹草中的有机氯农药(OCPs)——六六六(HCHs)和滴滴涕(DDTs)的分布进行了采样调查. 结果表明,水体中ρ(HCHs)和ρ(DDTs)分别为3.95~20.15和6.88~35.23 ng/L,平均值为11.11和15.34 ng/L;菹草中w(HCHs)和w(DDTs)分别为2.17~7.82和1.40~22.80 ng/g,平均值分别为4.49和7.79 ng/g,菹草生长旺盛期的w(HCHs)和w(DDTs)最高,其变化主要受水体中ρ(HCHs)和ρ(DDTs)的影响;菹草生长旺盛期HCHs和DDTs的PCF值最高;菹草中HCHs的主要成分为γ-HCH,而水体中为β-HCH;DDT是水体和菹草中DDTs的主要成分,但菹草中DDT的相对含量明显低于水体,与水体相比,DDT在菹草中能进一步被降解,且以好氧降解为主.   相似文献   

6.
珠江干流河口水体有机氯农药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参考美国EPA标准对珠江干流河口表层水样颗粒相和溶解相有机氯农药进行定量分析,并对有机氯农药的含量及分布进行探讨,结果显示,洪季、枯季水体中有机氯农药总量(颗粒相和溶解相)分别是9.7~26.3ng/L、41.7~122.5ng/L;洪季、枯季HCHs总量分别为5.8~20.6ng/L、13.8~99.7ng/L, DDTs总量分别是0.52~1.13ng/L、5.85~9.53ng/L,其它有机氯农药总量分别为3.36~8.51ng/L、17.5~61.5ng/L.珠江干流河口水体的DDT/(DDE+DDD)比值向口门方向有逐渐递增趋势,表明沿程(特别是东江网河区)不断有浓度相对较高的DDT输入或仍有新使用的DDT农药进入珠江干流水体.  相似文献   

7.
府河和白洋淀沉积物中DDTs的分布特征和风险评估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了府河和白洋淀共计1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w(DDTs)及其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w(DDTs)为1.74~51.33 ng/g (以干质量计),平均值为11.01 ng/g,其分布特征呈现从府河到白洋淀逐渐递减的趋势. 与国内其他地区沉积物相比,府河和白洋淀地区DDTs的污染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 在所有沉积物样品中,p,p′-DDT所占比例较大,是最主要的异构体. 大部分样品中w(DDD)/w(DDE)大于1,而w(DDT)/w(DDE+DDD)小于1,说明研究区DDT处于厌氧环境条件,且没有新的DDT输入. 该地区DDTs主要来源于农田土壤侵蚀及工业废水排放. 潜在风险评估表明,府河和白洋淀的表层沉积物中DDTs对周围环境具有一定的影响,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刘文新  凌晰  陈江麟  范永胜  陶澍 《环境科学》2008,29(7):1761-1767
依据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数据,考察黄海近岸表层沉积物中PAEs、DDTs和PCBs污染物的地理分布、组成特征,并基于相应的沉积物质量警戒水平,进行初步的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黄海近岸海区PAEs的高值站点集中在大连湾(1389.8 ng/g)和旅顺(1928.0 ng/g)周边海域,已超出相应的警戒水平,各海区主要组分为二丁基和2-乙基己基酞酸酯.黄海近岸海区只有大连湾出口海域沉积物中PCBs浓度(24.2 ng/g)稍高于ERL警戒水平(22.7ng/g);而超过ERL警戒水平(1.58ng/g)的DDTs较高浓度站点则主要位于大连湾(6.3~7.6 ng/g)、烟台-威海近岸(4.5~10.3 ng/g)、胶州湾(5.5~21.2 ng/g)和海州湾(27.4~62.9 ng/g)近海区域,其中海州湾一站点沉积物浓度甚至超过ERM警戒水平(46.1 ng/g).DDTs组成分析显示,p,p′-DDT的代谢产物主要是p,p′-DDD;在大连湾、威海、胶州湾和海州湾近岸海区以及山东半岛东部外海仍存在有DDT的输入,其来源可能是工业三氯杀螨醇和/或工业DDT产品.这些海区表层沉积物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尤其是海州湾的个别站点,潜在生态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9.
