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裂谷——大洋和大陆兼有的构造 裂谷带就是岩石圈发生分裂的地带,但是它有两种表现形式,这要看岩石圈是否发生分离而定。在这两种情况下,所涉及的地幔扰动必然是不同的。如果要了解裂谷作用,那么就必须设法弄清这些差别的性质。在很大程度  相似文献   

2.
大量证据表明大陆溢流玄武岩省与地幔羽活动有关。然而,溢流玄武岩所具有的放射性同位素特征往往超出了地慢羽源区(如海岛玄武岩所证实的)范围。这些特征较易解释为大陆岩石圈源区所造成,同时也有力地暗示,正是地慢岩石圈贡献了富集同位素的(低子143Nd/144Nd)物质。然而,对于将温度较低的、难熔的地幔岩石圈作为玄武质岩浆的一个重要源区的模式有不少反对意见。关于玄武岩的成因,Re-Os体系可以对地幔羽和大陆下岩石圈地幔(SCLM)的相对价值提供新的约束条件,即以捕虏体形式带到地表来的SCLM样品通常具有低187OS/188OS比值,而海岛文武岩则趋向于具有高于球粒陨石的187OS/188OS比值,老的大陆地壳则有更高的比值。这里我们报道卡鲁溢流玄武岩省努阿内齐地区190Ma的苦橄玄武岩的初始187Os/188os比值,它们很容易解释为富集SCLM和很可能来源于地幔羽的岩石日下的物质的混合物。  相似文献   

3.
大陆地幔岩石圈可能是一个不相容元素的重要的储库,并且它仍然是一个研究地幔元素分馏过程的关键性天然实验室。为了构筑一个大陆地幔岩石圈模式,对地幔捕虏体、钾镁煌斑岩和金伯利岩以及所选择的大陆溢流玄武岩中的主要元素、微量元素和同位素资料进行了综合研究。业已证明,这种地幔岩石圈的组成、密度、厚度和产生玄武岩的能力是随年龄而变化的。太古宙地幔岩石圈以具有相对低的FeO丰度(这归因于科马提岩的提取作用)为特征,因而该岩石圈的密度必定比周围的软流圈要低。与此相反,太古宙后的地幔岩石圈,其组成可能与最近采集的样品(如碱性玄武岩中的尖晶石橄榄岩包体)相类似。因此,太古宙后的地幔石圈为大陆溢流玄武岩的产生贡献了足够丰富的物质,并且为更容易分层和加入到大洋玄武岩的软流圈源区提供了足够高的密度。综合现有的有关地幔捕虏体和大陆溢流玄武岩的资料表明,大陆地幔岩石圈在壳/幔系统中占的元素份额,含K小于10%’而含Sr和Nd为3.5%。 许多大陆镁铁质岩石具有以ε_(Nd)低、ε_(Sr)多变和~(206)Pb/~(204)Pb比值经常都低为特征的明显不同的同位素比值。特别是具稍高~(87)Sr/~(86)Sr和低~(206)Pb/~(204)Pb的组合越来越被认为是大陆地幔岩石圈的一个特征。钾镁煌斑岩、金伯利岩和黄长煌斑岩?  相似文献   

4.
湘东北中生代基性岩脉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湘东北中生代基性岩脉可以分为煌斑岩和辉绿岩两类 ,前者形成于 136 .6 1Ma ,后者形成于 86 .18Ma ,与华南中生代主要拉张时期相对应。岩石富集LREE ,Eu负异常不明显 ,其形成主要受地幔部分熔融作用制约。早期煌斑岩类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总体上具有富集地幔 (EMⅡ型 )洋岛玄武岩 (OIB)特征 ,富集Nd、P、Cs,而K、Rb、Sr、U、Th等富集程度不明显 ,Ta、Nb略有富集 ,具有软流圈地幔上涌地幔热柱玄武岩岩浆源区性质 ,表现出软流圈地幔上涌部分熔融的成岩特点。晚期辉绿岩类表现出Ta、Nb、Ti亏损 ,但LILE并不富集 ,反映地壳混染程度的增强 ,具有大陆拉张带 (裂谷初期 )形成的玄武岩岩浆源区性质 ,为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二者具有不同的岩浆源区性质 ,从早期到晚期岩浆源区向上迁移并致使部分陆壳物质混入 ,反映由热点式拉张到岩石圈伸展 减薄的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5.
<正> 由于人们对大陆岩石圈的复杂演化历史的了解甚至比大洋岩石圈还要小,因此,创立一个新的联合会间(IUGS/IUGG/ICSU)国际研究计划(在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正式定名为“联合会间岩石圈委员会”),其主要目的在于填补有关地球这一部分的科学知识上的空白。正是地球的这一部分实际上提供了世界上全部的矿物资源和能源以及人们生活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正> 大陆地壳内K、Th、U的含量和垂直分布具有重大的地球物理意义,因为大陆表面热流(平均来说)的40%左右是由地壳本身的这些元素所贡献的。上地壳岩石,如花岗岩或花岗闪长岩与下地壳典型的麻粒岩比较表明:这些元素必定与其它大离子半径的亲石元素一起,主要富集在上地壳中。但是,各种元素的富集程度是不同的,这表明它们在受不同  相似文献   

