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哈萨克族风俗中的环保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球不但是人类居住活动的重要场所 ,而且也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生存的摇篮 ,可以说人类是这个摇篮里的高级生灵 ,也是地球上唯一的主人。现地球上生活着 2 0 0多个民族。各民族依偎于大自然 ,他们贴近大自然 ,认识了解大自然 ,在与大自然的情感交流中 ,树立起了保护大自然的自觉意识。把广阔的天地 ,辽阔的草原和茂盛的森林作为自己生息繁衍的物质基础的哈萨克族 ,自古以来把自己的感情赋予大自然 ,把大自然镌刻在自己的心中。哈萨克族早就认知了新鲜空气和水的价值 ,所以用许多成语表达了哈萨克民族对保护自然爱护自然的朴素情感和行为准则 ,…  相似文献   

2.
杨智楷 《环境教育》2013,(10):86-87
现在的环境越来越不如以前好了,因为人类为了自己的自身利益去破坏环境,破坏大自然。现在人们的生活变好了,科技也发达了,有汽车、手机、冰箱、电视等许多可以让人们生活好的东西,但人们没有注意到使自己生活好的东西会破坏环境和地球。地球正在变老,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拯救地球。  相似文献   

3.
曾经     
曾经,人们乱砍滥伐,造成森林面积锐减,使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于是,沙丘吞噬了万亩良田,洪水冲毁了可爱的家园,大自然的报复让我们人类尴尬哑然。  相似文献   

4.
在环境保护事业中,森林有着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在防治污染的生物措施中,植树造林占有主要地位,其主要原因是森林生态系有着巨大的环境效益。一、森林生态系的环境效益森林对于人类的经济效益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产品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森林是环境的产物,森林的结构、数量、质量与环境质量有关。但是,森林一旦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以后,就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即森林影响环境,进而改造环境。具体地说: 1.森林资源与全球环境:目前,人类唯一能够生存繁衍的环境是地球生物圈。在使生物圈具备适宜于人类需要的空气、水  相似文献   

5.
想必不用我说大家也都知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生命的延续,人类的生存,一刻也离不开地球.我们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然的慷慨让我们.丰衣足食",但我们非但不对大自然感恩戴德,反而还去破坏她,伤害她.  相似文献   

6.
森林是地球的守护神,不仅能够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木材和林副产品,还是人类的资源宝库,而且还具有更重要的生态价值。森林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它的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公元前7000年,地球上森林面积达76亿平方千米,约占陆地面积的2/3,直到100年以前  相似文献   

7.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使人赏心悦目:鸟类、花类、树木,给人绚丽多彩的景色。所有的这些,都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最大的恩赐。可现在人类却大量砍伐树木,土壤就因为森林植物被的消失使土地变得更脆弱,无法长期抵御风雨的剥蚀。小花小草被狂风吹得无法停止身子,空气中,弥漫着黄沙和  相似文献   

8.
杜晓 《环境教育》2006,(4):33-33
有一次,老师让我用”地球”二字造句,我说:”地球是人类的妈妈。”不错,地球是人类的妈妈,她原本有着美丽的容貌,也有着漂亮的外衣,是一个美丽而有活力的母亲。因为地球上有丰富的资源,所以地球上能生存着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和幼小的生灵,才能使人类在地球上生存下来,繁衍后代。然而,就在这几十年的光阴里,地球妈妈突然病了,一片片树林倒了下去:一个个工厂发出呛人  相似文献   

9.
席德强 《环境教育》2009,(11):58-58
地球诞生已经有46亿年了,最原始的生命是在地球诞生10亿年以后出现的。数十亿年生命的演化,不断改变着地球的环境,使地球从毫无生命迹象的荒芜之地,逐渐演变成生命的乐园。然而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地球。特别是最近100年来,随着人类工业文明的进步,地球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酸雨、洪涝灾害、旱灾等越来越频繁地发生。温室效应越来越显著。工业发展造成的重金属污染导致越来越多的村庄成为癌症村。  相似文献   

10.
编辑手记     
《绿叶》2020,(Z1)
正编辑部在组织2020年第一期杂志时,澳大利亚森林大火仍在燃烧。"森林的历史,即为生命的历史。"为此,我们把著名生态文学家徐刚老师的《大森林》放在首篇。《大森林》阐述了森林与人类的关系,中国的森林现状……如徐刚所言:"森林从发生到毁灭又重生,使原始地球变得温柔,又生出各种植物、  相似文献   

11.
从"3S"到"3N"看旅游观念的环境伦理价值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永海 《环境教育》2006,(11):61-61
自人类从自然界诞生的那刻起,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人类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地球表面上的每一个角落。毫无疑问人类是向大自然索取最多、对大自然破坏最大的物种。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的现实,促使人类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应地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也称之为  相似文献   

