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为降低大型水力发电站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职业危害,采取多年现场实测数据与职业健康体检结果相对比的方式,以国家能源集团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下属2家大型水力发电站为例,采集运行期间的职业病危害检测数据,以及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综合分析职业病危害程度和职业病危害产生主要途径;提出水电行业职业病危害综合控制措施和建议。结果表明:水电站现场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主要为噪声及工频电场;采取优化劳动时间、穿戴适合的防护用品、在设计阶段合理布局设备等控制措施,能够降低现场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减少对人体造成的职业危害。  相似文献   

2.
耿晓娟 《安全》2016,37(12)
为调查分析液化天然气液化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明确该类企业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部位和岗位,采用现场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等方法对该类工程职业病危害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该类工程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甲烷、一氧化碳、噪声、低温、工频电场、高温等。有针对性地采取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对企业在职业病危害防护方面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玲  刘长青 《安全》2014,35(6):31-34
通过对某企业进行现场卫生学调查和对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粉尘、毒物、噪声和高温的检测,结果表明,粉尘和噪声超标,成为水泥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安徽省石英砂加工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和现场进行调查分析,得出矽尘和噪声是两种最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发现石英砂生产企业矽尘和噪声危害十分严重,生产作业现场未配备任何防护装备和个人防护用品,作业人员接触职业病危害的比率非常高。分析了石英砂加工企业在职业病危害防护与管理方面的欠缺与不足,提出了针对矽尘和噪声危害因素的具体工程防护措施与管理对策,从源头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  相似文献   

5.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是建立在现场卫生学调查的基础上的。本文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的标准、规范要求,从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采样方案和检测方法确定、减少正式检测的工作量等方面,叙述了现场调查在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中的重要性,主要有定性地鉴别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正式检测适用的方法,确保检测与评价工作的安全进行等作用。  相似文献   

6.
某垃圾焚烧热电联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某垃圾焚烧热电联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进行评价,确定其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根据项目职业病危害的特点,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收集数据和资料,并结合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职业病防护水平和定量分级结果,对试运行期间作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及职业健康影响进行评价。该项目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硫化氢、氨、氢氧化钠、氯化氢、氟化氢、粉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碳、NOX、SOX、重金属(如铅、汞、镉等)、二噁英等有毒气体(或有毒粉尘)和噪声、高温等物理因素。项目除输煤系统4#皮带头作业点煤尘浓度和5#皮带头、5#皮带卸煤口、碎煤机(三楼)检测点的噪声强度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外,其余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该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基本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建议改进完善部分岗位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完善现场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  相似文献   

7.
胡勇  殷开云  祝贝思  徐欣彤 《安全》2019,40(2):15-18
为了提高石化行业的职业病危害防治水平,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的方法对浙江省宁波地区石化企业进行现场调查,收集职业病防护设施和应急救援设施基础数据资料。结果显示:石化企业针对生产过程中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化学有害因素、粉尘、噪声等)设置了一系列职业病防护设施和应急救援设施,但部分设施设置欠合理,应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8.
通过开展现场卫生学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健康体检的方法,对熔模铸造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及其健康影响进行了研究。调查结果表明:该企业作业场所存在粉尘、噪声、高温、石蜡烟等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并已对作业人员健康造成损害。其中矽尘、高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严重;制壳、熔炼、浇铸等岗位的职业病危害严重,需重点加以治理。  相似文献   