7.
<正> 今年是《地球动力学新十年》的第一年。随着对大陆及其边缘探索的加强,不仅美国地球动力学委员会,而且新的国际计划,即联合会间岩石圈计划的活动中心都转向地壳动力学。 十年计划的制订并不能予知1980年的主要地球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大陆岩石圈发展历史中的核阶段、克拉通阶段和大陆海洋阶段的岩浆建造为线索,着重介绍了岩浆岩建造的全球性和区域性的指示作用,以助人们了解具体的大型大地构造及其个别单元的岩浆作用演化的规律性,以及正在演化的岩石圈内岩浆作用变化的总趋向。  相似文献   

9.
<正> 成岩成矿理论是地质学中极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它涉及到岩石圈的形成和能源资源的寻找、开发和利用。然而,成岩成矿理论的提出、发展和完善,需要对成岩成矿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对导致元素迁移、沉淀、分散和富集的物理化学作用及其过程有比较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正> 前言 同大洋玄武岩相比,大陆拉斑玄武岩(CT)的特点是某些不相容元素的含量高,变化大,同位素比值的变化也大。大陆和大洋玄武岩的这种地球化学差异已讨论过多年,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假说,以解释大陆拉斑玄武岩的这种地球化学特点。这些假说包括:由“地幔羽”产生母岩浆;由不均匀富集的上地幔产生母岩  相似文献   

11.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三维荧光光谱法分析,考察以膜分离为主的物化处理方式对城市污水中各污染因子的去除特性,尤其对溶解性有机物的富集特性.结果表明,经以膜分离为主的物化方式处理后的城市生活污水属于低碳氮比废水;微絮凝过滤主要富集的是原水中非溶解性有机物和相对分子质量大于30000的芳香类蛋白物质,富集程度在60.93%,尤其是类酪氨酸和类色氨酸;0.45μm和0.22μm醋酸纤维膜能将相对分子质量大于30000的溶解性有机物全部富集,但是微滤膜对有机物的富集没有选择性;钠滤主要对城市污水中的富里酸类物质和腐殖酸类物质有很好富集效果,富集程度分别为52.01%和53.57%,溶解性有机物的总体富集程度在42%左右.  相似文献   

