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内蒙古生态环境的特点和现状的角度,结合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阐述了保护内蒙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就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区,荒漠草原和荒漠区以及广大的农区,就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从客观的角度阐述了作者的想法,同时指出粮食压力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保护生态环境,解决粮食的根本出路是发展沙产业。  相似文献   

2.
辽东山区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前言辽宁东部山区包括抚顺、本溪、丹东等地区的部分县(市) ,这些地区森林植被好 ,水源涵养能力强 ,是许多河流的发源地。因为其地理位置及资源条件等特点 ,相对来说 ,生态环境破坏较轻。但由于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对森林的过度砍伐 ,陡坡耕作 ,乡镇企业污染等原因 ,生态破坏呈现出加剧的趋势。位于辽东山区的新宾满族自治县 ,1996年被国家环保局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以来 ,通过生态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 ,社会、经济迅猛发展 ,并建立了多种适合山区特点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因东部山区地形、地质构造以…  相似文献   

3.
文中介绍了根据辽东山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特点,以市场规律为指导,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将小流域水土流失防治与资源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流域生态经济同步发展的经验,进而探讨了小流域治理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盘锦海岸带“红海滩”植物群落退化原因及恢复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辽东海近岸难涂被誉为天下奇观“红海滩”由于人为干扰,生态环境破坏,河口地区冲积平原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造成翅碱蓬植被严重退化,在些区域大片枯萎,露出裸露滩涂,为发展地方旅游事业、遏止翅碱蓬退化,对翅碱蓬退化原因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从而为恢复翅碱蓬生态功能提出了切实可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辽东山区柞蚕场退化现状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辽东山区典型柞蚕场的实地调查和室内实验分析,对比了三种不同类型柞蚕场的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情况,分析了辽东山区柞蚕场的退化现状,根据其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辽东地区金矿成因类型、金矿化集中区及成矿地质条件,揭示了金矿成矿规律,并指出在辽东隆起区内太古字和无古字变质地层、深断裂或大断裂带、印支期和燕山期花岗质类岩石三者共存(三体一位)于一个地区,是形成金矿化集中区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河北坝上地区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河北坝上地区位于内蒙古高原-燕山山地-华北平原,是最典型的脆弱生态环境区。坝上地区长期以牧为主,由于人类的活动,逐渐演变为以牧为主,间有少量的农业区;农区不断扩大,农牧区各占一半,并逐渐过渡为目前以农区为主,牧区为次。由于人类活动强度加大,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生态环境严重的恶化,各主要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演变。因此,当前坝上地区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主要是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全国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为贯彻落实近年来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关于“加快生态环境调查,抓紧制定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保护规划”的精神,2000—2003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相继开展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和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通过收集汇总分析现有资料和遥感调查、典型案例调查研究,深入揭示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提出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和建议。1 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建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采取了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耗散构造理论为基础,探讨了生态环境与地质构造之间的发生学联系,对波浪镶嵌构造学说提出的构造规律可能影响的生态环境整体性情况进行了分析,初步提出了构造波密带、波疏带对应的生态环境整体结构、功能及表现特征和演替方向。通过对陕西典型区域的构造与生态环境对比分析,验证了生态环境与地质构造的耦合关系,由此提出秦岭构造结地区生态环境整体结构复杂、生态功能完善是形成秦岭生物多样性中心,陕甘宁地块内部生态环境整体功能衰退形成陕北严重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以阜新地区几家典型铁矿为例 ,分析了铁矿开采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 ,指出了当前在生态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生态保护对策 ,展望了恢复后的生态效果  相似文献   

