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改善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面源污染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由于我国农村过量和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地膜等,造成了农业面源不同程度的污染,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了隐患,直接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本文阐述了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危害,并提高了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2.
3.
4.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监测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水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影响因素,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将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重要支撑。该文系统分析当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考虑国内外经验,提出如下建议:采取空间嵌套式的布局模式优化地表水环境监测点位,充分发挥环境监测的预测预报和风险评估功能;建立包括污染源、产排污系数和空间传输过程的农业面源污染全过程监测网络;定期开展土壤氮、磷养分含量评估和地下水硝酸盐氮测定和评估;建立完善数据整合与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5.
采用DPeRS模型对淮河流域氮、磷面源污染空间特征进行遥感像元尺度解析,并对\"十三五\"《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中划定的淮河流域235个控制单元进行面源污染优先控制单元分析。结果表明,淮河流域2016年TN和TP面源污染排放量分别为44. 99和2. 44万t,入河量分别为27. 72和1. 27万t;空间分布上,淮河流域的东部和南部氮、磷污染程度较为显著,北部污染程度较轻;农田径流型是淮河流域最主要的氮、磷面源污染源,均占到总污染量90%以上,是该流域氮、磷面源污染防治优先控制的污染源,对于TN指标次要影响类型为城镇地表径流,对于TP指标次要影响类型为畜禽养殖;筛选出淮河流域TN和TP面源污染优先控制单元分别为164和185个,面积占比分别为75. 3%和85. 0%。 相似文献
6.
7.
综述了农业面源污染模型国内外研究进展,介绍了常用的面源污染模型概念与适用范围,明确“3S”技术与SWAT、AGNPS等模型有机结合是当今面源污染模型的研究热点。提出我国面源污染模型未来研究的重点是围绕水质改善目标,建立面向全流域尺度的面源污染负荷估算方法,构建完整的基础监测数据网络,为建立符合我国流域特性的面源污染模型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8.
采用遥感分布式面源污染评估模型(DPeRS),对2018年黄河流域(甘肃段)面源污染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具体包括多类型污染量产排特征解析和流域优先管控单元识别。结果表明,污染量上,2018年黄河流域(甘肃段)总氮(TN)、总磷(TP)、氨氮(NH3-N)、化学需氧量(CODCr)的面源污染排放负荷分别为65.6,11.8,19.1和77.2 kg/km2,入河量分别为836.7,33.3,220.2和1 353.3 t;空间分布上,氮型(TN和NH3-N)排放负荷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流域中部和东部局部地区,流域大部分地区TP排放负荷均较高,CODCr面源污染排放负荷高值区分布较为零散。与排放负荷相比,黄河流域(甘肃段)面源污染入河负荷并不突出,这与该地区水资源量少有密切关系。筛选出黄河流域(甘肃段)面源污染优先控制单元15个,面积占比为85.2%,I类优控单元主要分布在庆阳市、天水市、兰州市和白银市等地区,II类优控单元主要分布在甘南藏族自治州,且TN、TP、NH3-N和CODCr面源污染优控单元识别结果的平均精度达到80%。 相似文献
9.
以南京市上秦淮片区二横沟小流域为例,在污染源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分类法,利用改进后的污染输出系数模型进行流域污染负荷核算,得到外源污染物入河负荷量及各污染源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上秦淮片区二横沟流域内污染物排放负荷总量为COD 229.9 t/a、TN 25.8 t/a、NH3 -N 22.4 t/a、TP 1.7 t...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铜陵市义安区7个乡镇的农田、养殖及农村生活污染源的调查,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进行评价,应用ArcGIS软件作聚类分析,研究该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来源及其负荷空间特征。结果表明: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为3 739.50 t,农村生活、畜禽养殖为重点污染源,其排放量分别为1 705.36 t、1 55855 t,污染负荷分别为45.61%、41.67%。在COD、TN、TP 3个主要评价因子中重点污染物是COD,其次是TN,污染负荷率分别为87.55%、10.95%。在各乡镇中西联镇、天门镇、顺安镇的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较高,分别为818.86 t、772.26 t、740.12 t,污染负荷分别为21.90%、20.65%、19.79%。 相似文献
11.
从监测数据应用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当前污染源监督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应明确环境监测法律地位,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加强污染源监督监测力度;理顺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的投入和运营机制,加快污染源在线监控技术在监督监测中的应用;快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提高污染源评价水平。 相似文献
12.
在阐述地下水污染源荷载影响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介绍了污染源荷载影响评价的3大要素:污染荷载等级、含水层敏感性及地下水价值,说明了评价体系、指标和方法及过程。根据主要污染源荷载分析,结合地下水环境现状,对北京市进行了分区,提出污染源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提出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应分为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时和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两大类,当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时,主要污染物是以气体状态存在,当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污染的是水体、土壤及生物等环境样品,并对其中6个类型污染事故发生时的应急监测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简述了中国环境保护多项业务中污染源代码现状,其污染源编码都是根据当时的环境管理工作需要,独立确定的一套编码规则,这些不同的标识方式,在污染源的编码格式上不具有稳定性与统一性,不利于污染源基础信息的共享,形成多个信息孤岛。提出了基于组织机构代码的污染源编码规则,确定了编码结构及表示形式,使新污染源编码规则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标识的唯一性以及结构的规范性。基于污染源代码,可以有效整合环境信息资源,形成污染源档案,为环境监管提供全面的、详实的数据支撑。根据当前环境管理业务信息系统的实际,提出了今后实施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倪小红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0,12(6):29-30
通过对萧山市羽绒行业中典型企业--浙江三弘国际羽绒有限公司排放废水的监测分析,计算其羽绒废水中各污染物的排放量,由此确定羽绒行业污染物排放系数和排污总量,为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管理提供了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基本掌握南京市各类污染源排放状况的基础上,运用南京市空气质量数值预报系统,对2005年1月南京市一次较为典型的天气条件形成的污染过程的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重污染发生时重点污染源对城区主要空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分布的贡献作用。结果表明,南京市城北工业区与主城区毗邻,而且污染物排放量较大,在冬季主导风向为东北风时对主城区污染物的质量浓度值具有显著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提出采用三点比较式臭袋法测定污染源臭气样品时,可能出现因初始稀释倍数设定过高而无法准确计算结果的情况,单一的初始稀释倍数无法适用于同一批样品和低浓度样品.建议取消判定师的初步嗅辨试验环节,直接从第一级稀释倍数开始嗅辨试验,低浓度样品转为环境空气样品分析,同时实行嗅辨员分级制度.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