12.
本文概述了硒的物理、化学性质 ,形态和存在形式以及硒的地球化学循环和富集作用。硒呈四种主要的无机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中 :硒化物 ( -2价 )、元素硒 ( 0价 )、亚硒酸盐 ( +4价 )和硒酸盐 ( +6价 )。不同硒形态的存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pH和Eh条件。硒的天然的、总的地球化学循环主要涉及壳岩源和海洋沉积物。次一级的循环涉及其它无机源和沉积物。另外 ,整个硒的壳循环 (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 )也强烈受到生物化学反应的影响 ,这些反应使硒在有机组分中固定或迁移。人类活动向环境中排放的硒极大地改变了硒天然的地球化学循环 ,主要是煤的燃烧、硫化物矿床的开采及工业上利用硒所产生的废料。岩浆期后热液活动阶段是硒最主要的活动、富集阶段 ,硒能大量地呈分散形式 (类质同像 )或独立矿物形式存在于这一阶段中 ;在火山及喷气活动产物 (有关热泉 )中硒的富集程度也很高。另外 ,硒在页岩特别是海相黑色页岩中的富集作用与生物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徐婷  李勇  朱怡嘉  薛梦婷  汤同欢 《环境科学》2019,40(3):1353-1359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三维荧光光谱法分析,考察以膜分离为主的物化处理方式对城市污水中各污染因子的去除特性,尤其对溶解性有机物的富集特性.结果表明,经以膜分离为主的物化方式处理后的城市生活污水属于低碳氮比废水;微絮凝过滤主要富集的是原水中非溶解性有机物和相对分子质量大于30 000的芳香类蛋白物质,富集程度在60. 93%,尤其是类酪氨酸和类色氨酸; 0. 45μm和0. 22μm醋酸纤维膜能将相对分子质量大于30 000的溶解性有机物全部富集,但是微滤膜对有机物的富集没有选择性;纳滤主要对城市污水中的富里酸类物质和腐殖酸类物质有很好富集效果,富集程度分别为52. 01%和53. 57%,溶解性有机物的总体富集程度在42%左右.  相似文献   

14.
大气降水中重金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为源和自然源释放到大气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在大气降水作用下降落到地面,继而被土壤、水体或者浮游生物吸收,在生物链中富集,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通过收集与整理国内外大气降水中重金属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系统解析了大气降水中重金属的检测方法、基本化学特征及其对地表水、地下水、海洋生态系统以及土壤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该领域研究的重点为大气降水对重金属元素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中迁移规律的影响形式、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以及和其他元素相互作用的机理。  相似文献   

15.
为调查分析淮南煤田石炭—二叠系有害元素的分布与富集赋存特征,采用ICP-MS对张集矿、潘三矿和顾桥矿共159件样品的煤中微量元素含量进行了测试分析,分析了11种有害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富集特征,利用聚类图谱探讨了有害元素的富集赋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除As外,绝大多数元素的平均含量均低于地壳丰度,除Ba和As外,绝大多数元素的平均含量均高于中国煤、美国煤和世界;采用地壳丰度作为对比值所得到的富集系数严重偏离了煤中有害元素的分布特征,与中国煤、美国煤和世界煤相对比较,Cd高度富集,Cr、Cu、Ni、Pb、Sn、Ti为轻度富集至富集;不同煤层有害元素的富集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Cd、Cr、Pb、Ni、Sn易出现富集,Cd为典型富集的有害元素,在8煤、7煤、6煤、5煤和4中出现高度富集;不同矿井主采煤层中有害元素富集程度存在差异,明显高度富集的有害元素为Cd、Ti;原煤灰分中的酸性组分超过灰成分的80%,灰成分指数平均碱酸比为9. 64%,煤中有害元素主要为陆源碎屑来源,部分存在自生矿物; As、Ni赋存富集于黄铁矿中,Ba、Mn可能赋存富集于碳酸盐矿物中,Cr可能吸附富集于粘土矿物中、Pb、Sn、Ti可能与硫酸盐矿物有关,Zn、Cu可能赋存在闪锌矿中,Cd可能赋存富集于黄铁矿和吸附富集于粘土矿物中,其富集程度与沉积环境和煤层稳定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大陆岩石圈、全球变化与地球深部内展研究为当代地学的三大主题。大陆动力学旨在研究大陆与地球系统之间热学、力学与化学等相互关系及其过程的学科。中同东部地处亚州大陆东部.被观为研究大陆动力学的最佳场所之一。东部火山岩带-火山系统、岩浆系统研究包括:岩浆发生、运珍、定位的方式及其构造、热机制;岩浆在何种深度上,如何与地亮相互作用?不同类型计浆可以揭示地幔依、地壳成分、结构、壳幔相互作用、地球物质循环的过程。因此,火山一岩浆系统被视为岩石围的探针、大陆动力学过供的天然记录之一.从这一意义上讲.大地动…  相似文献   