黄河中下游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含量及分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GC-ECD检测了黄河中下游干支流23个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氯农药,主要检测出HCHs、DDTs、六氯苯、氯丹等,总含量范围为0.35~22.92 ng/g,其中HCHs和DDTs的含量较高,分别为0.09~12.88 ns/g和0.05~5.03 ng/g.干流中有机氯农药的含量从中游到中下游呈逐渐升高趋势,主要支流中的含量为:新蟒河>金堤河>汜水>伊洛河>沁河.干流中HCHs含量较海河、珠江、长江和黄浦江明显偏高;DDTs含量与除海河外的其它河流基本相同,但两者均低于国外河流.沿河流区域工业废水和主要支流的汇入、农药的广泛施用所引起的长期残留与风化土壤是黄河有机氯农药污染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0.
丁洋  黄焕芳  李绘  罗杰  郑煌  孙焰  杨丹  张原  祁士华 《环境科学》2017,38(4):1431-1441
红树林湿地对保护海岸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为研究有机氯农药(OCPs)在广州南沙红树林湿地水体和沉积物中的残留水平、来源和生态风险,于2015年3月采集该地区10个表层水体样品和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并采用GC-ECD测定其中OCPs的含量.结果表明,水体中OCPs含量为1.89~90.19 ng·L~(-1),平均值为30.16 ng·L~(-1);沉积物中OCPs含量为3.10~16.02 ng·g~(-1),平均值为8.58 ng·g~(-1).与其他河口、海湾地区相比,研究区有机氯农药污染处于中等水平.研究区水体和沉积物间HCHs和DDTs的分配系数平均值分别为857和368;在分配系数较高的区域,沉积物成为水体二次污染源的潜力较大.来源分析表明,研究区水体和沉积物中近期仍存在HCHs和DDTs输入,HCHs主要来源于林丹的使用,DDTs来源于三氯杀螨醇与工业DDT的混合输入;与水体相比,沉积物中的OCPs可能包含更多历史残留组分.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水体中OCPs的生态风险较小,但沉积物中OCPs存在较高的生态风险,可能危害红树林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1.
Persistent organochlorine compounds were analyzed by means of GC-ECD in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from two selected rivers in Tianjin, Haihe River and Dagu Drainage River. A total of 16 surface sediment sites were selected along the both rivers. The frequency of detection of T-HCH and T-DDT in sediment samples both was up to 100%, which illustrated that the contamination of HCH and DDT was widespread in Haihe and Dagu Drainage River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s of various pesticides in sediments from Haihe River were in the range of 3.30-75.96 ng/g dw for T-HCH and 1.57-211.57 ng/g dw for T-DDT. Compared with Haihe River, Dagu Drainage River was contaminated by HCHs and DDTs along the all locations and the values of T-HCH and T-DDT residues in sediments ranged from 2.30 to 124.61 ng/g dw and from 11.28 to 237.30 ng/g dw, respectively, The possible pollution sources were analyzed through monitoring results of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OCPs) residues in sediments from the two rivers. The investigation also indicated that HCH was still used as pesticide in Tianjin partial area.