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应用上限法建立了由矩形毛坯正挤压矩形截面工件的等挤压比流动模型 ,推导出了三次多项式表示的流线方程 ,给出了变形区的动可容速度场、应变速率场及上限功率的表达式 ,获得了挤压力的上限数值解 ;分析了变形程度、工件截面形状等参数对挤压力的影响 ,并获得了相对挤压应力与截面形状系数之间的近似关系式。研究证明采用流线速度场进行上限分析比其他方法更符合实际情况 ,根据流线设计的凹模优于常规凹模 ,如平底模。  相似文献   

2.
此文采用三次多项式表示的流线速度场和基元圆环技术相结合的混合流动模型对国杯—多边形截面杆型复合挤压进行了上限分析,得到挤压力的上限解,分析了杆部截面形状对复合挤压分流点位置及变形力的影响规律并对理论计算进行了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金属流动实验拟定了杯杯型复合挤压时的刚性三角形速度场,由此得出平面变形下的凸模单位压力。经实验验证,可以扩展使用到轴对称变形,并与实测值相当一致。本文提供的凸模单位压力计算公式非常简单,便于实际生产工作者在工艺设计时使用。  相似文献   

4.
动力波洗涤器压力损失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借助已有的多相流理论和数学理论对理想化后洗涤器中的多相流建立模型方程,利用经验公式及试验结果,进行数值模拟,将偏微分方程组封闭。借助计算机软件强大的计算能力,应用有限元法和压力速度校正等方法求解多元方程组。使得模拟计算值与实测值压力损失值产生的相对误差较小,两者吻合得较好。故模型对于复杂的多相流流动,输运方程的解收敛性很好,其精度相对其它模型要高。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圆板拉延凸缘应力状态及参数β的变化规律,提出了考虑β影响的应力计算公式,作为对工程解的修正.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了中国东部重要构造带,武夷——云开构造带北段的构造变形,变质作用,古压力(静压力和差异应力),古温度及它们的演化。从变形构造动力学观点入手,划分了不同构造旋回的变形变质作用,测试了变质变形的压力,温度和差异应力,进而分析了变形变质特征反地质构造环境,讨论了本区中生代以来的三期推覆构造及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最近阅读了刊载在<金属成形工艺>上“关于求反挤压力的公式一文,给予了一定的启发。众所周知,主应力法是一种简化的应力解析法,利用它求解锻压变形力,由于数学演算比较简单,能反映各种因素对变形力的影响,在当前不断出现更为先进而精确的求解金属塑性成形力方法之情况下,该法仍不失为金属塑性成形工艺中计算变形力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该文的叙述,目前采用应力法求反挤压力的理论公式所得计算值一般都偏低于实验值,这就需我们对用主应力法求解反挤压力的理论公式作进一步的探讨。本文是在此种基础上,作了分析并推出了一个求反挤压力的理论公式,供作大家讨论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与各种研究塑性成形力学问题的方法比较,滑移线法的主要优点在于能求出塑性区内各点的应力状态和金属质点流动速度。但是除特殊情况(例如滑移线场为简单场、对数螺线场或摆线场)外,塑性区的应力场和速度场一般都不存在闭合解。各点的应力与速度,必须根据 Geiringer 速度方程和 He-ncky 应力方程的差分形式,用数值方法逐点计算。其计算过程极为繁琐。如果用图解方法,则求解过程可大大简化,求得的结果也直观清晰。一目了然。速端图(Hodograph)作为图解速度场的重要手段,已为人们所熟悉。应力图解法由于图解过程仍较复杂,作图也较困难,尚未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就如何简化应力图解过程,改进作图方法,提高求解效率等问题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9.
“金属塑性成形原理”中用主应力法求得的反挤压时的单位流动压力 p=s[_(d~2)~(D~2)ln(D~2)/(D~2+d~2)+(1+ln(D~2)/(D~2-d~2)(1+M/3-d/h)],由于在推导假设中,应用边界条件时已包含了金属被挤入凸模与凹模之间的环状间隙所需的变形力,该式又另加上这部分变形力,显然是不适当的。采用该书正挤压实心件时的解析法来推导,反挤压时的单位流动压力应为:p=s(1+ln(D~2)/(D~2-d~2)(1+(Md/3h))。  相似文献   

