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三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和战略也分别经历了"启蒙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文章提出环境保护联防联控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理论基础是协同理论,实践基础是环境空气质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新时代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与环境保护联防联控两者协同性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工作建议:推动形成与重点经济区域、重点城市群对应的环境保护联防联控一体化机制;积极鼓励开展跨行政区的生态环保合作;加快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建立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的区域科研合作机制,共享科研数据;进一步强化联防联控责任主体等。  相似文献   

2.
京津冀一体化与区域空气质量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世秋 《环境保护》2014,(17):30-33
大气污染具有区域性与公共性的特征,并从传统煤烟型污染转变为煤烟型和机动车尾气的复合型大气污染,京津冀一体化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供契机,同时,区域空气质量的改善与环境管理也有助于区域社会经济一体化的良性发展。文章指出应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坚决向污染宣战,同时在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防控中强调绿色善治,实现区域污染控制社会成本最小化、减排责任公平化、控制标准一体化、发展权益均等化的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合作机制。京津冀空气质量管理需构建基于科学认知基础上的多方参与决策的区域整体大气污染控制战略与规划,践行区域"受益者支付/补偿"原则,建立区域基金或者区域财政转移支付激励经济合作、促进区域共赢。  相似文献   

3.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对于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为了科学全面认识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厘清未来的发展出路,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相关专家就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的区域协调、产业协同、交通组织、城镇体系演变、跨区合作、要素配置、流域统筹、一体化路径、绿色低碳发展等研究前沿进行访谈。访谈结果表明: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其发展中仍然存在内部发展不平衡、区间交通割裂、行政壁垒尚存、流域生态协作不健全、产业协同发展不足、绿色经济体系较弱等突出问题。长三角在中国乃至世界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需要综合各学科各专业的理论知识,从不同视角持续关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科学命题。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长三角一体化首先要创新机制缩小区域内部发展差异,强化综合交通一体化的基础支撑,更要突破行政边界的制约;其次要创新机制体制来保障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与配置,通过价值链、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发展来夯实一体化;再次要促进土地要素向长三角集中使用,提高长三角地区土地承载能力,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土地要素保证;然后要优化人口就业空间结构,加强城际间环境污染联防联治,强化大江大河等重大流域的省际统筹与合作,共同提升长三角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推动绿色一体化发展;最后更要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通过科研突破与市场机制来实现低碳发展,在创新驱动引领下打造流空间世界级枢纽,以实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以上观点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可行的理论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正>全国第一个跨省市的区域"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京津冀地区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近日印发实施。《规划》提出,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的整体实力将进一步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协同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首都"大城市病"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无国界.环境问题已与国际政治、外交、经济、贸易、人权、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等广泛地交织在一起,成为"世界问题复合体".在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区域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地球已成为"地球村",当地和局地环境问题的影响已不再局限于当地和局地,而具有区域和全球性.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我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加快实施,长江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2016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涵盖长江沿线9省2市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涉及长江流域面积约70%。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涵盖长江下游3省1市的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我国生态环境安全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现代文摘     
《环境》1998,(8)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科技一体化迅猛发展,区域经济合作日益增强,新技术革命浪潮蓬勃兴起,知识经济时代正在来临。21世纪的经济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支柱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城市职能将有新的调整与扩展:一是以知识产业为核心,产业向轻型、高级化发展;二是信息产业为基础,构成信息社会支柱;三是管理功能的增强,为区域(全球)经济的神经中枢;四是流通职能的扩大,为区域  相似文献   

8.
天津临港工业区作为滨海新区重要组成部分,港口经济特点突出,是我国临港型工业发展的典型代表。从港口工业一体化港区联动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围海造陆特色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公用工程岛资源能源集成共享网路和循环经济支撑体系多维角度,构建临港型工业区循环经济发展思路,探索临港型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和模式,以期为我国同类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9.
《环境保护》2014,(9):56
正京津冀一体化进程近期受到广泛关注,而如何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大背景下更有效地协调各部门解决大气污染与环境治理问题,如何将绿色发展转变为新一轮的投融资主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为同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话题。2014年4月29日,由长江商学院主办的"绿色经济研讨会——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对策"专家讨论会在京召开,旨在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11月5日-11日,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各组织成员领导人围绕"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主题,就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加强全方位基础设施与互联互通建设等议题深入交换意见,共商区域经济合作大计,达成了广泛共识。会议期间,通过了《北京纲领》和《亚太伙伴关系声明》两份成果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亚太地区经  相似文献   

11.
俞海 《环境保护》2007,(15):51-53
随着东亚区域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中日韩三国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当前,中日韩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出现一个重要趋势,即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FTA).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中国与日本、韩国的经济联系和地缘关系角度,积极参与和推动中日韩三国建立FTA是中国在区域或双边自由贸易中的一个重要的政策和战略取向.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由贸易引发的环境问题或由区域贸易自由化带来的环境影响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日益增强,识别和评价中日韩三国经济一体化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环境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对于促进国内的环境管理,减少和预防区域贸易自由化可能产生的环境损害,为中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提供环境策略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环境保护》2017,45(6)
正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四川、江苏、上海等9省2市,具有交通便捷、资源丰富、产业聚集等优势,与京津冀一体化、"一带一路"并称为"中国三大经济战略规划",对全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长江经济带以21%的土地承载着全国近20%的石化产业,仅长江沿岸重化工业产量  相似文献   