17.
在地球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地壳的演化具方向性、不可逆性、旋回性、重复性、继承性和新生性。已经确认,地壳和岩石圈的发展取决于加积作用和解体作用的错综复杂过程。加积作用在早期占优势,在太古宙以后就急剧降低,它又被解体作用周期性地中断,并可出现两者并行发展的时期。泛大陆周期性的形成和分解:后太古宙形成了泛大陆(0),中元古代形成泛大陆(Ⅰ),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形成泛大陆(Ⅱ),以及尚未确证的后早太古宙的灰色片麻岩陆块。地壳发展的结束阶段始于中-晚三叠世,即又开始了泛大陆(Ⅱ)的分裂、现代大洋形成和现代大陆分裂阶段。因此,板块构造的地球动力学状态早在30~25亿年前就已经存在了。大陆内部的大型构造类型及其构造样式是异常复杂,又是不断变化的。  相似文献   

18.
在世界范围内,板块内岩浆所表现出的系列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看来都是通过一个与大洋岩石圈俯冲作用有关的共同成因过程所形成的。据发现,板块内岩浆的源区在大陆下岩石圈和大洋下岩石圈中的位置是截然不同的,而且在地幔中的深度也要大得多。然而,少量元素的配分关系表明,产生板块内岩浆源区的过程并非发生于下地幔中钙钛矿相条件下,而几乎可以肯定是限制在地幔内。有人提出板块内岩浆的源区最初形成于上地幔内的两个主要位置。其中一个位于俯冲岩石圈和上覆地幔的界面附近,是由于板块和地幔的相互作用(主要在150—300km深处)而形成的。在这一源区内板块的榴辉质洋壳的部分熔融是由于俯冲的前蛇纹岩体释放水所致。熔体迁移到邻近的难熔橄榄岩中,与之混染变富。这实质上是形成钙碱性源区的同一过程的延伸,并可解释这两种组合在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方面的相似性。钙碱性组合相对贫Ti、Nb和Ta,这是因为俯冲榴辉质洋壳的上层在80—100km深处发生部分熔融时使这些元素滞留在残留金红石中所致。而在更深处(150—300km),当俯冲洋壳的下层发生部分熔融时,金红石不再是残留相,因此,Ti、Nb和Ta成为高度不相容元素,从而有效地从俯冲板块迁移到板块内岩浆源区。俯冲作用的角度可能很小,因而在大陆下延伸的水平距离  相似文献   

19.
采集煤矸石烧结砖厂隧道窑废气热交换器内壁的凝结物,利用XRF、XRD、IR、DTA-TG、SEM、EDS、ICP-MS和AFS等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凝结物主要为水合硫酸亚铁和水合硫酸铁,S含量为119.2 mg/g,且Se、As、Pb等微量元素在凝结物中富集。与煤矸石原料相比,凝结物中Se的富集程度最高,含量达到了0.637 mg/g,相对富集因子为467.52;S、Tl、Mo、As、Pb的相对富集因子从57.05依次减小到6.18,F及亲硫元素Sb、Cd、Zn、Ni、Cu、Co富集程度较低;Sr、Th、Be、Ba、U、V、Cr的相对富集因子小于0.5,显示在烧结砖制备过程中的挥发性很低。  相似文献   

20.
长春市典型高架公路大气环境颗粒物中重金属污染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于2014年4—11月对长春市典型高架公路大气颗粒物PM_(2.5)和PM_(10)进行采样,对颗粒物中主要重金属元素的浓度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变异系数法、地积累指数法和富集因子法对大气颗粒物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评价.研究表明,道路施工期间,PM_(2.5)和PM_(10)中重金属的浓度普遍低于道路运行通车后的浓度,而采暖期重金属的浓度又高于非采暖期的浓度.重金属元素在PM_(2.5)中的含量占PM_(10)中总含量的比例均超过50%,说明颗粒物越细越容易富集重金属.Zn、Fe和Mn的变异系数较小,说明来源稳定,自然源占主导地位.富集因子法表明,Zn的富集程度极强,Mn无富集.Cr和Cd的变异系数较大,受人为活动干扰严重,在道路施工期间二者富集程度较轻,道路通行加之采暖后富集程度加强,主要来源为汽油和煤的燃烧.Pb、Cu和Ni的变异系数在0.56~0.76之间,有一定的人为干扰,Pb和Ni在高架公路施工期富集程度较轻,道路运行及取暖期富集程度显著,主要来源是交通源;Cu富集程度强,主要来源可能是油燃烧、建筑扬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