9.
《现代职业安全》2015,(1):68-71
<正>GBZ/T 253—2014《造纸业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指南》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造纸业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的基本要求,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预防与控制、应急救援及职业病防治工作的评估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从事造纸业所涉及的企业的职业病危害预防与控制。内容依据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以《中华民国职业病防治法》及其配套规章和其他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为依据。采用查询文献资料、专家咨询,以及造纸企业现场调研和总结职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现场调查和职业卫生检测方法对某井下煤矿进行职业病危害分析。结果表明,煤矿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粉尘和噪声。煤矿企加强职业病危害防控和管理,采取加强通风、除尘、喷雾降尘和个体防护等综合措施,可最大限度地保护煤矿工人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1.
嵇康  徐秋凉  祝贝思 《安全》2013,(7):24-26
本文依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等相关规范和标准,通过现场调查和检测对某液体油墨车间新建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该项目针对液体油墨生产工艺的特点,都采取了相应的控制措施,调查与检测的结果证实,现有职业病危害的治理措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是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在用人单位预防、控制、消除职业病危害,监管部门监测职业病危害、现场监督执法、查处职业危害事故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关系职业健康监管部门能否公正执法、科学执法、规范执法的重要因素。《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15年)》提出了14项定量指标,其中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监测率、建设项目预评价率、控制效果评价率、职业病危害案件查处率、职业病防治监督覆盖率以及粉尘、毒物和放射性物质等主要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等6项指标,都必须依靠技术服务机构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3.
曲艳丽  刘宁宁 《安全》2015,(12):35-37
本文以化学药品制剂研究及生产制造加工为例,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检查表法,识别分析此制药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而综合分析给出制药企业的职业病危害现状和防尘、防毒、防躁措施,为同类企业职业病危害的预防控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某铜冶炼企业"双闪"厂区工作场所进行现场调查与采样检测,了解其工作场所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现状,为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改善劳动者工作环境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采样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该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该铜冶炼企业"双闪"厂区渣选矿车间的破碎机巡检岗位粉尘超标,熔炼车间的熔炼炉出铜操作岗位的二氧化硫浓度超标;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显示职业相关性异常人员4名。结论: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中以粉尘、二氧化硫、高温及噪声为主,应着重改善工作环境,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为识别某化工企业在建设项目在试运行期间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其防护措施及其控制效果。通过对现场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收集职业健康监护相关资料,定性、定量地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该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个体防护用品、应急救援措施、辅助用室等方面符合标准、规范要求。该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项目,该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可行、有效,但需要加强对氨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某稀贵金属综合开发利用项目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氨、铅及其无机化合物、砷及其无机化合物,通过职业卫生调查法、现场检验检测法,对该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评价,在调查分析、抽样检测的基础上综合评定该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等级,并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防控措施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采样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某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该企业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苯乙烯、乙二醇、苯酐、顺酐、过氧化苯甲酰、二甲基苯胺、石灰石粉尘、煤尘、气相二氧化硅和噪声等。检测发现生产车间噪声强度合格率仅为60.0%,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发现8人存在岗位相关性异常。该企业应根据上述职业病危害因素应着重改善工作环境,加强防护,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浓度),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职业病危害因素、环境因素、人机交互因素、管理因素4个方面构建层次模型,运用模糊层次综合分析法对核电站打磨作业现场职业健康风险进行分析。经过分析,核电站打磨作业综合危险有害因素的评分为86.415,安全风险最高。同时,在打磨作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环境因素、人机交互因素、管理因素4个方面,职业病危害因素评分为91.65,是作业现场职业健康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某生产三甲基苯醌的化工企业进行现场调查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检测,结合企业职业卫生工程防护、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健康监护等情况,并采用工程分析及经验法总结化工企业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铁路隧道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特征,评估其职业病危害风险控制效果,采用现场调查与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某铁路隧道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特征进行调查,采用职业病危害风险指数评估模型进行控制效果评估。结果表明,该铁路隧道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主要包括生产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劳动过程中危害和生产环境中危害;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电焊烟尘、矽尘、NO、NO2、CO、CO2、噪声、振动、高湿等;隧道内工务、电务、供电三大线路作业场所的线路维护人员接触的噪声均为轻中度危害,氮氧化物(NO、NO2)为轻度危害,接触的CO为中高度危害,线路维护人员矽尘作业岗位为轻中高度危害,易导致职业病损的发生。提出应重点监控该铁路隧道接触噪声、CO和矽尘的作业岗位,采取科学综合防控措施,改善作业环境质量,强化个人防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