12.
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无忧无虑地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中,远古时期,在地质的作用下,大自然就为我们储存了巨大的资源,她就像一位母亲,哺育着地球上无数的生灵;同时她也是一位严肃又和蔼的老师,教育着我们无知的人类。从蹒跚学步,牙牙学语开始,大自然就与我们结下了切不断的关系,光着小脚丫,走在光滑的鹅卵石上,伸着小手,抓来一根树枝,枝顶的花儿垂到你的  相似文献   

13.
善待自然     
人类本是大自然之子。茂密的森林,肥沃的土地,清澈的河水,湛蓝的天空……不仅养育了人类,给人类以生命的源泉,也给人类的思维插上了理想的翅膀。有了自然的哺育,才有了人类今天的物质繁荣;有了大自然的恩泽,才有了人类高度发展的社会文明。即使在自然环境遭到无情破坏的今天,当黄色的沙土覆盖了充满生机的绿色草原,当荒漠取代了沃野,当多少年来奔腾不息的河流变得污浊、干涸,当蓊郁茂盛的森林被无情地砍伐……伤痕累累的大自然展现在人类面前的仍然是她那宽阔的胸襟、磅礴的气势和秀美山川的至真至善至美。所有这一切,无时无刻不在撞击着人类的心灵,洗涤着人类的灵魂。“本刊特稿”和“名家走笔”栏目刊登的《九寨冲击波》、《穿越林海两题》,展示的正是这种人  相似文献   

14.
绿色是地球生机与活力的象征。绿色教育是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使个体形成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行为习惯的教育实践活动。确切地说,绿色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在与大自然的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了解、熟悉自然环境 ,逐步培养尊敬大自然的态度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进而形成适应、保护、建设自然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实践活动。   城市中的孩子们,生活在物质丰厚、条件优越的人造环境中,受到过多的呵护。他们中间相当多的人,疏远甚至是脱离了人类的共同的母亲——大自然,患上了“自然环境感知缺乏症”。辟如:由于高楼大厦的切割与遮…  相似文献   

15.
从八十年代的森林砍伐,到近几年的开矿、大规模修水电站,舟曲的生态环境已经脆弱不堪,越来越频繁的泥石流就是大自然给舟曲的警告。  相似文献   

16.
应该这样做     
王佳宁 《环境教育》2014,(10):83-83
正现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环境却遭到了无尽的破坏。沙尘暴频发,荒漠化严重,污水四溢,空气污浊……这所有的现象都在提醒我们人类——地球虽然无言,但环境恶化带来的报复和惩罚正在上演。在各种灾难面前,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极其渺小。当我们在追究灾害原因时,往往忘记了这正是人类自己破坏环境所造成的恶果。所有的灾难都在  相似文献   

17.
大约2000万年前,我们的裕先诞生在洪荒原始的地球上。在艰辛而漫长的生存跋涉中。任凭风暴洪水、瘟疫猛兽、饥馑战乱.什么无灾人祸都未能阻止人类向前迈进的坚定脚步。相反,人类在与自然的较量中却一步步走向繁荣。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是什么样的信念激发着人类创造的欲望.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人类探索的勇气.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刘美好生活的渴望。(一)应该说.地球是一个可爱而美好的所在传绝的山峰,浩森的大海.苍莽的森林,千姿百态的生物…它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载体。但是地球也有暴戾的时候,洪水、风暴、地震、海啸.使依附…  相似文献   

18.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人类生命的摇篮"、"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和物种的基因库,它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9.
人们在大自然中享受旅游乐趣德国自1970年开始,按照国际标准建立第一个森林国家公园——巴伐利亚森林公园以来,至今已先后建成了12个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圈保护区。这些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是根据所在地域地理、文化特点,对大自然动态发展不做人为的干扰,使其自生自长,从而保存了当地天然的原始状态,使人们回归到大自然中享受旅游乐趣。本文仅介绍其中的巴伐利亚森林国家公园、北海浅滩、恩勒生物圈保护区、施普雷森林、吕根岛和贝希特斯加登地区,并配以照片,以飨读者。参天大树、奇特长势和许多枯木:巴伐利亚森林国家公园的大…  相似文献   

20.
大约200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诞生在洪荒原始的地球上。在艰辛而漫长的生存跋涉中,任凭风暴洪水、瘟疫猛兽、饥道战乱,什么天灾人祸都未能阻止人类向前迈进的坚定脚步。相反,人类在与自然的较量中却一步步走向繁荣,并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是什么样的信念激发着人类创造的欲望,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人类探索的勇气;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应该说.地球是一个可爱而美好的所在。奇绝的山峰.浩森的大海,苍莽的森林、千姿百态的生物…,,吃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载体。但是,地球也有暴戾的时候,洪水、风暴、地震、海啸,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