13.
识别出长三角一体化区域生态效率空间差异,对制定或调整绿色发展的差别化政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基于面板数据,测算了一体化区域生态效率;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借助GeoDA095i软件,揭示了一体化区域生态效率空间差异.结果表明:长三角一体化区域生态效率均值由2006年的0.330跃升至2017年的0...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区域矿产资源竞争力评价及与区域经济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宝友  肖文  朱卫平 《自然资源学报》2012,27(10):1623-1634
矿产资源对一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论文在分析已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数据可获得性原则构建我国区域矿产资源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详细阐述各指标的计量方法。然后,运用多指标输入/输出复杂系统的相对有效性评价方法———数据包络分析(DEA)法,并收集2000—2009年数据对我国区域(东部、中部和西部)矿产资源竞争力进行评估,揭示其变化规律。最后,用我国区域2000—2009年的"矿产资源竞争力"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代表其矿产资源的丰裕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结合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分析法验证矿产的"资源诅咒"假说在我国区域间是否成立。研究结果显示:①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区域矿产资源竞争力在不断地提升。另外,我国三大区域的矿产资源竞争力与其所拥有的矿产资源储量成反比;②区域矿产资源竞争力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呈长期稳定的均衡、双向因果关系,得出矿产的"资源诅咒"假说不成立的结论。上述研究成果对于我国如何提升矿产资源竞争力及利用矿产资源发展区域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曹卫东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6):1654-1656
<正>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但长三角区域内部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随着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突破区域行政壁垒,合理配置地区资源、深化区域内部交流与合作是打破长三角地区不均衡发展局面、实现区域深度协同发展的关键。新时代以来,国土空间治理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国土空间高效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6.
效率导向的石油资源利用布局使我国的原油生产格局与加工利用格局之间形成显著错位。鉴于石油资源利用的根本目的应是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追求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论文基于区域投入产出表,构建增加值拉动乘数和增加值推动乘数两个投入产出系数,测算并对比了我国不同区域石油资源利用的区域综合经济效应,指出:1)我国石油资源利用的区域经济效应分异小于其直接经济效应分异,表明各区域的石油资源利用均通过区内产业链传导,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2)区域的资源禀赋、经济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我国石油资源利用的区域经济效应分异的主要因素;总体而言,资源型和精加工型产业结构在实现石油资源利用的区域经济效应方面各具优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区域经济效应的“资源地优胜”现象;3)未来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石油资源的东、中、西分区配置格局,强化石油资源利用能力和水平在三大地带间的“U”型分布态势,重点在主要石油资源地和进口地加强石油炼化发展,发挥井口和口岸的资源、产业优势;以其为中心,石油资源的利用规模和能力应大体上沿主要石油运输通道向外逐层递减,以控制资源流动成本。  相似文献   

17.
方遥  徐帆  秦萧  张鹏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6):1609-1625
在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及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背景下,探索跨界区域的生态保护、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之间的协同关系与提升路径,对于新时代区域或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战略落实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面向生态、经济、社会的整体效益提升,综合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浦口—南谯跨界区域2005—2019年间的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发育及其耦合协调水平进行分析,发现两地的综合发展指数基本呈现一致的增长趋势,区域及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也已发展至较高水平,但距离优质协调的目标阶段尚有一定距离,且生态子系统间以及经济子系统间的协调度存在多次回退与波动的现象,需要以区域协同发展为核心内容制定规划响应策略。本文提出的技术路径能够为中微观尺度的跨界区域发展水平评估与提升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一种以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和发展区域经济的"经济开发区",正从深圳、珠海等典型样板,逐步扩展到全国众多的省、市、县,甚至到乡镇,象雨后春笋,正在纷纷创建"工业小区"、"工业村"、"工业园"等等之类的新兴工业发展基地.无疑将对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引进工业先进技术装备,调整工业布局展示了美好又广阔的前景;也是实现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提高环境投资效益,促进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有利时机.面临这样的有利时机,环保部门如何遵循保护环境的方针、政策和法律,积极做好超前管理和服务,关系到我国今后环境质量,环境事业发展的大局,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日渐突出,面临生态风险.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转型的主题之一.广西在适应这一转型、努力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建设"美丽广西"的过程中,"五位一体"整体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不均衡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应积极反思工业文明发展进程中社会结构失衡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非持续发展现实困境,科学认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积极探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联动发展,协同推进广西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0.
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由于我国地区贫富差距明显,要实现共同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推动西部大开发的步伐刻不容缓。然而,中国西南地区被大面积的喀斯特地貌所占据,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矛盾十分突出,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据此,本文在总结与分析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特点和现状的基础上,从"人-资源-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角度,对喀斯特区域改进发展方式,推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八条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