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过去国内常用的两种有机氯农药滴滴涕(DDTs)和六六六(HCHs)在沉积物岩芯中的相关文献,总结和分析其在中国各地的历史沉积情况.结果表明:(1)∑4DDTs(p,p'-DDT, o,p'-DDT, p,p'-DDD, p,p'-DDE)浓度在安徽巢湖北岸六岔河流域最高,在1965年达到最大值(457ng/g dw),∑6DDTs(p,p'-DDT, o,p'-DDT, p,p'-DDD, o,p'-DDD, p,p'-DDE, o,p'-DDE)浓度在广东省海陵湾最高,在2008~2010年达到最大值(3480ng/g dw),∑4HCHs(α-HCH,β-HCH,γ-HCH,δ-HCH)浓度在澳门河口最高,在1993年达到最大值(82.3ng/g dw);(2)∑4DDTs和∑4HCHs沉降通量在珠江三角洲最高,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15ng/(cm2×a)和32.5ng/(cm2×a),总体来说,DDTs和HCHs在中国沉积物岩芯中的浓度和沉降通量在南部地区要高于北部地区,平原地区和低纬度地区高于高寒地区(青藏高原)和高纬度地区(东北地区),水产养殖区或种植区高于非养殖区和非种植区;(3)从全国范围看,∑4DDTs和∑6DDTs浓度和沉降通量主要在20世纪70年代和21世纪中期出现峰值,少数研究区域峰值年份早在20世纪60年代,∑4HCHs浓度和沉降通量峰值主要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和21世纪初,少数研究区域峰值年份早在20世纪60年代;(4)从全国范围看,(DDD+DDE)/DDT比值没有可循的变化规律,DDTs可能来源于历史沉积、成岩作用以及外源土壤、三氯杀螨醇的使用等新输入,而很多地区在20世纪后期到21世纪中期均出现α-HCH/γ-HCH降低到小于3,表明这段时期HCHs主要来源于林丹的使用.  相似文献   

13.
在夏季对海河与渤海湾表层水中溶解态的多氯联苯(PCBs)和有机氯农药(OCPs)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海河和渤海湾表层水中PCBs、六六六和滴滴涕的含量分别为0.06~3.11 μg/L、0.05~1.07 μg/L和0.01~0.15 μg/L.海河干流流域内的工业废水排放等陆源输入可能是渤海湾中PCBs和OCPs的重要来源.研究表明该地区PCBs与水中的DOC(dissolved organic carbon)具有一定的正相关.与国内外类似水体相比,海河中PCBs和OCPs污染情况较为严重,而渤海湾则处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14.
长江武汉段水体悬浮物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状况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α-HCH,β-HCH,γ-HCH,δ-HCH,p,p′-DDE,p,p′-DDD,o,p′-DDT,p,p′-DDT和HCB等9种有机氯农药为目标污染物,采用索氏提取和气相色谱法,对长江武汉段水体悬浮物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发现,在长江武汉段水体悬浮物中,六氯苯(HCB)、六六六(HCHs)和滴滴涕(DDTs)类有机氯农药均被检出,其中六氯苯(HCB)在表层沉积物中的残留量(质量分数)为0 37~9 06ng g,平均为2 89ng g;六六六类农药在悬浮物中的残留量(质量分数)为0 23~1 90ng g,平均为0 76ng g;滴滴涕类在悬浮物中的残留量(质量分数)为0 18~4 67ng g,平均为1 31ng g。在长江武汉段水体悬浮物中,HCB,p,p′-DDE和γ-HCH的被检出率和残留量均最高,为主要污染物。   相似文献   

15.
