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冬生 《环境教育》2012,(12):67-69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融入经济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独立列章,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命题。在党章修正案中增写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段落,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先贤哲人关于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论述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充满了对自然界的看法和自然环境的关怀,警示世人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和保护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这些朴素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代代相传,与现代生态文明交映生辉,与世界生态文明相互融合,在千百年来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起着积极的先导作用。在齐国这块广褒而古老的大地上形成了以“开放、务实、包容”为特征的齐文化,其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保护思想源远流长,历久弥珍,加强学习和借鉴对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许敏娟 《绿色视野》2013,(10):44-47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系统地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作为中国  相似文献   

5.
2019年9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确定自然解决方案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行动领域,并由中国和新西兰担任牵头国家。近10年,自然解决方案理念发展迅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呼吁将自然解决方案作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手段,并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相关标准。本文介绍了自然解决方案的概念、历程与标准,列举了自然解决方案在气候变化、流域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粮食安全等领域的应用案例,从标准规范、工程管理、体系建设等维度对自然解决方案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比较,最后提出了有效融合自然解决方案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7条建议。  相似文献   

6.
人类历史上产生了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古代希腊、古代印加、古代中国等光辉灿烂的文明,但都出现了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生态破坏带来的文明衰败的现象,留下深刻的经验教训和启迪。人类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也必须师法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还必须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和谐,只有如此人类文明将会走向光辉的彼岸。  相似文献   

7.
《绿色视野》2013,(1):16-2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卢风 《绿叶》2012,(10):75-81
贪大求快的、用征服性科技征服自然的现代工业文明是不可持续的,生态文明是唯一能与地球生物圈协同进化的文明。生态文明的经济只能是生态经济,由利用生态技术的小企业支撑的地方性经济是生态经济的基本形态。按"海强模式"发展小企业能促进小企业的良性发展,能充分发挥小企业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积极作用,能让小企业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独特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建设生态文明,是当今社会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本文综合论述了“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背景下生态文明新理念,包括战略目标、道路选择与研究范畴,旨在为引导深入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技术指导与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0.
李全喜 《环境教育》2013,(11):33-36
全国100多所高校及相关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以“生态文明与社会主艾’为主题,从“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艾’、“生态文明的哲学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生态文明与环境伦理”四部分进行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思想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深邃的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智慧。从唯物论、辩证法、实践论、历史论四个层面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并试图发掘出它对当今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是以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内容,以实践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逻辑起点的科学体系,揭示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它对启发当代人类探索解决生态危机的思路,建立全新的文明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因此应成为人类从根本上、战略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思想依据。  相似文献   

12.
胡顺高 《环境教育》2013,(Z1):67-68
实践证明,生态文明理论是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思想,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 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4.
当前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和实践中,一方面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指数构建方法不尽相同,另一方面刻意追求统一的指标体系而忽视了不同行政层级间的差异性,对层级间指标衔接等问题缺乏考虑。依照生态文明内涵以及十八大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生态文明考核指标要求,提出各行政层级构建“橄榄型”生态文明建设指标框架体系。该指标体系强调国家的顶层宏观引导作用,并以市县级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为基础,向上构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向下构建乡镇级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体现“国家—省—市县—乡镇”之间的整体性、衔接性、协调性,真正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是“自上而下引导力”和“自下而上推动力”的合力作用的结果,服务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开展和长效管理。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认识,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广度、深度和历史进程。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步增强,全球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人类开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  相似文献   

16.
运用生态学规律,建设生态文明,打造自然资本,发展循环经济是根本。滕头村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农业模式”。“生态滕头”的实质就是“经济GDP、绿色GDP、人文GDP”的同步提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政策保障方面,强化生态保护的发展规划、政策的落实;强化生态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执法力度,完善激励政策;深化政府考核管理改革等。  相似文献   

17.
范新萍 《环境教育》2008,(10):33-34
在保护环境、关爱自然日益成为人类共识的今天,“生态文明”越来越受人重视。语文教学历来重视文以载道,在现代社会,这个“道”自然也包含“生态道德”。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只要我们留心,就不难发现编者在选取题材时,高瞻远瞩,有意在各个年级的不同层面上渗透了“生态道德”教育的素材。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列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生态平衡意识,把尊重自然作为终极的道德态度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新亮点。  相似文献   

18.
学界对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生态文明是否是独立的文明形态,看法不大统一。生态文明在理论上处于确立时期,在实践上处于起步阶段,关于生态文明的概念定义远未达成一致而体现出多样性。生态文明建设应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前提,着重从人们思想观念、生产发展方式、政府的政策、法律制度等方面着手,重点抓好“三个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9.
孔炯 《绿叶》2012,(12):83-86
“美丽张家港”,一个让人怦然心动的画卷; “绿色新崛起”,一个生机盎然的科学理念; “生态新家园”,一个令人向往的诗意栖居。 从全国首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到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市”,再到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从全国首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诞生,到成功搭建生态文明基本框架,再到首届江苏省“生态文明号”评选活动中荣获全省唯一的“生态文明建设特别贡献奖”……。近年来,张家港始终秉承“环境就是财富、生态就是民生”理念,把绿色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互促共进的科学发展之路,铺开了一幅“美丽张家港”生态文明的新图卷。  相似文献   

20.
刘仁胜 《绿叶》2013,(4):12-19
生态文明是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一种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应当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入手,同时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