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淮河中游地区洪涝灾害频繁。选取淮河中游北岸典型区作为研究区,以统计分析为研究手段,在半定量半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1951-2010年的研究区降水、淮河干流流量和水位数据进行了内涝与外洪的遭遇分析,以确定研究区由于淮河干流水位高于支流水位造成的"关门淹"现象的严重程度。分析认为,历年来较为严重的6个洪水"关门淹"的年份按危害程度由小到大排列依次为:1956,1968,2007,1991,2003和1954年。上述排序将为蓄滞洪区防洪除涝潜力分析在选择典型洪水年份时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选择三峡水库入库流量代表洪水强度,以长江上游组成宜昌洪水来源的岷沱江、嘉陵江、乌江、宜宾-重庆、重庆-万州、万州-宜昌为主要流域;把出现历史前3名大洪峰的1981年、1998年和2010年汛期作为切入点,针对直接诱发3次大洪峰的暴雨过程,利用长江上游六大流域实况面雨量、宜昌流量和水位,以及NCEP数值产品的客观分析等资料,采用天气分析、波谱分析方法,分析了对流层中低层主要天气系统,以及200 hPa南亚高压和地面冷空气的情况。指出了3次大洪峰暴雨的环流特征、风场特征、超长波和长波特征等,为三峡水库气象保障服务提供了洪峰暴雨的天气背景。  相似文献   

3.
1998年长江流域暴雨洪水环流背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主汛期,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持续偏南、偏强,中高纬度维持稳定的阻塞形势,6、7月雨带长期在鄱阳湖、没庭湖地区徘徊,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严重洪涝;8月随着副高北抬,长江上游出现多次强降水过程,长江干流受中下游洪水顶主上游洪峰下泻的影响,水位居高不下,多数水文站出现了超记录的历史最高水位。1998年的已成为一次少有的新的长江大洪水的典型。  相似文献   

4.
曾刚  孔翔 《灾害学》1999,14(4):22-26
1998 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的特大洪水具有洪水水位高、洪量大、历时长的特点, 这次洪水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了2 000 亿元。本文在长江上中游地区降水量总量及强度超常、长江上中下游洪水遭遇严重、分洪区没能发挥作用等洪灾形成主要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加大对影响长江流域灾变性气候的研究、调整江湖水系结构、加强区域间防洪的协调和协作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长江上游森林植被变化对削洪减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江上游具有形成暴雨洪水的地形与气候条件,森林植被削洪减灾功能的提高必须着眼于森林植被—土壤生态系统结构的改善,削洪减灾功能的提高是通过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对雨水的截留拦蓄作用实现的。研究区森林植被—土壤生态系统区域差异明显,不同地区该系统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的最大截持水量不同,该系统削洪减灾功能的大小不仅与降雨特点有关,而且与系统各水文层前期持水量有关。在连续长时间暴雨情况下,森林植被—土壤生态系统除对第一次洪峰有削减作用外,对后续暴雨洪水的削减作用不明显,甚至会使洪峰增高。根据宜昌站30d洪水量的地区组成和森林植被—土壤生态系统截留持水功能的特点,提出了长江上游森林植被恢复、重建与保护的宏观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概述了长江洪水一般规律以及今年兩情、水情、灾情,说明今年长江流域总的雨情、水情都没有超过1954年,灾害性质属较大范围的严重涝灾和局部地区洪灾,但损失巨大.如果长江上游或中下游几条主要支流发生类似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大洪水,其后果将更为严重. 今年抗洪涝斗争中.建国以来修建的水利工程发挥了巨大作用,减少了灾害损失,但也暴露出我们防洪除涝中存在的弱点和问题. 文章结合长江中下游平原区防洪情况.从“洪水不分省界、县界、从全局出发,通力协作,团结治水才能战胜洪水;”“分蓄洪措施不可避免.认真贯彻《关于蓄滞洪区安全与建设指导纲要》才能减少損失;”“长江防洪潜在危险不可忽视,必须抓紧解决,才能保证国家建设顺利进行;”“增强全社会和全民防洪意识.依法治水,努力减轻洪涝灾害损失.”等四个方面对今年发生的严重洪涝灾害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黄河北干流与渭河相遇洪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玉芳  邢大韦 《灾害学》1995,10(1):57-62
黄河北干流与渭河位于黄土高原,暴雨是洪水的重要成因.本文分析了近2000年的历史资料,提出该地区的洪水具有周期性,19世纪洪水达到高峰,20世纪洪水规模有所降低,并分析了黄河北干流与渭河及其支流径、洛河洪水相遇问题:四河相遇的概率很小,多形成特大洪水,两河相遇是较常发生的事件,多形成中等以下洪水。三门峡水库的淤积使该地区洪水灾害加剧.同时还分析了该地区洪水对黄河下游洪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一种基于致洪暴雨预报,结合水文控制站水位、流量信息,运用多元统计回归模型开展的三峡水库洪水程度分级预估的方法.通过历史回代和2010、2011年预估试验应用表明:该预估系统稳定可靠,适用于三峡水库洪水程度预估,对三峡上游暴雨引发的洪水程度能进行准确的预估,而且对三峡上游支流的暴雨洪水预测也有一定的预见性.应用该系统三峡水库的洪水预见期可达3d以上,能为防汛决策和三峡水库防洪调度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9.
利用1989-1999年近11年的水文、气象资料分析了福建省6个主要流域主控站水位与降水量的关系和洪涝的时间变化规律,进而分析了暴雨致洪的特征,结果表明:(1)福建省6个主要流域洪峰水位与上游有关气象站前期平均总降水量相关显著,暴雨是福建省洪涝发生的主要原因;(2)根据闽江(竹歧站)、九龙江(浦南)、交溪(白塔)、木兰溪(濑溪)4个站的达警戒水位或危险水位的降水指标,可利用暴雨预报作为洪涝预警预测的依据。(3)上世纪80年代后,洪水的高低变化有增大的趋势,应进一步完善抗洪防洪预警系统,提高抗洪防洪的应变能力。  相似文献   

10.
对黄河中游干支流进行了广泛细致的野外考察,发现多处2012年洪水滞流沉积物(SWD),选择典型沉积地点进行了样品采集和粒度、磁化率特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中游干支流洪水SWD的磁化率都很低,在(31.2~51.3)×10-8m3/kg之间,这与黄河中游马兰黄土L1的磁化率相当。表明它们是尚未受到风化成壤作用影响的新鲜洪水滞流沉积物。黄河中游干支流洪水SWD粒度成分均以粉沙为主,具有一定比例的沙粒和粘粒,说明它们主要是河流洪水悬移质成分在高水位滞流环境中的沉积物。与其支流无定河、延河和北洛河相比,黄河中游干流2012年大洪水SWD中粘粒含量较多。黄河中游悬移质泥沙随着搬运距离的加大,粒度成分逐渐变细。该研究成果可供黄河中游干支流防洪减灾和水土流失防治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