10.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MS6.5地震。通过对鲁甸地震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断裂组合样式及区域地质构造背景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根据地震等震线长轴衰减方向、震源机制解、震后前期强余震分布样式及地表破裂,判定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包谷垴-小河断裂;根据莲峰断裂、昭通断裂和包谷垴-小河断裂之间的构造组合样式、地表GPS水平运动速率及水平缩短速率的差异性判断包谷垴-小河断裂为同向差异逆冲型捩断层;根据莲峰、昭通断裂带上的地震震源深度分布规律,认为在断裂带下15~20km处地壳物质呈塑性流动状态,在来自大凉山次级块体南东向运动给予的应力挤压下,形成了包谷垴-小河捩断层,并且导致了鲁甸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获得钝锥在风洞实验连续变雷诺数过程中表面脉动压力的变化规律。方法基于利用超声速风洞,研究Ma=6、α=0°工况下,单位长度雷诺数从4.5×107 m-1连续变化为1.0×107m-1过程中钝锥表面脉动压力时域、频域的变化规律。结果在雷诺数从高到低变化过程中,钝锥表面测点脉动压力时域信号幅值出现了瞬间下降现象。基于自由来流动压归一化脉动压力时域信号显示,转捩过程中归一化脉动压力较层流、湍流状态更高。从频域特性上看,10kHz范围内,转捩过程中6k Hz附近能量优先增长,并且逐渐往整个低频段扩展,整个频段归一化功率谱密度较湍流状态更高。结论在给定的马赫数与攻角工况下,湍流状态钝锥表面脉动压力归一化功率谱密度特性与来流雷诺数无关。边界层转捩时,基于来流动压归一化脉动压力功率谱密度较湍流更高,归一化脉动压力均方根系数约为湍流状态的2倍。环境工程及结构设计工程师在开展再入环境研究以及结构设计时应该对再入过程中出现的转捩现象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强电场对 LC4铝合金高温变形时流动应力及延伸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证实.加电场的方式也具有较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FEM方法对分流焊合模成形管材的挤压变形过程进行了三维模拟,给出了管材挤压过程中铝合金的应力、应变及流动速度等的分布和变化。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目前常用的3种压力容器大开孔计算方法原理,包括压力面积法、GB/T150. 3-2011的分析法及ASME2013版第Ⅷ卷第一册强制性附录1-7的方法,从机理上解释了压力面积法不宜用于应力腐蚀条件下的原因。通过对应力计算方法和结果的对比分析,指出了ASME方法计算等效应力时存在误差的原因,认为GB/T150. 3-2011中的分析法更适合用于应力腐蚀环境下的大开孔补强计算,并指出了应力腐蚀环境下使用GB/T150分析法计算大开孔补强时,在确定限制等效薄膜应力所用安全系数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整体变形研究了轴对称法兰零件正—径多向挤压的变形状况,并采用平衡方程分析了变形区内应力关系及应变关系,从理论上和实验上探讨了其变形流动规律。  相似文献   

16.
在大变形条件下为了使分析问题简化而对变形体提出的一种假设。这种材料在屈服前处于刚体状态,一旦屈服,即进入塑性流动状态,流动应力不随应变量而变化。  相似文献   

17.
在使用火焰切割处理废弃钢件的过程中,常常产生大量的高温烟气,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以丙烷燃烧火焰切割废钢锭为工艺模型,利用模拟仿真软件,分析和研究了在设置喷口气流压力分别为30,50,70 kPa的条件下,高温烟气沿壁面的流动状况和规律。结果发现:经碰撞之后不同压力的气体形成了不同的流动轨迹。出口压力越大,气体碰撞速度越大,越难以稳定的绕柱形式流动,而后会越快形成旋涡体。其中,50 kPa和70 kPa条件时的气流绕柱距离分别只有30 kPa时长度的47%和43%。当气流处于超音速流动状态时,气体的可压缩性成为影响其流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基于连续速度场的上限流动模型,提出了一种采用圆环压缩法测定单一曲线假设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函数关系的新方法,并采用该法测得铝青铜QAL-10-3-1.5的应力-应变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发展模拟可压缩流动的高精度流场求解器(HFS),用于研究高马赫数钝体绕流的表面压力脉动。方法基于一般曲线坐标系下的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采用具有激波捕捉能力的高阶有限差分法WCNS-E进行离散。基于大规模并行计算对高马赫数钝锥绕流进行直接数值模拟(DNS),获得高精度的流场数据。结果 Blast wave测试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WCNS格式的模拟结果与参考解吻合良好。采用HFS模拟来流冲击NACA0012翼型表面的计算结果与NASA的OVERFLOW程序的计算结果以及实验结果均符合良好。结论典型的测试算例表明,HFS能稳定且准确地捕捉强间断,对于复杂几何构型流场也能准确计算。采用HFS研究了钝锥绕流,捕获了钝锥边界层的层流、转捩和完全发展湍流等流动现象,获得了壁面脉动压力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20.
旋转射流作用下吸气流动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对旋转射流作用下吸气流动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临界送风速度、最佳喷口宽度及吸气流场特性等。结果表明:旋转射流作用下吸气流动存在一个临界送风速度,且其与排风量、喷口宽度及射流轴向倾角等因素有关;存在一个临界吹吸比为最小值所对应的最佳喷口宽度;旋转射流屏蔽作用下的抽吸流场具有中部压力较低和提高抽吸能力的作用;旋转射流作用下吸气流动不仅能有效地控制有害物扩散,而且可以实现远距离捕集有害物及以较小的排风量排放有害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