11.
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可以实现协同发展,其本质是实现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将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支柱的新型发展模式,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内在统一。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我国一些地区通过实施绿色发展,已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双赢典型模式,如中新天津生态城可持续发展建设等案例,其经验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水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生态环境建设也对水文情势产生重要影响,两者密切相关.黄土丘陵沟壑区属于资源性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同时这一地区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植被恢复与重建的重点区域,研究这一地区的水与生态环境建设间的相互关系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根据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典型流域--延河流域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水文站监测数据及土壤水分和植被生长的有关研究,综合分析后认为:①人口快速增长和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需要更多的水资源支持,生态环境建设用水受到直接威胁;②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建成植被减少了河川径流,由于植被蒸腾过度消耗土壤水库中的水分,一些地方出现土壤干层;③水资源的不足不仅限制了进一步的植树种草,而且也对建成植被产生了不利影响,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小老树",从而使植被的生态环境效益受到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生态环境建设与水的关系,提出了黄土丘陵沟壑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可持续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最终实现。作为我国北方地区典型的经济快速发展的省份,山东省近些年农村经济也获得长足发展,但由于不合理生产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渐突出,对推动农村现代化和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以2005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山东省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其所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剖析了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是国内喀斯特地貌最典型的省份,喀斯特山区占全省总面积的七成以上,而农村地区又占去该省面积的绝大多数。喀斯特山区所具有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特点,使得该省农村喀斯特地区人口容量小、群落结构简单,生态环境易破坏难恢复且旱涝灾害频繁,给该省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束缚,因此,必须采取对应的措施进行防治。制定完善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规划、实施生态开发补偿机制、控制人口的增速、退耕还林还草以及强化教育宣传等措施,必须得到大力落实和强有力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受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成为生态环境研究的典型区和理想地带。论文以此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能反映生态环境特点的多种空间数据信息,利用数字网格模型,通过采用空间叠加的分析方法,评估北方农牧交错带1989年和1999年的生态环境背景状况,并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变化及空间格局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1989至1999年,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背景状况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变差;②1989至1999年来,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背景状况逐渐变差;③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背景状况变化严重地区集中在晋陕蒙宁甘交界处、科尔沁沙地区、青海海东地区3个区域;④在205个旗县中,宁夏盐池县、内蒙古翁牛特旗、陕西定边县、甘肃环县、青海尖扎县、山西汾西县等12个旗县的生态环境变化最为严重,60%以上的面积生态环境背景状况逐渐变差。  相似文献   

16.
辽东山地属于环境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区域之一,选择本溪市南芬区东部为典型研究区域,以卫星遥感、地面环境调查为主要手段,开展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环境地质灾害调查,为建立环境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减灾防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环境一号”卫星(HJ-1)在轨测试阶段,选择渤海辽东湾的大连、营口和盘锦地区为典型试验区。对HJ-1A/B星CCD多光谱数据与TM数据进行了比对,并进行了生态环境遥感测试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依据淮阴区现有的农业资源和产业优势,从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农业资源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构建出适合淮阴区农业发展的四种循环模式。淮阴区农业资源优势淮阴区环绕于江苏省淮安市城区的西部和北部,全境处于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季风气候典型,四季分明,平原广袤,土地肥沃,林网密布,雨量充沛,无污染,光热水整体配合较好,生态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  相似文献   

19.
袁德芬 《环保科技》2000,6(1):27-30
通过对黔西南州岩溶地区生态环境特点的分析,阐述了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与当地乃至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是关系到区域经济能否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提出了加快岩溶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生态环境敏感区评价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采用遥感和GIS技术,针对区域自然环境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土地沙化、土壤侵蚀和石漠化等典型生态环境问题,建立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开展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定量揭示中国生态环境敏感性程度及地域空间差异,划定生态环境敏感区的红线控制区域。研究结果表明:① 土地沙化以轻度敏感为主,敏感性程度高的区域主要位于西北和北方地区的主要沙漠边缘和沙地;土壤基质多为沙粒、冬春季节多大风且植被覆盖率较低是土地容易发生沙化的主要原因。② 土壤侵蚀以轻度敏感和不敏感为主,受降雨强度和地质条件空间差异影响,敏感性等级高的区域集中分布在西南、东南湿润地区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③ 石漠化以不敏感为主,受岩溶地质条件影响,石漠化易发生区域集中分布在西南喀斯特地区。④ 综合生态环境敏感性以轻度敏感、不敏感和中度敏感为主,综合敏感性程度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西南湿润地区、东南湿润地区以及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⑤ 基于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将极敏感区划为生态红线区,在全国尺度上初步划定3大类和23个重点生态红线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12.8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