林明兰  林田  徐良  贺静 《环境科学研究》2022,35(9):2100-2109
河流作为陆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进入海洋的重要途径,其POPs污染问题备受关注. 为了解我国“十三五”时期长江水体多氯联苯(PCBs)和有机氯农药(OCPs)的污染特征,以2017年11月—2018年11月在长江大通站采集的表层水为研究对象,利用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仪(GC-MS/MS)测定水体中溶解态、颗粒态PCBs和OCPs的浓度,分析水体中溶解态、颗粒态PCBs和OCPs的污染特征,通过化合物组成特征和比值揭示水体中PCBs、OCPs的来源,估算输出通量,并从污染物浓度、年径流量及输沙量三方面加以比较. 结果表明:大通站水体中溶解态∑41PCBs和∑9OCPs浓度范围分别为0.059~0.29和0.21~0.52 ng/L,颗粒态∑41PCBs和∑9OCPs浓度范围分别为0.26~0.88和0.34~0.89 ng/L. 六六六(HCHs)、滴滴涕(DDTs)和氯丹(CHLs)均以历史使用残留为主,而PCBs存在新的输入. PCBs、HCHs和DDTs的总输出通量(溶解态+颗粒态)分别为0.57、0.35和0.29 t/a,远低于其他学者于2009—2015年得到的长江入海PCBs、HCHs和DDTs的年均通量. 研究显示,大通站水体中溶解态、颗粒态PCBs和OCPs的污染特征不同,大通站相对较低的PCBs、HCHs和DDTs的输出通量与长江流域过去10年污染物浓度、年径流量和输沙量的整体降低直接相关,溶解态PCBs、HCHs和DDTs浓度显著降低是重要因素. 研究结果反映了我国“十三五”期间提出的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近20年坚持履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的重要成效. 今后应重点关注大通以下至长江河口的污染物跨介质分配和交换通量,以系统揭示长江输出POPs在区域污染物“源汇”关系中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以α-HCH与p,p'-DDT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泉州湾及其重要汇水流域--晋江流域为研究区域,构建了Level Ⅲ多介质非平衡稳态逸度模型,对该区域α-HCH与p,p'-DDT在各环境相中浓度、容纳能力、储量分布及各相间的迁移通量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对模型关键输入参数的灵敏度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α-HCH与p,p'-DDT在土壤相,水相以及沉积物相中的模拟计算浓度与野外样品实测平均浓度吻合度较高,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当研究系统达到平衡时,环境各相对α-HCH与p,p'-DDT容纳能力由大到小分别为沉积物,土壤,水及空气; α-HCH在土壤与沉积物中的储量之和为总储量的97.42%, p,p'-DDT则为99.89%,是其主要的汇区;α-HCH与p,p'-DDT从研究区域迁移消逝的主要途径为水的平流输出,在环境相间迁移过程中,α-HCH的主要迁移途径为水体向大气的迁移,而p,p'-DDT的主要迁移途径为水体向沉积物的迁移;灵敏度分析指出辛醇-水分配系数对数值logKow是影响污染物在环境相中浓度分布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分4批次分别采集某废弃农药厂拆除前和拆除后周边土壤,研究土壤中DDTs含量、分布和组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拆除1个月后,土壤中DDTs残留量(平均为334ng/g)明显大于拆除前(平均为97.0ng/g),之后土壤中DDTs的残留量明显下降.拆除前,周边土壤中以p,p'-DDE和p,p'-DDD为主,平均浓度分别为35.6和31.0ng/g;拆除后以p,p'-DDT为主要残留污染物,平均浓度为289ng/g,较拆除前(9.69ng/g)增长了28.9倍.来源分析表明,农药厂拆除前周边土壤中DDTs的污染主要受厂区内历史工业品DDTs生产和农田使用的三氯杀螨醇共同影响,而拆除过程周边土壤DDTs污染的贡献主要来自于厂区内工业品DDTs的挥发.在空间分布上,拆除前和拆除后整体上西部区域土壤的污染程度高于东部区域.  相似文献   

18.
夏季海河与渤海湾中壬基酚和辛基酚污染的状况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夏季海河与渤海湾表层水中溶解态的壬基酚(NP)和辛基酚(OP)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海河中NP和OP的浓度分别为160~429ng/L和18~56ng/L;渤海湾中NP和OP的浓度分别为33~132ng/L和n.d.~14ng/L.污水排放是海河中NP和OP的重要来源.渤海湾中NP和OP的浓度要远远低于海河,但是海水稀释不是造成其浓度降低的唯一原因.研究还发现该地区NP和OP与CODMn和TP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与珠江三角洲相比,该地区NP和OP污染情况较为严重,与国外其他类似区域相比则处于中等或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